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王文银背后资本大鳄 王文银的传奇经历

、王、等徽商齐聚合肥,参加2016徽商论坛,围绕徽商“凤还巢”进行了深刻研讨,掀起了徽商的热烈回潮。论坛上,几位“大牌”徽商作为代表,诠释了徽商的回归,引起了众多徽商的共鸣。

徽商领袖王接受《决策》杂志专访,畅谈回归之路

论坛上的观点碰撞固然精彩,但要完整真实地呈现创业者们的归途,就必须走进他们在安徽投资的项目,从他们的心路历程、项目的落户和成长、与家乡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互动中了解这个群体。

因此,徽商论坛结束后,记者前往六安、安庆等“凤还巢”企业较多的市、县、园区,与返乡的企业主交谈,从项目落户地服务徽商的政府部门了解这一群体。

采访发现,徽商“凤还巢”正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广大徽商对家乡投资环境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此同时,徽商在回国途中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

回归路上的“新姿态”

之前,国外徽商大多回来投资房地产项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徽商投资兴业。“做房地产还是想赚更多的钱,但做生意已经做好了长期回报的准备。”六安市金安区投资促进局局长王波告诉《决策》。

从2014年和2015年徽商回迁项目表可以看出,徽商回迁项目以制造业为主,占总投资的一半以上,其中设备制造、电子电器等项目增长较快。

近年来,六安市晋安区徽商回流成效显著。王波分析说:“回六安的徽商数量在增加,他们创办企业的质量也在提高。虽然投资较大的项目仍然是房地产、商业、物流等行业,但返乡企业的主要业务领域已经开始多元化,向中高端攀升。"

从整个六安市来看,一年四季有150万人在国外工作、经商。鉴于这一资源,六安在全省较早地启动了凤还巢行动。2014年和2015年,六安市徽商返乡投资项目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

对此,六安市金安区的几位返乡创业业主都认为,徽商返乡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可以说时机已经成熟。如果10年前徽商被提拔回国,那就很难有所作为了,因为当时国外的徽商大多还在创业的过程中,现在已经发展壮大了,然后也有了浓厚的家乡情结。另外,老家的发展基础和软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所以他们回来了。回来的几个比较大的企业就是这种情况。

徽商回乡投资渐趋理性

年间,徽商在热情回流的同时,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徽商在返乡投资上变得更加理性,在项目考察、项目可行性、回报率取舍上极其谨慎。面试时,各市县招商部门普遍认为,他们期望搞个推介会,吃几顿饭,叙叙风土人情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为什么栾这几年吸引这么多人回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项目规划上做了努力,项目可行性好。单一孤立的投资项目很难持续发展。只有一批相关项目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产业,才能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进一步产生投资吸引力。”王波对此进行了分析。

项目落户后,软环境和政府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凸显。只有环境优越,投资者才能进入并长期停留。

“现在的企业家都是h

无论对安徽还是徽商来说,徽商的回归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转型升级的机遇,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撑。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徽商返还资金中,总部经济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科技人才项目到位资金占比逐步提升,使得转型升级有了

了内生动力。


对此,安徽省经信委主任牛驽韬在年初致在外徽商企业家的一封信中表示:“我们真诚希望与安徽商会暨皖籍企业家携手并进,共同致力于打造‘皖军徽匠’,培养更多‘新徽商’企业家、创新型团队和创新型领军人才。”


牛弩韬的愿望正在逐步变成现实,徽商企业家中已经涌现出这样一批“新徽商”,致力于在安徽投资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融捷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吕向阳、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的杨桂生、湖北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的陈义龙、合肥量子源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毛等,正是这批“新徽商”中的风云人物。


“大佬”眼中的投资环境

作为企业家群体,回归的徽商最为关注的莫过于投资环境,而衡量一地投资环境优劣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即是徽商投资的项目能否发展壮大。


正威国际集团2009年投产的全威(铜陵)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单体铜杆线生产制造企业,2011年以来连续4年为安徽省民营企业产值第一位。


该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正威在安徽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方面政府全力支持,另一方面安徽承东启西,交通便利,铜产品消费市场配套齐全,区位优势突出。将企业研发总部放在安徽,有利于企业更好辐射全国。


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对安徽投资环境的改善则有着切身感受。“2005年第一届徽商大会的时候,我们就有投资在安徽,当时在铜陵投资额已有数十亿。但当时安徽没有百亿企业,现在安徽不仅拥有众多百亿企业,还有了数个千亿企业。从这一点来看,安徽的投资环境有了长足的进步,发展阶段和能级也不一样了,已经具备成长百亿企业、千亿企业的环境。”王文银向《决策》回忆道。



