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少儿体能训练馆前景 少儿体能馆

下午6点,会场坐满了人。

五个汗流浃背的孩子站成一排,排队等待完成“吊猫”动作。开始,跳跃,双手挂好坐垫,栏杆旁的父母欢呼。在场地的另一边,7、8岁的孩子也在挥汗如雨,坐在红色的跑道上,抬头听教练讲解正确的身体部位。

在过去的两年里,儿童体育馆一直在着火。这些场馆不是以竞技性专项运动为主,而是强调利用运动来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实现综合能力的锻炼和发展。家长、跨境人士、投资人、感兴趣的人逐渐增多。“儿童体能”、“认知运动”和“品格教育”,专注于各种概念的球员开启新运动。

从娃娃抓起

抢到最后一个物理课名额,林丹菲松了一口气。孩子两岁时,她报了一个平衡车培训班。过了一会儿,孩子哭着不肯走,然后抵制一切课外班。“年龄太小,学不会平衡车,项目还要竞争。”

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带着孩子尝试了两次体能训练,没想到孩子第一次主动要求继续上课。毫不犹豫,林丹菲买了100节课,花了2万元左右。“孩子精力旺盛,他太粘我了。来这里真好,让他玩得开心,同时定期锻炼。”

另一位家长王萌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家里的老人总是帮助和照顾孩子。老一辈对他们照顾得太细致了,孩子也不爱动。路过运动馆,看到里面活泼开朗的孩子们真羡慕,希望他变得男性化。”上了一段时间的课,老一辈的人跟王蒙抱怨“像小猴子不如从前”,但她觉得这才是小男孩该有的样子。

我们不仅应该投资健康,还应该考虑继续教育。孩子即将上小学的李可告诉《21CBR》,体育馆体能课涉及的折返跑、抛投等多项运动,覆盖了小学的体能测试项目。除了体育课,孩子们还在同时学习游泳。

80后、90后家长越来越重视下一代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伊瑞发布的《2017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消费报告》中,89.34%的受访家长有意愿为孩子报名参加体育培训项目,超过80%的家长选择在0-7岁时为孩子报名参加体育课程。

观念在悄然改变,人才培养不像过去那么吃香,打好体育基础成为新的共识。

东宝科技创始人铭心毕业于首都体育学院,现在经营着一家儿童运动馆。他把英国文学介绍给了《21CBR》。在国外,0-6岁没有比赛就练了基本的运动技能,6-9岁还在练基本的运动模式,加上小规模的比赛,但他们一定是快乐的。10岁之前,儿童正处于敏感期,过早的儿童运动专业化可能导致伤害风险。“训练、比赛、赢球都是落后的东西,一些少儿体育培训机构已经把这个阶段往前推进了。而且用成人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不会喜欢的。”

“在国外进行少儿足球训练,有一句经典的话:如果你有12个孩子,请准备12个球,你要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铭心说。

专项运动不宜过早、无身体基础,这是张琰深受触动的。在成立和石儿童体能中心之前,张琰已经做了7年的全职妈妈,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女儿小象6岁开始学花样滑冰,每周强化训练3次。一年后,大象的膝盖出现了疼痛,这让张琰非常担心。

张琰参观了一个专门机构,一位专家让大象起飞了。这个评价让她感到害怕。“孩子连蹲都不会正确,更别说跳跃和落地缓冲了。你这样练,受伤只是时间问题。”

张琰说,根据目前国际专家的普遍意见,儿童在10岁之前应该同时进行三种以上的运动。钍

的时候,运动损伤就开始困扰,很可惜。”在她看来,家长给孩子们选择运动项目,需要尊重身体心理发育的规律,不能急功近利。


谁在跑步入场


很难想象,这门看起来只是教孩子蹦蹦跳跳的项目,成了好生意。


谈及创业初衷,多位“跨界”创业者向《21CBR》表示,自己作为家长,最开始是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寻找适合的培训机构,最终却发现这是一片“蓝海”。


