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一场创业大赛,张峰和王辉这两位从瑞典和美国回国的海归就不会共享人生,更不会成为创业路上的伙伴。
这两位青年企业家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蚌埠青年创业大赛冠军。现在,他们带着项目扎根安徽省蚌埠市,在怀远县的一个农业示范园全心全意地从事现代农业。
青年创业大赛自蚌埠市举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届,冠军一直留在项目;据统计,近年来青年创业大赛涌现的获奖项目中,有60%在当地“开花结果”。
2018年新年伊始,作为示范农业项目负责人,张峰正在申请龙虾产业化养殖养殖技术专利,他还抽空为蚌埠100多户农户培训龙虾养殖技术。但王辉负责将树莓引入蚌埠地区,利用以色列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标准化种植,并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
创业大赛的冠军为何愿意留下来
2007年从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系毕业后,张峰前往瑞典皇家科学院研究奥斯塔龙虾的习性和种苗繁殖,2015年底回国创业。这个自信的海归最初的想法是做整个龙虾产业链。
“天河龙虾”项目启动一年,张峰参加蚌埠市第四届青年创业大赛,一举夺冠。启动赛结束后,张峰带着项目进入蚌埠市WM众创智慧谷进行孵化。2016年12月,在团本埠市委、怀远县委、县政府的协调下,张峰项目落户怀远县淮西现代农业示范区。
当地政府看中了项目的核心技术优势,提供了265亩土地用于建立龙虾池塘养殖示范区、苗圃地和龙虾速冻产品深加工厂,令他深受感动。有了土地和资本,张峰心中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在创业导师的建议下,张峰一边为周边农户提供标准化种植技术,一边致力于虾苗养殖,不断提升核心技术优势。
张峰养殖的虾具有养殖周期短、质量好、成本低、成虾率高的优点。当地贫困户在稻田养虾,分得土地资源并分红,每亩地每年可增加额外收入约5000元。
“在比赛之前,我们已经接触了一些不错的项目。经过青年创业大赛的初赛、复赛、集训、层层选拔,我们将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研究如何落地。”青年就业创业指导老师文房,经常被年轻创业者称为“方妈”,她习惯于把创业者比作“婴儿”。“宝宝的健康成长需要奶粉,也需要小护士的呵护。共青团中央、市人社局和很多创意空间都承担了这个责任。”
在各方的支持下,创业初期的张峰可以沉浸在技术研发中,而他不擅长的合同、财务、法律事务等具体事务都由中创空间“包办”,解决了公司发展的后顾之忧。
创业大赛究竟改变了什么
与张峰相比,创业大赛给王辉带来了更大的变化,因此他改变了自己的创业方向。
2012年,在美国东北大学获得热能与动力工程硕士学位的王辉决定回国,想把美国家庭农场模式复制到自己的农村老家。他和妻子在美国“砸”光了所有积蓄,但生意并不理想,每年都亏损。
2015年,王辉报名参加蚌埠市第三届青年创业大赛,以“稻穗轮作”生态农业项目夺冠。洼地
有经验的企业家看来,王辉的优势仅体现在农业技术上,国外工作经历和语言优势还没有释放出来,建议他与世界上最先进的以色列农业项目合作,进行农业引进与推广。经过当地牵线搭桥,怀远县政府引进了以色列的农业项目,投资1100万元,由王辉的团队负责运营。该团队在怀远县建起了180亩的以色列现代农业展示实训基地,同时在江淮创业大学搭建起300平方米的现代农业众创空间——安徽中以智农众创空间。
现在,王辉团队从创业团队“升级”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垂直领域孵化器,派生出20多个子项目。很多项目整合高校、创业者、企业家的创新资源,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解决行业发展的实际问题。
大赛要让选手来了就不想走
创业大赛已成为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的重点工作,不过,如何让创业大赛“接上地气”,让优秀的创业者和项目“不走过场”,真正留下来发展,一直是团蚌埠市委思考的问题。
“第一届创业大赛冠军带来的项目很成功,选手个人也收获了很多荣誉,但是项目没有实际落地,选手也没有继续从事创业。”这让团蚌埠市委书记季星意识到,创业大赛必须不断进行“升级”,构建闭环系统,才能精准服务创业者。
为此,团蚌埠市委坚持以青年创业大赛为平台,打造帮扶青年创新创业的“全流程闭环”。通过创业大赛、创业52小时沙拉、“创者荣耀”新生创者训练营和“火凤凰”加速营,形成培育选拔创业者的三级“金字塔”创业赛事体系,在每一环节里都引入“比赛”“竞争”的机制。从理念引导到发现、培育、对接,直至项目落地,打通青年创业“最后一公里”。
“在这个闭环系统里,我们力图实现,一个‘idea’(好点子)进来,一个产品雏形出去。”团蚌埠市委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我们的创业赛事体系,能够从创业人才培育、创业项目转化和创业团队成长3个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导师持续帮扶指导,让更多有创业意愿的青年接受较为完整的创业训练,激发他们的潜能,促成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围绕市场打造高素质、懂创业的人才队伍。”季星说,创业大赛的目的在于让创业青年放下奖状后,得到能力和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记者 王磊 见习记者 王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