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如何获取客户总结 做渠道怎么获得客户资源

发现专业优势,让客户觉得你与众不同

过去人们误以为新律师没有所谓的优势,只是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能力和经验的优势。

实际上,每个律师由于背景不同、知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在实践中都会有不同的优势。如何利用这些优势,即梳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争夺潜在客户时有所偏颇,从而领先一步。

其次,很多律师会觉得自己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那么职业优势是一片空白吗?不是,工作经验只是一个方面,其他潜在因素也是体现律师执业优势的关键。比如你的家人在外企有人力资源的高级管理职位,和你接触的一些朋友通常都有劳动相关领域的人,那么你可以把劳动争议解决作为你的职业优势。

与其他律师相比,你更熟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流程,更了解人力资源方面的最新消息和热点,所以在接触潜在客户时可以省去很多准备材料的工作,与客户的交流自然会让客户觉得你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法商不分。

网络自媒体营销,让客户来找你

过去传统媒体的注意力总是放在那些行业的领袖身上,行业话语权总是被资深律师把持,这似乎是一个赢家通吃的时代。

但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很多年轻律师开始利用“自媒体”在网络中构建职业律师形象。

1.网络推广形象统一,注重专业化,避免同质化。

诸多错误做法,如:胡乱购买搜索关键词,将“劳动、犯罪、公司、遗产”等大量方向捆绑成自己的推广,让客户看到“杂而不专的野鸡律师”的第一印象。

2.为自己打造个性化法律服务标签,基于专业优势吸引匹配客户。

这样就很容易吸引到有特殊需求的客户。试想一下,如果委托人想解决手头的遗产纠纷,你会选择“万金油律师”还是先问“遗产家庭律师”?

3.坚持塑造自己的线上平台,定期发布相关文章和案例,让自己过去的工作成果以积累的形式呈现在平台上。

任何客户都想聘请有经验的律师为自己服务。如何评价一个律师的过去,无疑是向客户展示他过去成就的最好方式。

4.如果实际案例不多,可以结合一些熟悉的案例,定期写一些法律评论,体现自己的素养。

你选择写什么材料?当然是体现自己的专业优势。对比不同的律师时,客户会通过过去的经历和过去写的法律文章,留下一些深刻的印象。

将服务端口前移,让潜在客户依赖你

年轻律师总是苦于无法接待正式委托人,又没有机会被委托人聘请为法律顾问,等待案件的到来,他们总是束手无策。

但年轻律师有时间有精力,不在乎单干。如果我们转变思维,让潜在客户有问题,在需要做聘请律师服务决策的时候,与潜在客户建立某种联系,不就是把律师服务端口前移,抢占未开发的客户和市场吗?

1、树立“先了解,再熟悉”的形象,你可以简单问我有没有事做。

企业主社会经验丰富,往往不会轻易向年轻律师购买法律服务。但事实上,在社会环境复杂、商业规则混乱的时代,商业活动中很多细节的处理不慎,都会演变成复杂的法律纠纷。所以,利用客户“蹭服务”的心态,积极宣传自己的形象,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第一,很多小问题其实并不复杂。作为律师,很容易通过一点一滴的不断到位,建立客户的信任。

二是通过平时咨询公司客户的详细情况,方便律师了解公司客户的业务情况和个人客户的潜在需求,从核心上透彻了解客户。

第三,收费低但服务好的律师自然不愿意找要价高的,无意识地接受这个潜在客户

入自己律所的怀抱中。


2、通过在平台与客户的紧密联系,获悉客户的潜在法律服务需要,有准备地给予主动的提醒,让客户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法律需求,自然而然也就让律师获取了实际的业务。


3、以行业动态、热点解析、法律前沿问题为抓手,在平台推送相关文字、素材,让潜在客户与你信息同步,更有利于业务开拓。


如果你登录一些国际上大型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就不会看到平台很大篇幅介绍自己团队及单位的情况,而是大量行业动态、行业内客户关心的热点分析等,力求让客户将这些平台作为或缺第一手行业信息动态的渠道,让客户会定期来看、来判断政策走向,从而意识到自己必须有所行动。


组织小型交流学习活动,拉近潜在客户


很多时候,不是客户少,而是你没有定位到真正需求强烈的客户。


年轻律师自己去拜访客户,被拒绝的可能高。因为你既不知道对方是否已经有专门的律师,也不知道客户需要哪些潜在服务。化被动为主动,就要利用一些场合和活动来定位真正的潜在客户。


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参加一些活动,可以让你接触很多行业中的人士,在专业的研讨会、发布会、管理培训等场合,参会人员会把这当作一个主动拓展人脉的机会,分享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新的律师可以好好在一堆客户中寻找最有转化率的。


另外,组织一场小型的行业问题研讨会,不失为一个拉近客户与律师关系的好注意。很多企业的法务或高管人员往往有法律实务学习的需要,在企业实务中也对聘请律师有一定的发言权。通过组织一些专题讲座或研讨会,邀请大家一起参加,既是“以我为主”推广新模式,也是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