新老玩家们,赋予儿童运动馆五花八门的概念及模式。


2010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小小运动馆,1976年创立于美国,主要面向4个月-12岁儿童,提供亲子班、学前班、学龄班、空手道、舞蹈和球类运动课程。它的一大特色是将音乐与运动结合,使用大量原创音乐。小小运动馆中国方面向《21CBR》介绍,“音乐会贯穿热身环节、站点转换、游戏等。通过音乐和音乐中的指令,锻炼孩子对于身体的控制、反应能力、听取指令的能力、协调性等等。”


辛明创办的“忍者侠认知运动馆”,与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合作研发,强调提高儿童的运动和认知能力,课程融合了身体功能训练、认知训练与戏剧场景。


比如,课上小朋友们会扮演各种角色,当老师发出“小熊要爬过独木桥”的指示,孩子需要钻过前面的障碍物。又或者,老师会给孩子一个通关密码,他们需要跑完所有障碍回来后复述。年龄越大,密码难度越高,6岁以上孩子需要记8个以上随机数字,为了增加难度还会加入数字颜色,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和工作记忆能力。


“孩子沉浸在情景里,感觉不到自己是在训练,而以为是在做游戏。”辛明透露,由于孩子喜欢,有住得远的家长甚至愿意每周往返128公里送孩子来上课。


在健身行业待了21年的郑文斌,选择把儿童运动馆开进健身房,开创“传统健身+儿童运动”的模式。


“有国外调查表明,有健身观念的父母让孩子参加运动的比例,比没有健身观念的父母高47%。想运动的父母需要陪孩子怎么办?考虑到危险问题,过去健身房是不允许14岁以下儿童进入的。我们想,不如在健身房单独辟出一个独立区域,开店中店。”郑文斌说。


目前他所创办的兔加熊儿童运动馆,采用直营和加盟模式开店,店中店的选址包括健身房、瑜伽馆、美容院、游泳馆等,独立店则开在社区、商场等地,两年多时间布局近百家门店。


热闹的儿童运动馆背后,政策也释放出积极信号。2012年,教育部出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体育、健康放在幼儿发展的首要位置,且要求“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2016年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更首次提出开展幼儿体育,将幼儿体育纳入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范畴。


嗅觉灵敏的资本前来敲门。


2019年初,复星集团宣布收购小小运动馆(中国),成为复星第一个投资控股的教育品牌。背靠复星的生态圈及战略资源,小小运动馆在中国的扩张或将提速。按其向《21CBR》透露的发展规划,2020年底门店将达到200家。目前,小小运动馆拥有线下中心门店近130家,活跃会员3万多名,门店形象刚刚完成2.0升级。


对素质教育尤其关注的好未来,当然不会错过布局机会,赫石少儿体能馆已获好未来两轮融资,投资金额未公开。


而做过4年多投资人的辛明,则在2018年“忍者侠认知运动馆”项目启动之初,拿到数百万的种子轮融资。


中国体育产业信息网预估,至2020年,我国体育培训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同时,有调研机构作保守估算,到2025年中国儿童运动教育的市场容量约为1350亿。


不好做的生意


回顾6年创业史,张琰感叹,“走了很多弯路,说起来都是泪”。最开始,赫石团队想做的,是面向年龄大些的小运动员实践科学运动。但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将低龄、非专业运动需求的儿童拒之门外,市场太局限,受众面太窄。


扩大了受众面,其他问题又来了。专业的训练体系与上千平米的场馆,让赫石吸了不少家长粉,北京前8家门店全凭运转不错的现金流开出,但张琰认为,过去阶段的赫石是“虚胖”。一方面,跨越3-12岁年龄的长线招生,易出现某些年龄段不饱和、教练分配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长课时包的售卖,无形中增加了服务和口碑维护的成本。


同样觉得儿童运动馆不容易做好的,还有郑文斌。在他看来,是否具备专业经验是关键。兔加熊的起步阶段,团队以做成人健身房的逻辑运营儿童运动馆,一段时间后发现根本行不通,因为“儿童运动和成人健身是两个概念,经营思路完全不同”。


