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与就业的心得,就业创业政策培训心得

研讨会上,八名香港青年分享了他们在深圳学习、就业和创业的经验。他们呼吁香港青年在深圳“行走”和“创造”,分享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

张亚南

王旭东

何魏尧

林兆辉

郭伟强

原标题:香港青年分享深度学习、就业和创业经验

“希望香港青年来深圳‘走’和‘创’。”

深圳特区报2019年8月31日讯8月30日,香港深度学习就业创业座谈会在五洲大酒店举行。8位香港青年现场讲述了他们深研、就业、创业的故事和经历,并向——名深圳青年发出了“走”和“创”的热情邀请,让粤港澳大湾区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实现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薛雪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升;

深圳的创业环境友好宽松,发展空间巨大

“不到一年,第一轮融资5000万元。”座谈会上,薛雪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陈升与众多香港青年分享。

34岁的陈升于2015年经香港青年协会推荐落户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并成立薛雪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为公司CEO。

“2012年,我在香港开了一家公司。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兴起,我开始意识到应该调整自己的创业方向,从传统的人力资源咨询和教育培训转向互联网创业。”陈升说,当时他认为内地如果开始互联网业务,会有更好的未来。深圳“五湖四海的客人,五洲四海的朋友”的热情,“深圳人来了”的善良和包容,前海蛇口自贸区良好的发展态势,让他和团队朋友毅然选择在深圳前海创业。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为我们提供了免费场地,在创业初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我们成为第一个在青春梦工厂创业的香港青年。”陈升分享道,团队刚落地时,也遭遇了“水土不服”,对政策和市场不熟悉,走了很多弯路。但在青年梦工厂和各部门的帮助下,他的创业之路更加顺畅。经过6个月的运营,——已直连212家大型国际供应商,完成跨境交易8124笔,间接孵化跨境电商企业140余家,实现单月最高交易额3450多万美元。创业不到一年,他就获得了5000万元的首轮融资。

在陈升看来,他团队创业的成功得益于深圳肥沃的创业土壤:深圳是一座务实的城市,给年轻一代的创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友好宽松的环境;深圳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各项惠民政策落实相对到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给了深圳更大的发展空间.陈升细数在深圳创业的好处,坦言自己总是积极向香港年轻人讲述自己在前海创业的成功模式,因为他希望他们多来深圳“走一走”“创一创”。

陈升还计划建设和运营YPA前海梦工厂

众创空间、运营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引进超过200香港团队到深圳创业。“我希望为香港青年到前海创新创业提供导航服务,让更多香港青年共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机遇。”陈升说。


708090创客汇创办人曾义:


深圳为港澳创业青年发展打开一扇门


作为708090创客汇创办人,曾义从小就有创办企业、服务社会的想法。在香港大学硕士毕业后,凭借对联合办公机制的了解,曾义于2015年到深圳创业,建立联合办公空间,为内地及香港青年提供创业服务。


自创办以来,708090创客汇先后获授“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青年文明号”“十大深港交流合作创业空间”等称号,服务人次超过2000人;还与深港两地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等合作开展“创新创业青春学堂”,促进两地青年交流,并成功孕育5个创业项目。


曾义表示,创业至今,看到深圳这座城市不断发展,感受较深的是深圳不排外的创业环境。“深圳这座城市非常包容,欢迎每一位有志青年来这里创业、实现梦想。”今年春节的时候,他参加了“深圳是我家”活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来了就是深圳人”。


作为一名在深创业的香港青年,曾义坦言,他能深切体会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希望更多的港澳青年好好抓住发展机遇。曾义说,大湾区的创业气候、政策及资金支持等,十分有利于有梦的年轻人来闯荡。“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图上,我们都只是一个小小的点,但星星之火亦可燎原。”


如今,深圳有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的战略定位。曾义认为,这有助于促进大湾区的整体发展,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曾义说:“深圳正在努力营造人才宜居宜业的环境,提供更加开放的环境及便民的政策,为港澳创业青年在内地发展打开了一扇门,这对港澳青年创业者来说是莫大的支持。”


曾义说,深圳不仅出台一系列便民、惠民政策,如今许多行政服务也都已数字化。他一直鼓励香港的青年来内地看看、学习,“这里发展真的很快,有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更宽广的舞台。”


深圳丽晶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张彦南:


