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泰海网
SenseLink技术人员调试智能标签设备。
易通技术人员在冰柜内安装微型基站设备。
据厦门晚报报道,李琳在创业前在一家大型跨国物流公司工作了20多年。“一年之内,全国各地将会发送数百亿封快递邮件。当货物被接收和交付时,需要扫描8到10次。这是几千亿的扫描,费时费力。”李琳说,如果使用智能标签,标签将自己“说话”,并积极告知商品信息。如果它们被广泛推广,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五年前,李琳毅然辞职,在这样的市场上创业,在厦门创新创业园创办了厦门干一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干一通”)。
扫码枪需近距离扫码
智能标签感应距离远
快递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很多都是重复性的动作。例如,快递公司的分拣员扫描条形码。李琳表示,传统的快递条形码完全可以被智能标签取代。
他举了一个例子。普通人去超市买东西,购物车里成堆的商品需要收银员一一扫码后才能付款。如果使用智能标签,购物车只要通过像门这样的扫描设备,就可以输入所有商品的价格,一次性付款。
同样,汽车的快递邮件也贴有智能标签,通过中转站时,标签上的数据信息可以自动发送到数据集中器。只要将数据信息进一步传输给设定参数的自动化设备,扫描装置就能自动识别货物属性和目的地,分拣设备无需逐个扫码即可工作。
“从技术上讲,这样的想法已经完全实现了。”李琳说,用条形码扫描仪扫描条形码的距离必须在几毫米到几厘米之间。如果距离较远,则无法扫描条形码。智能标签的感应距离为8米至10米,货物无需靠近即可轻松获取信息。
物流行业推广智能标签的障碍是成本。市面上的智能标签有两种,一种是不带电池的无源标签,另一种是带电池的有源标签。无源标签成本低、单价低,但容易受到金属和液体的干扰,影响数据的准确性。有源标签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但成本很高。
李琳说,过去单个普通有源标签的价格是几百元。经过几年的技术攻关和成本控制,价格已经降到了几十元,但距离物流业的大规模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主研发温湿度智能标签 已在电力和检测行业运用
2016年,李琳遇到了当时想创业的三个合伙人。他们分别来自东南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负责技术研发;李琳负责设计应用场景和管理运营公司。
虽然赣易通的诞生是为了解决快递物流行业的痛点,但最初的几个客户并不是来自快递行业。他说,智能标签不仅可以帮助“商品”发现我是谁,我在哪里,还可以帮助他们发现“我的周围”和“我的当前状态”。
李琳正在谈论温度和湿度智能标签。甘益通自主研发的温湿度采集、通讯、监控方案,可实时监控环境温度。“本来这个项目是为物流行业的冷链运输准备的,但最先被电力行业的客户使用”。
甘益通自主研发的温湿度采集器。
赣易通的第一个客户是南方电网的一家省级公司。他们在变电站箱内安装了温湿度智能标签,可以实时采集温湿度数据并回传。借助整个变电站地图和实际设备分布图,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对变电站箱内环境进行监控,实现主动预警,便于及时排查潜在事故。
另一个客户是一家血液检测公司,该公司也使用温湿度智能标签。血样在运输过程中对温度有严格的要求。Sense Yitong帮助公司开发了一个冷链运输管理系统,使用温度和湿度传感器
溯源和人车调度全方位管理,降低潜在货损成本,提高操作准确率,平均每年为企业节省至少180万元的成本。研发上坚持做“减法”
元器件大规模国产化
市场上的智能标签研发企业不少,许多人建议林立积极用自己的项目去找融资。刚创业的头两年,林立也见过不少投资人。
不过,那时的他还很难把自己的商业模式描述清楚。即便把商业模式讲清楚了,这些商业模式也缺乏验证。林立觉得,得证明自己的公司是能挣钱的,而不是“光在PPT上证明自己”。
如何实现智能标签在物流行业的大规模商用,一直是林立思考的问题。不少企业为了抢占物联网市场,选择开发产品性能全面的高端型有源标签。这种高端型有源标签价格十分昂贵,很难在市场上大规模投入应用。“很多公司考虑用性能最好、价格更高的进口芯片做智能标签,我觉得这么走行不通。”林立说,有源电子标签的价格要降到1元或以下,企业才能考虑大规模使用。那样的话,成本就得更低。
林立说,感易通研发的有源标签准确率可以达到99.9%。对一般物流企业来说,这样的准确率已经足够了。他说,准确率提升千分之一,意味还要再付出之前百倍投入。对企业来说,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并不划算。他说,在智能标签的研发上,他们一直坚持做“减法”,就是说,尽可能实现传感器、芯片的国产替代,尽全力降低成本。
林立举了一个例子。他们的产品使用的是国产温度传感器,大概成本是4元-5元,若用进口产品,成本至少要增长一倍。现在,感易通的智能标签使用的主控芯片、存储芯片已经全部国产化,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成本下去了,价格下去了,销量就上来了,才会有发展的机会”。
(记者 张海军 见习记者 许纳芳 通讯员 郭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