新行当,人人都是探路者,经验得靠自己摸索。2019年,吸纳好未来的运营思路,赫石开启组织架构调整,运作模式转向“大中台小前台”,招生力量集中放在3、4岁年龄段儿童,客群则进一步下沉。


弄明白“专业人干专业事”的道理,兔加熊也拐过弯来,在教育课程的研发及与健身房的融合逻辑上下功夫。集合儿童运动、儿童心理学、营养学等多领域专家,团队研发了一套儿童健康成长课程体系Wellness Kids,主打强化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此外,在官网上线亲子运动课程,进一步宣传推广。


就全行业乃至全国而言,专业师资的紧缺,远超想象。全国幼儿体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胡建国,曾给出“三个95%”的惊人数字,即全国幼儿园约有25万所,其中95%的幼儿园没有专职体育教师,95%的体育教师是非专业出身,95%的体育教师为女性。幼儿体育教师不仅数量少,还“阳刚不足”。


在小小运动馆,教师数量约1000多人,招聘靠总部和中心协同完成,有一套从初步面试、总部淘汰制培训、实习安排到正式上岗的标准化流程。专业培训会覆盖儿童身心发展、授课理论和实战、安全、教学理念等多维度,全球400多家中心同步更新。


考虑到国内体能人才的储备几乎为零,为了师资供给的稳定高质,赫石选择招聘体育院校毕业生而后自己培养,专注校招不做社招。教练从开始培训到正式上岗,有极其严格的选拔聘培训标准,录取率在20%左右。


安全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运动过程的安全,小小运动馆有一套根据美国体操协会标准制定的专业保护手法。此外,会教孩子如何跳跃、如何正确摔倒等自我保护动作,参加0-3岁亲子班的儿童家长,也需要学习父母相应的保护手法。


在安全监管层面,多位创业者表示,孩子活动的场地安放了无死角的监控摄像头,甚至规定教练与学员的互动仅限公共区域,不能离开监控范围。


被改变与被坚信的


“很多小朋友是独生子女,抗压能力比较差。”赵楚峰在儿童运动馆做了两年体能教练,他记得,班上一个小学员刚来上课的时候8岁,什么事都要做第一,因为班上比赛跑步没有得第一哭了一下午,完全无法承受失败的打击。一年以后,小学员心态改变,比完赛已能笑着回应下次继续努力。


“这才是运动精神。我相信他报有这种想法,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正向的影响。”赵楚峰说。


在赫石,因运动发生改变的学员案例有很多。张琰记得,有个腼腆的小女孩刚来时4岁,上完体能训练课后接着学赫石的跑酷课程,进步飞速,整个人变得更自信,在校的成绩也有所提升。“通过运动改变很多孩子的人生轨迹,这是让我们最自豪的一件事情。”


辛明告诉《21CBR》,若按1周1次课的频率和强度,18周就能明显看到以运动提升孩子认知水平的效果。


儿童运动馆的从业者们坚信行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还有太多问题没有解决。抛开师资良莠不齐、场地设备稀缺、课程体系同质化且不完善的问题,国家层面针对幼儿体育的政策不明显,幼儿体育开展缺乏相关制度、标准。


而且,塔尖的用户群永远只是一小撮,怎么让更多家庭接受并认可?


一位带孩子上过体验课的家长,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觉得,上课的体验不错,但一年1万以上的起步价让他打起退堂鼓,还得考虑报多个课外班的时间协调安排。此外,运动量过大,孩子第二天出现呕吐、浑身酸痛的不适应状况。


赵楚峰坦言,在和家长的交流中,最常听到的说法是“我们小时候都那么过来的,怎么现在小孩不行?”


To B也许是条“曲线救国”的路子。辛明透露,已有私立学校对宝动科技独家拥有的耶鲁认知测评环节的合作表达出兴趣。今年开始,兔加熊尝试将课程输出给幼儿园机构的加盟方式。


“儿童运动真正成为行业也就这两年的事情,之前虽有人做,但零零散散。整体来看,现在还是初级阶段。”郑文斌向《21CBR》总结说。


(文中林丹飞、王梦、李珂、赵楚峰均为化名。)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