建青年海归团体促深港青年交流常态化


2009年,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张彦南来到深圳工作,帮助家里管理一所小学,至今已10年。张彦南认为,深圳有非常好的就业创业条件,尤其对香港青年来说,他们会得到更多的资源配置,也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从2009年开始,张彦南参加了很多香港青年社会组织,如加入香港工商总会-青年网络担任创会理事,致力于推动年轻人加入商界发展,建立深港商业走访交流机制。随后,他成为罗湖区政协委员。在此期间,张彦南发现,加入海归组织可以激发许多香港青年的认同感。因此,他着手创立罗湖区海归协会,现已有会员800人,有1/4是香港人,“协会先后举办大大小小活动共600场,为海归精英们提供了一个高度交流合作的平台。同时,协会致力于促进深港文化全方位交流。3年间在深港举办了两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论坛,集合深港澳教授为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共30个青年团体、约700多名青年作分享,打造湾区交流的青年平台,促使湾区青年交流常态化。”


张彦南说,在开展海归青年工作过程中,他萌生了成立深港青年湾区发展中心的想法,希望帮助香港青年找到大学时期的朋辈也找到共同的爱好,让更多的香港青年对内地有更多的了解,也让他们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参与者、推广者。


目前,很多香港创业者落户前海。在张彦南看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发展潜力也非常大。他建议,可以充分利用该合作区的优势,使香港与内地的科研交流更加便捷高效。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汇丰商学院金融硕士、国泰君安证券销售交易部实习生王旭东:


深圳工作节奏更快动力更强


祖籍深圳的王旭东,出生在香港。上世纪90年代,王旭东的父母到香港发展,如今他却回到深圳,就读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汇丰商学院。金融专业的他,现在正在深圳国泰君安证券销售交易部实习。


王旭东说,实习的环境非常好,是一个拓展视野的地方,而且深圳的工作节奏更快,工作动力更强。“这个更强的动力是指在行动上,而不是纸上谈兵。”王旭东认为,正因为这个动力,助力深圳的蓬勃发展。


在王旭东看来,深圳有着地域优势带来的各种经济贸易的便利,也有国家政策的扶持,所以深圳从一开始发展,就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来创业或谋生,也是多年来大学毕业生工作发展的首选地之一,因为这里就业机会多,相关法律政策也比较健全。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结合自身金融专业背景,王旭东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直接促进和优化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内地和香港的跨境结算系统,“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对于金融事业的推动,将会是非常巨大而有力的。”


王旭东说,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互联网经济、高新科技产业等领域甚至超越香港,但香港的金融业、专业服务业则一直领先全球,是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所需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应充分发挥珠三角和香港自身的优势,形成互补和合作,共享祖国经济发展红利。”


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何耀威:


香港青年来深创业是自然的选择


今年47岁的何耀威虽然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但在深圳和东莞创业已有28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兴起,其创办的舒糖讯息科技也刚刚完成了第四轮融资。


回忆起4年前,带着只是初步研究成果的无创血糖测试项目来到深圳时,何耀威坦言遇到了不少困难:“刚刚创业,公司从资金到人手都不足,另外由于项目只有一个初步的研究成果没有一个实际的产品,所以在初期融资遇到好多困难。但幸运的是,我们申请到一个深圳的创新创业资助,这对我们团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也正是这第一笔资金,让公司开始起步、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内地政府部门对香港创业团队的大力支持。”他说,在深圳,政府部门很努力地帮助一些科技企业,除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很多部门都尽全力去帮助创业者把产品做好,这让他和团队成员非常感动。


“我对深圳有一份特别的感情,因为我在这里生活了28年,我和深圳是一同成长的。最近几年祖国经济发展迅猛,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为祖国取得的成绩深感自豪!”何耀威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很多香港企业家到内地发展。今天,香港青年选择回内地创业和工作,这也是十分自然的选择。尤其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很好地解决了香港市场小、发展空间不够的问题。融入大湾区的发展,会让香港青年赢得内地庞大的市场。


“我们希望深圳可以进一步放宽人才引进机制,这将带动更多就业创业,吸引包括更多不同领域的专家来发展,从而助力深圳更好地发展。”何耀威建议。


深圳市忆食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炜茵:


