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黄蕾 ?“第一贷款人”和“银行”的差距有多大一户人家能吃得下吗?
刘凯,某银行分行普惠业务客户经理。入职三年多,他觉得发展普惠业务的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首贷账户”这个指标,现在总行把这个指标加到了像他们这样的分支机构的考核中,每季度都要提交一次。
“第一贷款人”是指首次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普惠,我的理解是先受益。换句话说,应该让更多的小微企业先拿到贷款。”刘凯说。在他看来,银行在普惠业务上的竞争非常激烈,之前更多的是存量竞争。经过“第一贷款人”评估,将有助于银行拓展增量市场。
然而,正如中国银保监会形容该行下沉服务重点,覆盖小微企业融资供给“空白区”为“硬骨头”一样,像刘凯这样的客户经理,拓展首贷并不容易。“目前扩大首贷户不能批量获客,多的可以一户一户。”
首贷户政策落地这一年
2020年5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增加“首贷户”数量;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将引导银行继续增加“首贷户”;2021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在行业内率先发力,加强“首贷户”服务,力争实现2021年小微企业新增“首贷户”数量高于2020年,大型银行应将“首贷户”纳入内部考核指标。7月14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局局长叶在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银行要继续落实“两增两控”考核要求,特别是要帮助扩大首贷户.
政府和监管的密集发声,让刘凯等银行业从业人员感受到了扩大“首贷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果也很显著。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17.8万户,其中,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新增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7.91万户,比去年同期增加3.75万户。
不过,在他看来,目前银行扩大首贷户的效果有待提高。以他的日常工作为例,他往往能做一家。他多次去周边农村,想扩大农产品公司。结果他一个个走访发现,人工和资金成本都很高,自己很难识别企业是否存在重大风险。
据他观察,同业在扩大“首贷户”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渐拉大,主要是金融技术和资金成本两个因素造成的。比如有的银行金融科技赋能比较强,贷款可以无纸化或者全手机操作。而且,不考虑金融科技,银行利率是小微企业选择的第一因素。“客户还在降价。最敏感。”
砀山五家坞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慧对此深有感触。这家位于安徽省砀山县的小微企业成立于2017年他回国时,主要通过电商渠道在砀山卖梨。对王小慧来说,最麻烦的是保证资金的流动性。企业向农民收梨需要支付现金。卖出后需要一个周期还钱,一般一两个月,资金压力还是很大的。然而,作为一家初创企业,很难从银行借钱,因为没有资产可以抵押。王小慧之前和银行有过接触,但是手续复杂,条款多,所以基本放弃了。“银行发现我想贷款。我告诉他们,我主要的诉求是简单方便,然后资金成本低。有些银行服务特别好,但是利率比较高,我不会挑
2020年9月,砀山县政府与蚂蚁链合作搭建区块链平台。王小慧企业销售的梨是“链上”农产品之一。通过区块链科技提供的数据,银行可以清晰地掌握企业的产销情况。去年,王小慧获得了第一笔银行贷款——,这是农业银行提供的30万元信用贷款。今年,网商银行还给了他30万元的一年免息贷款。“基本上可以用手机完成。”他说。
王小慧表示,后续企业需要扩大规模,他们会继续考虑贷款给银行,更倾向于已经支付贷款的银行。首先,他们熟悉程序和程序。二是有贷款记录和信用基础,相信额度会增加。
>刘凯表示,这的确也是银行做“首贷户”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可以留存客户。相关研究也表明,企业“试水”银行贷款后,后续有融资需求继续向银行贷款的概率会大大提升。
等小微企业成长到中小企业的规模,从银行获贷会变得更为容易。长沙标朗住工科技有限公司主营环保新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公司CEO周立连表示,企业向银行借款比以前要好很多,银行贷款审批流程越来简化,放款速度要比以前快了许多。目前公司和5家银行有合作,其中4家为公司所在地湖南省宁乡市的本土银行。“今年的资金成本较去年是有下降的,一些银行都下调了贷款利率。比如说建设银行宁乡市花明北路支行,年利率从去年的4.5%,降到今年的4.25%。”
周立连表示,目前公司既有抵押贷款也有信用贷款,据其了解,大部分银行还是需要抵押质押的,当然也有信用贷款可以选择,这具体要看银行推出的产品和国家政策,资质好的企业是可以向银行申请到信用贷款的。
哪些企业尚未获得贷款
福建省农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从事新材料研发和传统行业升级(纸质包装箱),公司董事长柯瑞荣表示,截至目前尚未从银行贷过款,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对资金的需求往往节点上是个“急”字,需要尽快融到资金解决的是当下需求,解决问题或渡过难关。大部分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可能是短期的,也就二三个月内的事,如果资金不能及时到企业,解决不了燃眉之急就产生不了相应效果。因此,银行的审批手续及放款效率就很重要。
柯瑞荣表示,在融资的一些关键节点,企业更多还是会去找熟人借贷,“尤其是在民间资金发展相对成熟的地方,资金来源广,流动快,手续也不复杂,一般都是打个欠条,但是利率还是较高的。”
国家一系列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出台后,身边的确越来越多经营小微企业的朋友从银行贷到款。不过大部分还是要找第三方中介公司,或者进行抵押贷款,信用贷款很少。他也曾想过从银行贷款,但是经过了解发现,银行要求的流程太复杂,手续繁琐,还要跑现场,在公司业务繁忙的时候根本没办法分出精力去做,“也有银行一听我的贷款需求,就直接扔下一句‘有没有抵押物’”。”
他说能理解银行担心贷款放给小微企业带来风险,但是也希望有更合理的方式考察小微企业资质,“毕竟从身边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人都是认认真真地想做好企业的。”他认为建立信用体系或许是一个解决的好办法。
刘凯在展业过程中也有思考过信用体系的问题。以信用贷款为例,银行要想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贷款,利用大数据建模、对用户进行画像这个核心动作不可缺少。目前,现有的征信大数据(如社保、工商、税务、电力等),都分别被大数据对应的来源或者第三方科技公司掌握。银行进行大数据画像、利用模型给予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可能存在数据采集困难、小微企业最终实际承担第三方科技公司提供的数据的使用成本、中小银行缺乏相应大数据建模与应用能力等问题。
哪些领域的“首贷户”可能会受到银行青睐?从目前的小微企业放款方向来看,刘凯认为,一是与疫情相关的行业,比如受疫情影响需要恢复的餐饮、旅游业等,比如在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医疗健康、生活服务业等。二是与国家战略方向一致的行业,比如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
周立连说从公司实践来看,目前银行贷款主要看重企业的三个方面:第一是企业经营能力,业绩越好贷款相对也容易些;第二是看企业在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越是有发展的企业,银行也越有兴趣;第三是银行会比较关注股东的经济实力,有实力雄厚的股东,贷款也会容易些。
7月8日,据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丁晓芳介绍,目前,江西、福建、青岛等银保监局实施“首贷户”提升专项行动,引导银行加大对拓展“首贷户”业务的激励考核;支持银行从内部挖掘客户数据资源,比如账户开立、存款理财等,结合从外部收集的企业纳税、水电气、社保、公积金等信息,破解“缺信息”的难题,同时广泛对接专业市场、商圈、供应链企业上下游,解决“获客难”的问题。北京、广西等银保监局联合地方政府,在政务服务大厅开设贷款服务中心,实现小微企业开办、融资等“一站式”办理。
(应受访者要求,刘凯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