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在网上发起个人大病求助时,将面临更严格的审查和监管。10月19日,三家网络募捐平台联合发布了《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倡议书》(以下简称《提案》)和《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公约》(以下简称《自律公约》),承诺对平台进行技术升级,包括明确告知用户大病求助不属于慈善募捐、加强求助信息预审核、建立不可信募捐者黑名单等多项措施。
三大平台大病筹款超过400亿
广州的刘玲(化名)在生完孩子后不久被确诊为晚期乳腺癌,丈夫在家待业,原籍家庭也在苦苦挣扎。无奈之下,她选择在网上募捐平台上发布个人求助信息,短短几天,她就筹到了60万元的医药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支付手段的成熟,利用社交网络获得大病救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南方日报记者从三大平台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成立的易募已为253万户家庭募集资金超过255亿元;2016年成立的水滴为80多万人募集了100亿元;上线三年多的慈善基金筹集的资金也接近50亿元,帮助了30多万个家庭。这也意味着,仅这三个平台就筹集了400多亿元,惠及360多万人。
然而,快速发展的网络众筹平台也面临着种种尴尬。随着平台用户的扩大,平台审核筛选人手有限,又缺乏有效手段核实帮工家庭财产状况,“鱼目混珠”现象时有出现,透支了公众信任。在“罗事件”和“王”事件中,有网友质疑平台未履行审核义务。有媒体用虚假医学诊断证明检测,并在多个网络众筹平台成功申请筹款,引发舆论哗然。
明确个人求助不是慈善募捐
如何防范欺诈性捐赠,避免“破窗效应”,成为平台运营商面临的难题。由爱心养、轻松养、水滴养组成的专项小组先后在成都、广州、济南、北京等地开展调研,在个人疾病救助互联网服务平台上举办了10余场自律座谈会,与当地慈善组织、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媒体记者、律师、受助人、捐助人等120余名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除了实地座谈,专题小组还通过互联网征求了全国各地慈善组织、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等各界人士的意见。经过三个月的反复讨论和条款修改,形成了提案和自律公约。
提案共九条,包括:倡导与公益募捐组织对接,加强求助信息预审核,构建求助信息公示制度,抵制谣言、炒作等恶意行为,建立不可信募捐者黑名单。
自律公约有34条,包括规定平台应披露收费标准(包括平台服务费)、平台和赞助商的权利和责任等。在页面的显著位置。
“互联网众筹不是慈善吗?”这是很多人的疑问。记者获悉,该提案第一条明确指出,“个人求助是利用网络社交渠道,针对特定个人进行的赠与,不是面向非特定对象的慈善募捐,相关法律责任由发起人等相关人员承担””,并要求平台在显眼位置提示用户。
个人在平台发起大病求助时,是否必须披露工资收入、房产、车辆等信息,一直存在争议。自律公约提出,平台要求发起人尽最大努力披露家庭经济状况,获取政府医疗救助等信息。对于上述信息,帮助人“可自行提供证明材料或邀请第三方协助佐证。”对于夸大事实、伪造病历、挪用医疗资金等。平台将建立
个人单次求助金额上限,原则上单次求助金额不得超过50万元,超过50万元需要说明原因并公示。
前置审核考验平台运营成本
倡议书要求,平台应加大资源投入,配备与求助规模相适应的审核力量,实行机器智能和人工“双审核”。针对此前媒体测评发现的未经审核信息即可发起筹款的漏洞,倡议书也提出,求助发起人提交信息后,“平台要审核通过才能上线和生成筹款链接”。
“三家平台讨论时,争议最大的就是求助信息前置审核。”一位参与其中的业内人士透露,前置审核显然将大大增加各家平台的运营成本。这位人士告诉记者,机器智能审核主要是通过图纹识别等技术甄别诊断书和图片信息,大量的审核仍需要依靠人工。目前除了身份证信息可以接入公安部系统,其他个人资产如房子、车子等信息,难以依靠平台去核实。此外,前置审核需要多长的反应时间,也考验各家平台投入资源力度。
记者在现场实测,发现目前平台仍然可以在审核前生成筹款链接转发。对此,三家网络众筹平台表示,自律公约发布后,平台的技术改造升级将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
业内人士认为,三家平台能坐下来共同为网络众筹行业发展构建良好环境努力,本身就值得肯定,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不过,目前网络众筹行业存在的问题,单靠平台自身难以解决。例如,虽然倡议书提出搭建信息公示平台,但目前三家平台还无法实现数据之间的互通。这也意味着,目前仍无法杜绝真实案例在不同平台上重复筹款的问题。另外,自律公约虽然对个人大病求助收款方做了限定,但对于筹集款项最终用途却无力监管。而且倡议书和自律公约没有强制性,目前只有三大平台参与,是否能得到其他平台响应和认同,仍有待观察。
【记者】严慧芳
【实习生】李莉
【作者】 严慧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