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对骚扰式电话营销说“不”
“我早上接到一个电话,两个卖房子,一个卖车。”“宝宝出生后,卖奶粉和纸尿裤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来了……”许多消费者受到了这种电话营销的骚扰。
电话营销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人们无法回避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技术在不断进步。自1995年呼叫中心引入中国市场以来,电话营销技术也不断迭代,出现了具有人工智能的AI智能手机“快车”。相比人工电话销售,AI智能手机效率更高,客户更精准。二是个人信息泄露严重。近年来,出现了物业公司、快递公司、银行等机构泄露客户信息的案例,部分手机应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不断在灰色渠道出售,方便了一些企业搞电话营销。
与百货超市、电视销售、网络销售等传统模式相比,电话营销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企业投入少,用户多,也方便管理员工的工作量。然而,过于频繁的电话营销却让消费者头疼:一是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生活节奏;其次,占用了沟通渠道,使得一些重要的电话无法进来;第三,正在推广的产品和服务不是自己生活所需要的,接听这些骚扰电话占用了宝贵的时间。根据工信部近日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电信服务质量公告,今年第二季度,12321网络不良和垃圾邮件举报受理中心共受理用户骚扰电话投诉166170件,较上月增长66.1%。
为了控制日益增长的电话营销骚扰,应该在许多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要保持高压态势。此前,工信部等13部门曾发布《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号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骚扰电话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取得积极成效。相关电信运营商也采取了关闭非法短信电话、严惩涉案企业等措施。但一些小企业仍在互联网上使用“打死你”等骚扰软件和设备,利用互联网通话技术“一枪换一号”,逃避监管。对此,基础电信企业要持续加强骚扰电话拦截配套技术体系建设,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数据共享能力建设,提升识别拦截骚扰电话能力。
其次,要加大打击个人信息泄露的力度。泄露或者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受到更多的处罚。针对APP非法收集个人信息、侵犯用户权益等问题,应采取特殊措施进行处理。
相关企业也要加强自律。有电话呼叫中心的企业要全面规范业务资质、自营和外包业务。开展商业营销外呼的企业,应当征得用户同意,建立用户白名单并保存相关数据,规范外呼时间和行为,不得影响用户正常生活。在金融、地产代理、汽车销售、教育培训等关键领域,龙头企业要以身作则,通过专业服务和品牌口碑赢得客户。比如最近,北京链家就做出了“电话营销,扰一个,亏一百个”的承诺,完全禁止旗下经纪人未经客户允许进行电话营销。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希望更多品牌企业积极跟进,对骚扰电话营销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