推动建立港澳青年在湾区企业的实习机制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梁炜茵在2007年毕业后选择到深圳发展,并于2014年决定在深圳创业,打造专注于全球优质食材甄选、开发、销售于一体的创新型食品服务企业。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梁炜茵也见证了内地经济的高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相继开通,实现了香港与内地多个大湾区城市的1小时生活圈,同时越来越多的政策出台,让香港人更融入大湾区的发展。梁炜茵举例说,此前出台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中,包括接受教育、申领驾驶执照及使用银行服务等措施,对港澳年轻人就有很大的便利。


不过,梁炜茵也指出,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将加入大湾区的建设中,但港澳青年在深圳等内地湾区城市的实习机会,目前来讲还较为稀缺。对此,她希望推动建立港澳青年在湾区企业的实习机制,成为为湾区注入新活力的助力器。


梁炜茵建议放宽人才流动政策,鼓励内地企业对港澳青年开放实习岗位的机会,同时为实习的港澳青年简化出入境流程。另外,提升港澳青年到内地实习的相关福利,吸引更多优质的港澳青年通过实习留下来发展。


“湾区的发展,离不开科创的发展。”梁炜茵说,大学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对科创发展尤为重要,然而大湾区目前在这一方面还相对薄弱。她建议,内地湾区城市可与港澳知名学府进行合作,一方面委托学校培育相关领域的研究人才,另一方面建立相关的大学研究实验室,建立科技企业创业创新园区。“从校园里锁定人才,并定向培养,形成‘一条龙’人才培育、输送和人才到岗实习、就业就职的模式。”


米车网创办人、搜饰盒营运总监林朝晖:


投身大湾区建设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香港读大学、后来在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及北京大学各取得硕士学位;原本在牛津大学要继续读政治经济学的博士学位,却因为近年来内地双创气氛甚浓,从而萌生了创业念头,并在深圳让这一念头变成现实。这就是米车网创办人、搜饰盒营运总监林朝晖从求学到休学再到创业的经历。


为什么会选择创办米车网,做二手车交易?林朝晖表示,当时他参考了国外很多二手车项目的情况,最后觉得此行业有极大的发展机遇:“‘米车网’定位是O2O的模式,植入汽车金融产品的做法。以全国赋能车商方式,3年内我们已经在全国建了直营店及加盟店,其中在广东、福建、江西三个省份市场份额是当地最多的。”


在如火如荼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林朝晖也坦承自己的“野心”:“我的新目标是助力大湾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去年成功出售过去的业务后,林朝晖开始看准大湾区内城市群的制造业。“当BAT等巨头都看好未来5年是赋能B端的时代,我也正在寻找合适的新行业跑道,发挥自身经验和优势,成为大湾区香港青年楷模。”林朝晖信心满满。


林朝晖认为,深圳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而许多政策如保障性住房等,让他和身边不少朋友受益。对于进一步协助港青回内地创业,他建议,在每年全国创业大赛“创青春”等创业展示平台,多给一些港澳项目与资金方见面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机会遇到伯乐。另一方面,希望能给予香港青年更多的创业贷款,解决创业“第一桶金”问题,让一波波港青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双创”大潮中去。


前海随身宝(深圳)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人郭玮强:


深圳拥有完善的产业和科技配套


作为在深圳创业的香港90后,前海随身宝(深圳)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郭玮强在回答“为什么选择来到深圳?”的提问时说:“深圳拥有非常完善的产业和科技配套。”


“两年多前,两个创始人,两手空空从香港来到深圳创立随身宝科技公司,到现在公司已经有16个小伙伴。”郭玮强说,随身宝是做智能箱包的硬件团队,他们把香港的科研成果拿到内地,通过整合大湾区产业资源,再利用深圳科技配套,把概念变成实体产品,同时也通过香港的国际化平台将做好的产品推向世界,做到真正的“深港合作”。


创业以来,郭玮强的团队在深圳有关部门支持下,享受到了包括办公室租赁优惠、企业和个税优惠、核心成员的保障房支持等等。“除了我们,其他的港资企业也一样享受到。深圳为港人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创业条件。”


如今,随身宝科技已经拥有多个知名品牌的客户,拥有12项专利,在去年已经完成了第二次融资,估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而这些,只是用了两年多时间。


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郭玮强说:“大湾区建设与初创企业一样,要大胆试,以改革创新精神,打造世界最繁荣的湾区。”


郭玮强认为,随着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香港应当发挥好“一国两制”以及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实现大湾区城市之间从经济的合作到民生上的融合。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