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茶大佬王老吉要开始卖啤酒了?这......
最近,Nashi注意到一款带有王老吉商标、名为“吉啤”的啤酒产品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就在各大平台进行招商。而且,在今年的成都糖酒大会上,带有“王老记”商标的啤酒产品也开始出现,吸引投资和推广。
作为凉茶领域的知名品牌,创立于清朝(约1828年)的王老吉可谓名副其实的“凉茶大王”,一直以“不火”的品牌产品而被人们所熟知和熟知。但是现在我们要开始做啤酒了,这让很多消费者不解和嘲讽:王老吉,如果你被绑架了,眨眨眼!
一问王老吉
请问王老吉,
您是不是对自己的定位与认知有什么误会?
定位之父里斯先生曾这样总结:"品类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决定性力量"。
我们常说“人以自知之明为重”。对于一个品牌来说,保持对自身的清晰定位和认知,是品牌成功突围、站稳市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最后一个因为对自己没有明确的定位而几乎失去了半个国家的人是三只松鼠。
一直以来,三只松鼠几乎是“坚果”的代名词,但后来随着三只松鼠产品的增多,品牌重心的逐渐流失,洽洽食品瞄准差距,推出了“每日坚果”,成功“钻了空子”,拿走了坚果行业的王牌。
再看王老吉,在凉茶的利尿、生津、防火、清热、解毒、祛湿等功能当中。选择“不发火”功能作为产品重点定位,成功打开了客户对品牌也有了现在消费者心中王老吉不上火,甚至是凉茶王老吉的品牌定位.的认知
借用现在年轻人流行的一句话,“你带我去坑,最后你出来了。”不知道是王老吉误解了自己的品牌认知,还是这么多年没在意自己的市场定位。在如今的凉茶市场,在双龙争霸的形势下,王老吉此刻转战啤酒行业,白白让位于对手的多宝。
或许在这个时候,有人说不是所有成功的品牌都只有一个产品,那么为什么王老吉一定要走凉茶这条路呢?三只松鼠不是都卖得很好吗?云南白药未能同时做牙膏和创可贴?而且现在喜欢喝茶,奈雪的茶也经常出新产品,门口排队的人也没少看?
三只松鼠的产品都在以零食为中心的范围内。云南白药的产品应用了它的止血技术,更不用说喜茶喜雪的茶了。无论推新产品的频率有多高,奶茶永远是他们不变的终端。
但是,啤酒并不在王老吉这一百年凉茶企业的能力范围内.
二问王老吉
请问王老吉,
trong>找个处罚过多次的“代工厂”,
您是认真的吗?
凉茶卖腻了改卖啤酒,这本就让消费者出乎意料,但是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王老吉啤酒在招商时打着“广药集团”出品的名号大肆宣传,但在广药集团、王老吉官网上,却没有该产品的任何信息,这还不算,而且根据我们一系列了解之后更加震碎认知的是,王老吉啤酒找的“代工厂”生产商,居然是有着多次处罚黑历史的山东汉德酒业有限公司。
根据企查查app显示,山东汉德酒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8月,法定代表人为马卫国,注册资本1500万元人民币。企业地址位于山东省平原县恩城经济开发区,所属行业为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经营范围包含酒制品生产、酒类经营、饮料生产等。

该公司曾在2016年和2018年受到过平原县相关部门的两次处罚。第一次处罚事由为“公司产品标签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第二次则是因为“检查时发现,该公司在启动重污染天气二级应急响应期间,罐装一车间正在生产,未按照应急要求停产,应急措施不到位。”


更可笑的是,就是这样的生产能力,在宣传时称自己是“健康啤酒革命性产品”,标榜“纯正德国技术”,还重点介绍了王老吉啤酒有多种功效,包括“不诱发痛风、不长啤酒肚、不上头、不尿频、美容养颜和营养丰富”等,简直是堪比灵丹妙药,但仔细了解过其生产背景之后也不免让消费者怀疑其宣传的真实性,“纯正德国技术,就凭这?”
三问王老吉
请问王老吉,
您对当今的啤酒市场到底有几分了解?
早前,以白酒打天下的茅台集团斥资2.4亿元建成年产10万千升的啤酒生产线,打出了“茅台啤酒,啤酒中的茅台”的口号,欲走高端啤酒路线。
结果呢,连续亏损13年最终落得托管给华润雪花的命运,败北收山。

黑格尔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来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曾经,从一个区域性品牌红透整个中国,打着“不上火”口号的王老吉一路叱咤风云,填满了当年内陆凉茶市场的空白,坐稳了“中国饮料第一罐”的宝座。
在王老吉啤酒的公关软文中说:王老吉本身的品牌影响力和广药集团的强大背书,也为这款酒带来了更多可能。
但是如今的啤酒市场环境怎可与当年的凉茶市场同日而语,凉茶的品牌能力更是不能代表王老吉啤酒的未来也能一帆风顺。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跑马圈地,国内啤酒市场早已被百威英博、青岛啤酒、华润啤酒、燕京啤酒以及嘉士伯等主要品牌占领,与当年凉茶市场的空白完全是两个概念两种态势,想要在群雄混战的啤酒市场分一杯酒,其难度可想而知。

就像当年的茅台一样,如今的王老吉,既有过度依赖品牌的力量,又妄想着用消费者熟知的品牌名称再度开创新的品类,然而有句话这样说“永远不要试图去改变消费者已有的认知”,刻意让品牌去扭转消费者的心智开据第二战场,看似是最简单的方法,实则是最浪费的品牌透支。
来自:纳食、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