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整体销售规模的稳步增长,可能更多取决于国家消费政策的刺激和零售领域的注资,而非企业业务水平提升带来的增长。
从调研报告可以看出,省内龙头企业的整体效率、人效、毛利率都在下降,反映出要么需要提升运营能力,要么企业管理存在问题。
便利店这个“春天”能否孵化出一批全国便利店的种子品牌?没有机会,从他把命运交给首都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了迟早要被“争抢”。
昨天(5月9日),中国连锁加盟协会发布了《行业基本情况及2018年百强连锁企业调查结果》,发布了“2018年中国连锁百强”榜单。
作为目前连锁零售行业相对权威的数据,人们可以了解和分析2018年百强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现象,也能反映出近年来行业发展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些特点和隐患问题。
规模稳健增长,质量并不乐观
2018年,中国百强连锁销售规模达2.4万亿元,同比增长7.7%;连锁百强店总数为13.8万家,同比增长16.0%;除去便利店的强劲增长,百强店的增速与2017年持平。前100家连锁公司的销售增长部分是由于线上销售,但在企业业绩中的整体占比仍然很小。
2018年百强企业网上销售业务增长55.5%,是全国网上零售额的两倍多。但剔除苏宁、国美、博克斯马鲜生等线上销售额相对较高的企业,百强企业线上销售额平均占比2.6%,比上年增长0.8%,其中超市业态占比1.9%,比上年增长0.6%。
通过门店改造、管理优化、流程再造,提升百强企业运营效率。2018年百强企业平均效率198万元,比上年增长3.0%;平均毛利率由上年的17.9%上升至18.3%,中位数为18.1%,与上年持平。
2018年,百强企业中有18家实现了销售额和门店数两位数增长,而30家企业的销售额和门店数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为什么,在稳健增长的背后,行业增长的质量并不乐观,也就是说,企业管理能力和效率的提升并不乐观。《龙尚旺超市周刊》简要分析如下:
1.整体销售规模的稳步增长,实际上反映了国内总消费力的释放增量。这种增量的主要原因可能更多的是依赖于国家消费政策的刺激和零售领域的资金注入,而不是企业业务水平提升带来的增量。
2.虽然调查没有显示同店可比销售增长占比和新店增量,但从资本驱动的新零售品牌的出现及其超常的速度发展来看,增量更多的表现在大饼店的横向开业,尤其是一些巨头企业,如苏宁、永辉等。
3.2017年百强销售规模超过2.18万亿,2018年为2.4万亿,销售增长约2200亿元;2017年百强店总数为109814家,2018年为138325家,同期新店数为28511家。假设所有的增量销售都来自新店,那么每家店的平均年销售额只有771万元左右。
4.在参观龙上的时候。com超市周刊在过去的一年里,很多企业都提到了门店访客量的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企业门店内在竞争力的下降。也就是说,很多门店并没有提升经营能力,反而在其他新业态、新渠道的冲击下,经营效率出现了问题。
>5、在果园主的努力下,桃子的总量有了一些增长,但分桃子的猴子却多了很多,大浪淘沙、孰优孰劣,目前还难见分晓,但结果一定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区域龙头受压制,瓶颈难以突破
百强企业中的区域龙头包括省域龙头企业和地县域龙头企业。
2018年,省域龙头企业销售和门店增长分别为4.2%和5.5%、地县域龙头企业销售和门店增长分别为4.9%和-0.7%,均低于百强平均增幅。
从运营情况看,省域龙头企业坪效下降5.6%、人效下降3.4%,毛利率19.2%、比上年略有下降;地县域龙头企业坪效、人效分别提高2.2%、7.5%,毛利率15.2%、比上年提高0.3%。
根据百强报告,省域龙头企业多有国资背景,主力业态以百货店居多,在市场转入低速发展过程中,机制创新和业态转型重组显得更为迫切;地县域龙头企业机制相对灵活、契合消费,线上线下竞争尚不激烈,但市场相对狭小,一些管理基础好、实力较强的企业正在探索外延性扩张。
1、随着越来越多的区域零售市场格局相对稳定,各区域原来的蓝海市场几乎已被瓜分完毕,这一过程就是区域龙头形成的过程,区域深耕、多业态发展,也就成为对区域龙头的画像。
2、从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省域龙头企业的坪效、人效、毛利率都在下降,这反映出他们不是经营能力需要提升了就是企业管理出现问题;同时,在全国性布局的内外资以及线上巨头的冲击下,他们走向全国性发展的成功性也越来越小,这往往倒逼省域龙头企业不得不主动出击,或渠道下沉或出去一搏。
3、地县域市场容量以及消费特点,客观上决定了这些企业天然存在的短板,大多数经营管理基础薄弱,更是很少有形成自己的商品供应链。但从数据看,其在坪效、人效、毛利率方面都呈上升态势,这与他们不断进行的门店调整、升级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如果这些规模很小的中小微企业在数据指标上表现很差的话,离在市场上消失就不远了。
