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尔静
高考结束后,一年一度的“大赛”又开始了。最近,在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宣传中,女大学生举着“要不要我做你的青春”“要不要和我一起泡图书馆”等标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几年前,“女学生”的话题引爆了互联网。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高校把漂亮的校花和帅气的学长放在学校宣传片里。美丽的校园风景,不贵的食堂,甚至学校的姐妹和学长,作为学校的亮点,都点缀在宣传片中,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了吸引眼球,把学长学姐变成宣传的主要元素,整个宣传片只剩下“高价值”,难免误入歧途。更有甚者,让女学生穿不合适的衣服去宣传设计一些文案,这显然是荒谬和蛮横的。
所以很多高校都挤进了“颜值大战”,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互联网氛围的影响。来自媒体的“颜值即正义”被大肆鼓吹。各种网络平台上到处都是漂亮的小兄弟姐妹。高校用漂亮的学生做广告,大概是想“跟风”吧。但是,对于高校来说,这种后续就是放弃成本。
大学最有价值的是自己的教育和底蕴。高等院校的精神内核、特色专业学科、一所院校的创新能力、学生成长的空间,这些优势是即将报考的学生最想看到的,也是一所大学应该向社会展示的功能和形象。
大学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它承载着未来的希望。因此,大学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向上的精神,做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和进步的风向标,而不是做跟随者,随着浮躁的互联网流行而轻佻。
大学宣传片不能等同于广告,不能有流量就有流量。如果一部宣传片能把一所大学的校训和校风融入到学生的言行中,融入到一所大学的“柴米油盐”中,看到青春的燃烧、远大的梦想、成长、未来,以及师生共同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家国情怀,这样的宣传片应该比屏幕上的漂亮姐姐和帅气学长有意义得多,也是一所大学应该有的样子。
[编辑:付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