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工作形成闭环,创业如何形成闭环

本文大约4500字

读完大概10分钟

关注我的读者都知道,我在文章中分享了很多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

例如,成长思维告诉我们:

*人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不断发展的;

*不要害怕犯错。每个人都会犯错。失败不能说明什么,更不能否定一个人的价值;

*当你实时面对困难的时候,把每一个困难都当成是对你人生的挑战,是你前进的垫脚石,那么没有任何困难可以打败你。

再比如,如何保持自律,培养一个好习惯?

总而言之无非是:

*设定一个可实现的目标;

*从最小的动作开始;

*创造一个有利于你行动的环境,并设置触发器。

这就是福格的行为模型,可以表述为:行为=动机能力触发

如果我从这些思维模型中选择最简单、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思维模型,我一定会选择项目管理中经典的P(Plan)计划、D(Do)行动、C(Check)检查、A (love)调整、循环循环。

为什么呢?因为与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相比,我们的注意力系统是非常小和有限的。

如果每次遇到新的问题,都要总结自己的方法论并记住,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幻想,阻碍了我们探索更广阔、更广阔的新世界。

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

通过构造一个循环,试图为同类问题设计一套规则、算法和底层逻辑,然后将能量投入到循环中自动运行解决问题。

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他不可能给所有的人、事、物一个不一样的命运。这不是“太累”了吗?

很有可能,上帝为这个世界写了一段代码作为底层逻辑,然后把游戏规则交给了所有人。

碰巧的是,PDCA循环,也就是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从“今天吃什么”“维护家庭关系”到“如何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如何规划好自己的事业”,都可以通过建立一套“循环”来解决。

当然,任何模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灵活应用。PDCA循环循环,重要的不是PDCA,而是“循环循环”。

也就是说,方法不是关键,关键是面对新的情况,我们要能够掌握它的运行逻辑,设计一个完整的闭环,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44018fe19" />



举个例子:


知识管理领域有一个DIKW模型,它把我们每天所接收到的东西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


DIKW模型,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它向我们展现了数据是如何一步步转化为信息、知识、乃至智慧的。


简单来说,我们日常所接收到的所有事实,就是数据,当你把它们按照某种流程组织、分析、整合在一起时,数据就产生了意义,就是信息。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时间、地点、人物、关系等等。


如果说数据是所有事实的结合,那么知识就是所有信息的结合,它使信息变得有用。知识是对信息的应用,是一个对信息判断和确认的过程,这个过程结合了经验、上下文、诠释和反省。


对于知识,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积累,还需要理解(Understanding)。也就是认知、分析内化知识的过程,并且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创造新的知识,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最后,所有知识集合组成智慧。智慧是判断是非、对错,和好坏的过程,是一个人做正确判断与决策的能力。与DIK不同,智慧关注的是未来,试图理解过去未曾理解的东西,过去未做过的事,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可以看出,DIKW就是一套揭示学习过程的闭合循环回路。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学了许多东西,懂得许多道理,却不知道怎么用?


因为,大多数人的学习,还仅仅停留在「信息」知道这个层面。


我们的大脑,只是一个储藏「信息」的仓库,我们从未尝试理解它们,将它们转化为知识,纳入知识体系。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奢求大脑具有智慧呢?


因此,通过这个模型,很容易就会明白,「哦,原来阻碍我进步的,是我的学习深度不够」。明白了这一点,再去努力,事半功倍。




这是一个关于循环回路作用的简单例子。


再看一个案例——认知的闭环


什么是认知闭环,不妨把大脑的认知过程拆解开来,你会发现,从获取信息到行动这个过程,同样是一套闭合的循环回路,它包括:感知(perceive)、认知(cognitive)、判断决策(decision)行动(do)。


简单来说,认知的闭环,就是把一件事情从头到尾完成。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将那些做事有头有尾,认真负责的人,贴上「靠谱」的标签;反之,那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虎头蛇尾的人,我们则会认为这家伙完全不靠谱。用一句谚语形容就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总之,不管你能否把事情做的漂亮,首先你得完成了再说。扎克伯格曾经说过:“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烧烤摊、便利店等小商铺老板,他们的创业成功率,往往比那些身处大公司的中层要高。


也许你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我们常人眼中,烧烤摊、便利店,都是一些小不起眼的买卖,能够选择经营它们的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怎么可能比那些高学历人士更适合创业呢?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公司的中层,他们的岗位仅仅是公司整个系统中的一项环节,也许在这个单独领域,他们是佼佼者,但他们的工作,始终都无法形成一套有效的闭环。


而那些小老板就不一样了。


从选址、采购、制作、再到后期的销售、维护客户,全是他们一人负责,整个生意链条上的工作,他们都能够游刃有余,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形成了一套良性的闭合循环回路。只要前期付出努力,摸索并打通这套回路,那么后期赚钱就会非常简单。


这就是构建循环回路的重要性,它几乎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


既然闭环这么重要,那为什么许多人都做不到呢?