4、从客观的市场表现来看,区域龙头正在试图突破当前的瓶颈,主动出击走出去。比如去年山东家家悦不仅加速了在山东省内的布局,而且还迈出了跨省发展的第一步;同样位于山东的利群,通过收购乐天玛特向苏北区域拓展。而一些经营良好的地县域龙头企业也正在逆袭省会市场,比如河南洛阳大张集团、山东巨野佳和、山西介休家家利等企业。尤其是大张集团,不仅成功逆袭省会市场,还通过其倡导的保亭会体系进军苏南。
大型超市增长趋弱,内外巨头联手求变
作为快消品零售的主力业态,大型超市普遍面临坪效下降、盈利能力趋弱的困局,增长乏力。
2018年,以经营大型超市为主的百强企业,销售额平均增长2.5%、门店数平均增长3.6%,均显著低于百强平均增速;同时,大型超市营运成本继续上涨,员工薪酬总额上涨13.0%,房租上涨10.6%,成本占销售比重在各业态中居于较高水平。
2018年,大型超市坪效平均下降8.0%,但人效提高4.9%,毛利率提高0.5个百分点,达到21.5%。通过门店升级、管理优化、减员增效,大型超市正在寻求逆势增长。
百强中的国际零售品牌大多以经营大型超市为主。部分国际品牌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外资大型超市的坪效平均下降4.0%、人效提高5.5%、毛利率达23.2%,要好于百强大型超市的平均水平。
同时,国际零售品牌在导入资本合作、全渠道零售方面不遗余力。
高鑫引入阿里巴巴、家乐福引入腾讯、麦德龙提出引资计划、永辉购入百佳、利群收购乐天玛特等,近两年是外资零售企业与本土企业资本层面合作最活跃的阶段。
可以说,以传统大卖场为代表的大型超市是面临挑战最严峻的超市业态,但从现在看,各路玩家似乎大多已度过自己的“至暗时刻”。
1、大型超市式微、增长趋弱,更多指的是那些以大型超市为主营业务的全国性传统零售巨头,比如家乐福、大润发、华润万家等,所以我们才会在去年看到线上线下、内资外资巨头之间的各种资本、业务的联合。但对于在很多地区多业态发展的区域零售企业,尤其是三四线、甚至是县乡市场,大型超市依然起着旗舰店与定海神针的作用。
2、问题是怎样做好大型超市。当前区域中小零售企业的大型超市很多甚至还没达到十几年前家乐福、沃尔玛的大卖场经营状态,在大型超市已经逐渐式微的趋势下,许多企业甚至还没有把规范的大型超市做好,暂不讨论大型超市在一些区域市场是否还受欢迎的课题。
3、巨头企业对大型超市的调整表现出的是一致的高效。因为,时间已经不再给他们机会。沃尔玛已将京东到家引入到250多家门店,今年计划扩大到更多门店;家乐福引入生鲜集市,积极与腾讯合作开展线上业务;连固执的两大日系巨头也做出了反应,永旺在中国设立零售数字化研发机构、伊藤洋华堂上线伊藤商城;高鑫零售引入阿里淘鲜达项目,线上订单累计超过4500万单;华润万家干脆逐渐剥离一些地区的“大型超市”经营;物美则利用多点数字化体系重新武装大型超市。
百货店、便利店冰火两重天?
销售额、门店数出现下滑的2018年百强企业,以百货店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占到一半。
2018年,百强百货店总销售额同比增长3.5%、门店数同比增长3.9%、线上销售增长46.1%,均低于百强平均水平;毛利率17.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但也有百货店企业依然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比如信誉楼百货,2018年销售额、门店数分别增长17.3%和13.8%。
值得注意的是,便利店在近几年增速一直遥遥领先。
2018年,便利店百强企业销售规模同比增长21.1%、门店数量增长18.0%、新增门店11944个,占百强新增门店总数的62.5%。2018年便利店百强新增门店的加盟店占比超过2/3,加盟店平均投资回报期23.3个月,比上年略有缩短。
1、从百强数据可以看出,传统百货店遭遇新零售的冲击最明显,便利店近几年一直是行业的香饽饽。但是,单纯从行业发展来看,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只是阶段性的。
2、百货店会一直存在,而且会不断的在市场环境变化中蝶变。
3、便利店增速遥遥领先,一是因为多年来国内便利店业态发展的基数小,截至目前形成全国性发展的内资便利店品牌,除了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便利店品牌,可以说还没有一家;二是便利店业态作为线上、线下最后一公里的衔接点,其价值符合了线上巨头以及资本机构当前投资的逻辑。
4、但是,这一轮便利店的“春天”,能否孵化出一批民族便利店的种子品牌,没戏,其将命运交给资本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迟早难逃“待价而沽”的命。毕竟做企业最终靠的不是资本、政策、风口等外力的追捧、催生,而是靠企业模式如何在市场环境变化中所能调整出的最佳匹配,实现良性造血机制。
来得越快的,去得自然也快。
多说几句,业界一直在议论外资零售不行了,确切地说应该是传统大卖场模式不行了,从数据不难看出,人家外资在中国市场调整得很好,反倒是本来就还没做好的很多中小企业,是不是要反思一下:市场变化这么快,自己做出调整没?所以新零售资本的新起还是转型的战略之路

2018中国连锁百强

2018中国快消品连锁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