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季思敏
6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5月7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价格变动情况。从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数据来看,5月新建商品房数量为62套,已连续3个月。平面;二手房价格上涨城市继续减少至50个,价格涨幅较上月收窄,达到年内最低水平。
国家统计局城市统计司首席统计师盛国庆解释,2021年5月,统计监测的7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价格涨幅基本保持稳定趋势。
5月二手房房价涨幅收窄,深圳二手房价下降0.1%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70个大中城市中,5月二手房价格上涨的城市数量为50个,较上月减少4个;3个城市持平,较上月增加1个;有17个城市下跌,比上月增加了3个。
从涨幅来看,5月份70个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0.3%,涨幅较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上涨城市平均涨幅为0.49%,涨幅收窄0.08个百分点。从各档次城市来看,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6%,增速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二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4%,增速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三线城市二手房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增速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
RealData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认为,一线城市房价涨幅收窄是主要驱动因素。其中,在深圳二手房价格的引导下,市场交易持续低迷,房价在结束过去持续上涨的趋势后首次下跌;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业主预期减弱,导致房价涨幅收窄。
从各个城市的数据来看更直观。今年5月,北京、上海、广州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1%、0.7%、0.9%,增速较上月分别回落0.1、0.2、0.3个百分点;深圳二手房销售价格由上月持平变为0.1%。
“随着多城市调控政策重心向二手房市场转移,如深圳、成都发布的二手房交易指导价新规,二手房价格涨幅收窄。”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陈晓表示。
5月,二手房价格环比涨幅居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徐州、重庆、Xi安、杭州、广州、银川、上海、扬州、温州(泉州、三亚二手房价格环比涨幅与温州持平),其中北京、徐州环比涨幅为1.1%,位居全国第一。
5月,70个大中城市中有17个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下降,包括深圳、南宁、秦皇岛、锦州、宜昌、呼和浩特、南昌、乌鲁木齐、赣州、常德、太原、牡丹江、安庆、岳阳、南充、唐山、遵义。
新房市场热度提升,五成城市新房价格环比涨幅扩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数量同比增长62个,与上月持平;3个城市房价持平,与上月一致;五个城市下跌,与上月持平。
从涨幅来看,70个城市平均涨幅为0.52%,较上月上涨0.04个百分点;上升城市平均增速为0.61%,环比增速扩大0.05个百分点。
分等级城市来看,一线城市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7%,环比上涨0.1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上涨0.3%、0.4%、1.5%和0.6%。除北京外,其他三个城市的增速均较上月有所扩大。新的销售价格
/>对于近两个月新房向上、二手房高位回调的情况,许小乐认为,这主要是两个市场的供应主体差异,二手房的供应主体是独立分散的业主个人,供应和定价更灵活,反应更及时。而新房的供应主体是政府与房企,前端的土地供应不足短期难以有效改善,而以“稳房价”为目标预售限价制度下存在地方政府与房企的博弈,也影响新房项目的供应量,因此新房供应缺乏弹性导致供不应求较难快速解决。
重庆新房价格涨幅连续两月位居70城首位
具体到各城市房价表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新房价格环比涨幅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重庆、广州、大连、济南、银川、扬州、济宁、沈阳、厦门、武汉。
其中,重庆新房价格涨幅连续两个月位居70城首位,环比涨幅达1.9%,其次为广州和大连,环比涨幅为1.5%和1.2%,位居涨幅第二、三。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从近期的市场监测情况看,要关注长江沿线尤其中西部城市的价格走势,包括重庆、武汉近期都出现了房价炒作的现象。从后续市场的表现看,相关城市应该积极落实政府责任目标,严防房价反弹风险。
分析人士认为,重点城市集中供地成交部分高溢价地块,也对市场预期有带动作用。重庆于4月28日完成了首次集中土拍,房企竞拍积极性较高,多宗地块高溢价成交,甚至刷新了重庆最高楼面价记录,热度可见一斑,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重庆楼市的热度。
据悉,4月28日至29日,重庆市中心城区集中出让46宗地块,共收金635亿元。其中,溢价率最高的是招商地产以32.5亿元竞得的沙坪坝区西永组团21026地块,溢价率高达129.98%,楼面价10459元/平方米。另外,保利地产拿下的两江新区两路组团21059号地块,楼面价15711元/平方米,刷新了重庆主城区的地价纪录,地块溢价率达83.22%。
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也有5个城市新房价格环比显示下降,分别是安庆、南充、蚌埠、常德、大理,其中大理新房价格环比下降0.4%,为70城中跌幅最大的城市。


责任编辑:刘秀浩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