主要有以下4点原因:


1,事情本身难以形成闭环


众所周知的一个例子。当年温州炒房团,可以说火遍了整个中国,提起他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逐渐恢复理智,于是这伙人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海外地产身上,即使一部分人同样赚的盆满钵满,但比起当年在国内炒房,规模跟名声都要逊色的多。


为什么?一方面在海外买房的链条特别长,看房需要跨国飞行,沟通成本高,付款麻烦,交易难以形成闭环。


另一方面,客户分布特别散,要在全国撒网捕捉客户,营销难以形成闭环。


所以,不是所有项目都可以构建闭环,但无法构建闭环的项目。规模也不会太大。


2,「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底层做起


定战略大家都愿意,卷起裤腿下地干活,很多人就不肯了这种脏活累活,“怎么可能由我干呢?”这是他们真实的想法。这种只负责战略、不肯实干的人,自然也无法完成闭环。


3,完美主义


坚持完美,导致的不良后果就是拖延。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拖着不干,就是因为,我们过度追求完美,我们不能容忍自己犯错。


于是,我们只做我们有把握做好的事情,对于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能拖就拖,能不做就不做。


如果非做不可,也会踌躇不决,试图找寻最优解,可现实往往不存在最优解,即使存在,也是相对的,是在行动中筛选出来的。


进而,拖延阻碍了闭合完成。


4,个人能力难以形成闭环


这一点如同前文所述,小商铺老板比大厂中层更适合创业,因为前者的工作能有效形成闭环。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想说什么呢?我想建议你养成闭环思维方式。


当你遇到问题时,不是单纯去思考如何解决它,而是去思考:


我可以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循环回路」,来让它不再成为问题?


比如生活中,跟伴侣、子女相处时,多少会遇到很多摩擦和矛盾,与其每一次都去解决它,不如去思考:


我跟家人相处时,应该采取一套什么样的沟通模式?


然后,去落实这套模式,并从中收集反馈。


负面的反馈,用来微调它、让它更合理;正面的反馈,用来产生积累效应,让它持续下去,使家庭关系更和睦、彼此之间更加能够互相理解……以此继续推动回路,把自己从这个问题中彻底解放出来。


那么,现实中我们如何才能有意识的培养闭环思维呢?分享几种方式,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1,用成长型思维方式代替固定型思维方式


如前文所述,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现实中并不存在最优解,所谓的最佳选择,不过是相对的,是在行动中筛选出来的。所以,探索闭环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无论如何,干起来再说。


科学家们发现,蚂蚁出动搬运食物的时候,不管地形多么复杂,距离食物多么遥远,它们总能找到一条最优路线。


原来,每只蚂蚁一开始都会随机选择一条路线,并且留下一种叫作信息素的物质。若干只蚂蚁找到了食物,也就留下了若干条搬运道路的信息。


最后,短路径上的蚂蚁数量总是比长路径上的蚂蚁数量多。因为路越短,相同时间内蚂蚁往返的次数就越多,在路上留下的信息素也就越多,蚁群就会慢慢聚集到最短的路径上。


蚂蚁不停重复这个过程,最终总能找到一条最优路径,这就是著名的“蚁群算法”。


同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每一个小闭环,就像蚂蚁随机选择的路径,单个闭环或单条路径可能非常简单,但当多个闭环或多条路径的信息聚集起来的时候,就能找到最优解。


遇到问题,我们与其闷着头想,憋大招儿,不如迈幵双腿,先完成一个闭环再说。


勇于尝试,不停修正,自然能一步步逼近问题的最优解。


因此,我们在闭环这件事上吃的亏,并不是「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做不做」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出在了思维方式上。


2,用「第一性」原理制定规则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指的是看待问题不能局限于事物表象,要能看穿事物本质,再从从本质出发,一层层的向上思考。


如果我们仅用「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前人的经验之上,别人做过的事情我们再去做,这样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微的迭代发展。


相对来说,用第一性原理制定的规则,足够「一元化」,且越是简洁、明确、无歧义的规则,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启动成本,恰巧,循环回路最重要的就是「启动」。


3,最小化流程步骤


你一定还记得,微小行动能够减少我们行为的阻力。


同理,低成本且低出错率的微小行动,更容易激活干起来的动机。就算每一步出错的几率是5%,那10个步骤都不出错的几率只有59.87%。所以,尽量精简流程步骤,去掉所有不必要的操作,降低整体出错的几率。


4,制定应激预案


极简系统的容错率非常低,所以,你要为你的循环回路设置预备方案,避免回路停转。


比如增加一个验证步骤、增设一套监督机制、事先设置planB,这些都可以。


5,复盘


PDCA第三步就是检查、调整,修正你的行为,使它更加完善,才能继续循环下去,不然,偏离航道的轮船已经失去了继续行驶下去的意义。


所以,一定要留出复盘的时间,在过程中收集数据、及时记录下反馈,不断优化和迭代自己的回路。


6,长期反馈


烧烤店老板在盈利之前也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投入与等待,比如选址、寻找供应商等等。


这一步很难,它需要我们克服大脑喜欢及时反馈的天性。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成功,就是因为耐不住「寂寞」。但这恰恰是构建循环机制的必经之路。


不妨从生活、工作中的小事开始,让自己「多折腾一些」,慢慢地适应这种思维模式,从追求结果,过渡到专注于过程。


科学家赫伯特·西蒙说过:“经验丰富的决策者和新手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东西。


如果有人打开经验丰富决策者的头盖骨,查看他的大脑内部,就会发现他有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供他使用;还有核查清单可以让他三思而后行;还会发现他有自己的思维机制,可以灵活地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