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谢继华和华平股份董事长柳岩都觉得自己在过去的五年里经历了“二次创业”。
2010年4月,华平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国内首家在a股上市的多媒体通信企业。孵化这家上市公司的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以下简称“杨闯”),是一家国有孵化器,构建了“创业导师创投专业孵化”的服务体系,被誉为孵化器行业的“杨浦模式”。
对于这两家企业的领导人来说,走既定路线似乎是一个理性的选择。然而,随着科技创新时代的到来,谢继华和柳岩都选择了“二次创业”的道路。
现在,由杨闯负责筹建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正在建设全球技术转移网络,并在美国波士顿和英国伦敦建立了网络节点。华平通过“内部人才创业计划”成立了5家子公司。两家公司还共同搭建了空间与技术测试验证平台,支持创业团队成长。
顶住压力布局技术转移网络
从成立时6000多平方米的老厂房,到2012年底,总资产达到30亿元,服务企业近1600家。杨闯发展迅速。但谢继华也感受到了这个国有孵化器发展的瓶颈:一是国有资产退出渠道不畅,不利于孵化企业的股权投资;二是物理空间有限,企业流动性不足;三是专业能力不强,与中国电信、腾讯等行业巨头存在差距。
如何突破这三个瓶颈?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一词出现越来越频繁。“我们将进入科技时代。要让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技术转移是必由之路。”在2013年初的一次会议上,谢继华这样告诉员工。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难以盈利,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但谢继华看到了这类业务的广阔前景,认为上海具有国际化程度高的独特优势,可以构建全球技术转移网络,成为其枢纽,因此孵化器转型做技术转移大有可为。
2015年4月,作为科技部与上海市政府的合作项目,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上海揭牌。东方中心致力于做“第四方平台”,通过集聚和扶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提供技术交易、技术金融、产业孵化等全链条服务,打通高校、R&D机构、企业间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在市科委和张江高新区管委会的支持下,杨闯在海外部署技术转移网络节点,在波士顿建设上海张江波士顿企业园,在伦敦设立上海创新中心(伦敦),并在加拿大多伦多和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
“近年来,我们在技术转移方面投入了15亿元。作为决策者,我压力很大。”谢继华坦言,但他认为这条“二次创业”之路选对了方向。
鼓励员工创业扩大行业应用
和谢继华一样,柳岩在选择“第二次创业”后感受到了压力。
2003年,航空系统退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带领5名年轻人走上创业之路,研发视音频网络通信技术和产品。进入杨闯孵化器后,华平发展迅速,不到7年就成为上市公司。
上市后,华平做了很多大订单,但她觉得公司业务太单一,需要进一步拓展。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传遍全中国,激励着这家企业制定新战略。经过“头脑风暴”,华平管理层提出了“内部人才创业者”
“除了在线教育成为业务部门,其他项目都成为华平的子公司。我们总共投资了6000万元,分别占75%-80%的股份。”刘伟告诉记者,“上市公司每个月都要公告,这些投资对我们来说压力很大。”好在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有5家初创公司开发出了产品:视频银行客户服务终端已在多家银行网点等公共场所部署,消除了客户长时间排队的痛苦;数字化手术室为手术管理和教学提供高清图像,已在上海长海医院投入使用.其中,之子刘领衔智能钢琴创作团队。弹钢琴是他儿时的梦想,但当时家里买不起钢琴,母亲只给他买了一架电子琴。刘决定用
视音频通信等互联网技术,打造一种让学琴变得更快、更有乐趣的智慧钢琴。如今,这个产品已经问世,即将在今年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亮相。记者看到,智慧钢琴的琴键上方有一块长方形大屏,用户通过点击操作,可以在“瀑布流”等多种模式下学习弹奏,并可联网下载钢琴名师的教学视频。它还能自动弹奏,模拟130多种乐器的发音,成为家庭音乐娱乐终端。今年7月,华平免去刘晓露总裁、副董事长职务,让他全身心投入创业。“我已经75岁,本想尽早退休,但现在儿子去创业了,我只好继续顶着。”刘焱的话里,透着甜蜜的无奈。
联手释放技术资源扶持双创
“二次创业”的风云际会,让杨创和华平再度联手。过去,它们是孵化合作关系;而今,都立志做平台型企业的它们正在联合打造产业微集群。地理位置则让双方合作更为便利——东部中心和华平都已落户杨浦区湾谷科技园,成了“邻居”。
华平推出“内部英才创业计划”后,杨创副总经理、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颜明峰与刘焱等人探讨:华平能否再推出外部创业计划,成立技术测试验证平台和众创空间?按照颜明峰的构想,东部中心作为“第四方平台”,要推动一批技术创新型企业发展成平台型企业,即通过释放企业的技术资源实施“开放式创新”,并借助众创空间集聚创业资源,从而形成产业微集群。
此次探讨后,华平腾出一个楼面,设立了众创空间hopingspace,并把一批视音频通信测试验证设备和云平台对外开放,供其他企业使用。迄今为止,华平技术测试验证平台已服务151家企业,20家企业入驻hopingspace。在专业化平台的支撑下,入孵企业已开发出远程康复系统、手掌静脉识别仪等创新产品,获得了投资人青睐。
今年6月揭晓的上海市众创空间“三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培育立项名单中,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和华平众创空间皆榜上有名,分别入选国际化和专业化众创空间,将获得市科委为期3年的重点培育。展望未来,谢吉华和刘焱都满怀憧憬:“未来5年里,杨创要助力上海成为全球技术转移和交易网络的枢纽,撬动100亿元规模的科技金融资本。”“晓露说要再做出一家上市公司,用智慧钢琴革新音乐教育模式,我会全力支持他。”
在科技创新时代,这两位企业家将继续“创业”。(记者 俞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