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黄婷
元宵节过后,广州海珠区乐康、庐江、大唐等城中村的街道上,摆满了拿着招聘卡和样衣的服装厂主。月薪过万的招牌还是招不到人,所以年年如此。服装订单的季节性波动,造成了服装厂主对工人需求的突然增加,也造就了如此口干舌燥的招聘场景。
一直以来只有工人要求老板,但现在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强弱关系在情境和话语权上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足以激起大多数人的情绪。然而,仅仅关注“年轻劳动力短缺”、“高薪背后的劳动强度更高”、“劳动力成本更高”等观察是不够的。如果反思整个服装行业的发展转型,大城市低水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趋势似乎更值得反思。
事实上,那些提出提高人工成本的人只提到了问题的一半。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年轻工人的工资上涨,这是供给不足的结果。然而,没有人会再来崛起。原因在于比较:在服装等众多传统行业中,工厂劳动生产率和品牌溢价能力的提升远远落后于年轻人对产业升级的期待和生活愿景。该行业缺乏前景反过来成为限制年轻人加入的“天花板”。
回顾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起源,是毗邻它们的珠三角最大的布匹交易地——广州的布匹市场。很多在广州摆摊的服装人都想在这里购买面料和配饰,印花后交给加工厂加工,最后在沙河、十三行等服装销售市场销售。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服装加工业已经在这些村庄扎根,成本低,利润稳定,生意繁忙,货物轮换。
然而,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大多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精细化。从人的发展和提升的角度来看,要有完善的劳动培训和提升的条件。山寨企业无处不在,小老板赚钱,员工只是提供体力。
只有真正能提升品牌溢价能力的企业,才会有未来。如今,人们在消费的时候,更加注重配套服务,以及背后的文化符号和身份认同。优秀企业的市场洞察和营销也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而不是停留在低端模仿。然而,在竞争激烈的服装生产行业,很少有厂商不陷入同质化竞争和粗放式增长。
如今盘踞了20多年的服装加工销售行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已经与城市功能和规划产生了巨大的冲突,比如导致交通拥堵的混乱物流,影响居住环境的杂乱噪音。随着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发展,在斯里兰卡土生土长的服装加工业交易量面临下行压力。高地价无法变成单位产值更高的产业地图,无形中就是土地价值的浪费。创意园区、设计中心、旗舰店、体验店的精彩参与,能否真正改变行业核心,还有待观察。
2019年,广州市商务局制定《广州市专业批发市场转型疏解的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容纳服装业的乐康村和庐江村将进行改造和重建,所有安置地块上的房屋将于2023年10月31日前拆除.
在一系列措施中,政府不断发挥引导转型和城市更新的作用,也在解决产业转型发展乏力的问题。当然,要实现多个目标和利益的协调和平衡,不能一味强调速度和进步,而要摒弃城市发展对非新兴产业的包容。整个传统产业的重生,涉及到产业链的巨大变化。行政指导是一方面。什么是高端,什么高端能做,永远要交给觉醒、竞争和选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