王文银:正威国际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在王文银看来,尽管安徽的投资环境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中等水平,但决策者的忧患意识和正视差距让广大徽商看到了难能可贵的务实精神。


10月份,安徽党政代表团赴江浙沪学习考察归来,总结报告里提到“要有眼界境界决定发展高度,创新是不竭之源,改革开放是最大的优势,人才是第一资源,生态环保是最大的竞争力,崇尚实干是关键的举措”。同时,对照与江浙沪的差距,提出要“五破五立”,第一条就是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破除思想的桎梏。


“我个人感觉,‘五破五立’将让安徽的投资环境变得更好。这次回来,我看到省领导有非常强的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而以前我们不会这么明确的把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提出来,非常难能可贵!我感受到安徽新一轮的增长即将来到,所以我们在安徽肯定会增加投资。”王文银告诉《决策》。


创新更被看重

同样是徽商“大佬”,融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向阳在广东创业已有二十余年,现在的融捷集团已经成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大鳄”,企业市值超过两千亿。


作为深耕高新技术产业的徽商企业家,吕向阳极为看中安徽打造“创新型省份”和较强的科研创新实力。融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自2007年起布局安徽市场,2012年起在安徽进行集群化产业投资,致力于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电池和电箱系统集成,形成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群聚集,其中芜湖天弋能源科技产业园预计年产值达100亿元。更为重要的是,融捷投资控股集团在皖投资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2015年投资总额超100亿元,为产业良性发展积蓄了充足潜能。



吕向阳: 融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10月17日,吕向阳在芜湖参加了一个投资额达137亿元的太赫兹项目的签约仪式。第二天徽商论坛上,吕向阳公布了这一消息,并在主题发言中表示:“融捷在安徽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布局起点高,正是因为看好安徽这块创新高地和开放高地。”


如何破解回归中的“痛点”

采访中,部分企业反映了现实发展中遭遇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技术人才招聘难。安徽是人才大省,拥有众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但由于待遇等原因,人才流失严重。如芜湖天弋新能源科技公司有150名骨干员工,其中120人从广东调来,落户宿松县的安徽酷米智能科技公司也是同样情况,即将于明年开工的安徽卡为公司也有此类担忧。人才力量跟不上,核心技术研发中心无法在本地建设,安徽工厂只能成为产品加工厂,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是部分企业融资难。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金融机构为了资金安全,往往集中力量抓大(熟)客户或国有企业,不愿向不熟悉的回乡投资企业放贷。部分回乡投资企业往往只能获得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很难在技术改造、高科技项目研发获得长期稳定信贷支持。个别企业不得不采取民间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救急,民间贷款利息较高,税务部门因无相关政策支持,无法减免企业税负,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负担。



在2016徽商论坛上,海内外知名徽商纵论徽商回归,论道徽商发展之策


三是个别地方基础配套难。个别地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给入驻企业带来建设、生产经营的诸多困难,影响园区及园区企业的发展。如某个商贸城项目,总投资8个亿,将建成260亩的商贸物流基地。进驻后建设速度较快,但是当初政府规划的配套设施建设进度滞后,因配套不足,交通不便,导致人流量少,商户亏损严重。


就如何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各项服务,为企业拓展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相关企业负责人提出一系列意见和建议。


人才是关键。企业建议,地方政府在企业建设初期与企业积极沟通,编制企业人才引进培训计划,以政府、企业各出资一定比例的方式,建立引进培训基金,通过与职业培训机构及社会中介合作,推动企业与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交流机制等多种途径,引进培养一批骨干人才队伍,助力企业发展。同时,出台更加灵活和人性化的人才政策,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留住优秀人才。


配套先做好。地方政府要加强引进企业项目跟踪服务,及时兑现承诺的配套基础设施规划,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一揽子”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营造优质发展环境。同时,认真梳理现有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围绕产业链配套开展集群化招商,帮助企业培育市场。


资金要跟进。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企业金融服务力度,积极落实企业财政税收扶持政策,不断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有效减轻企业建设资金压力,切实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鼓励搞研发。调查中发现,生产智能手机及智能化产品的酷米公司将生产基地放在宿松,但产品研发基地依然放在深圳。鉴于此,企业负责人建议出台相关科技创新扶持政策,鼓励和吸引投资企业在皖设立研发中心,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避免安徽成为产品代加工厂,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作者:本刊记者 夏自钊


(原载于《决策》杂志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