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不太富裕的工薪家庭愿意在孩子身上花钱。一双760元的运动鞋只穿一个月,每个月要花1000元为明星偶像做一个榜单.农民工子女长大成人并不少见。
教育专家说,父母关心孩子的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但真正的充实是性格和精神的充实和滋养,而不是超出能力范围的过度追求物质上的“富足”,任何家庭都需要吃苦耐劳。
当菜里没有肉的时候,她大声叫外卖。760元只穿一个月的运动鞋,支付粉丝群费用,反复购买偶像专辑,平均销售花费1000元。她半夜登上偶像榜。这就是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12岁留守儿童张的生活状况,而她的家庭月收入只有5000元。
并不是所有农民工的孩子都是这样,但张却是农民工家庭“贫困户贵户”的一个缩影。
在农村地区,许多不太富裕的家庭愿意在孩子身上花钱。父母被迫谋生,把孩子留在老家或者带在身边,来自心理补偿,或者认为父母没有能力让孩子吃苦,所以宁愿省吃俭用,给孩子优越的物质和教育条件,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样一个“贫困家庭”下的孩子是什么情况?
女儿一首歌买108次,父亲一袋榨菜分两顿吃
张的父亲在山西太原的一家小铝合金型材加工厂工作,母亲则靠在摊位上卖手套和拖鞋赚钱。在贫困的情况下,夫妻俩每个月还是会给张和奶奶把1500元生活费转到微信钱包里,基本都是女儿们花的。
张天阳每天工作大约12个小时。他在安装门窗的时候没有时间吃午饭。他吃榨菜配馒头。一次吃半袋,剩下的折叠成塑料袋吃。一件黑色羽绒服已经穿了十年了。他和妻子每月生活费不到500元。
“协议不错,前5名考前1500元,前10名1000元。”事实上,张天阳知道女儿在偶像化,偶尔看消费记录,得知女儿为3元的消费记录买单108次。他觉得孩子很孤独,听歌追星也不是坏事,只要学习成绩不下滑,就没事。女儿的“爱好”尽量满足,比如名牌运动鞋、坚果零食、迪士尼文具。几乎每个月,张天阳和他的妻子都会给她邮寄城里的“新鲜货”。
张的一名班主任工作了31年,她越来越觉得现在的父母很宠孩子。“过去,家长帮助老师一起‘学习’。现在老师上课了,家长迫不及待地冲过来跟我说话。”最让石春燕感叹的是,孩子们的物质条件太“富裕”了。23个孩子,每人一部智能手机。至于零食,最困难的家庭也会准备一袋酥面,很多人一天包一袋。
不仅留守儿童生活“小康”,一些随迁子女也赶上了城市里的孩子。
画画、油画和钢琴,疫情爆发前,14岁的李每个周末都要参加三次兴趣培训班,每月支出1800元。李的父母似乎挣了很多钱。事实上,他的父亲是一名保安,月收入1800元,他的母亲朱莉是一家超市的临时售货员,月收入800元。“李的兴趣班比较少,班里哪个孩子不是四五个?周末很充实,还有马术和滑雪。”朱莉说。
补偿心理作怪,孩子吃苦竟成家长无能
“她爸爸和我整天都在工作,回到家就想睡觉。我没怎么和她在一起,我觉得很内疚。”我女儿偶尔会洗袜子和内衣,这让朱莉懂事的时候很心疼。“你不能受孩子的苦,也不能受穷教育。”带她进城,是为了让她享受更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素质,而不是像她自己一样做一辈子“苦力”。
朱莉说,她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之最后一课》中看到那个没有彩笔的男孩时哭了。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爱
从事农民工心理咨询的心理咨询师王冠表示,这是心理补偿的错。农民工不希望孩子走自己的路,刻意改善物质和教育供给,希望把他们培养成“小公主”“小王子”,改变后代的命运。还有一种心态是因为知识有限,认为在物质和教育上不能满足孩子是父母的无能。
“孩子有吗
得不好,肯定是当爹的没本事。”高勇说,他在建筑工地干活,儿子跟他在鞍山、沈阳、抚顺就读过。怕儿子在城里孩子面前自卑,他给孩子买了很多名牌衣服和文具,零花钱给得也足。他觉得,自己在工地打工,不太体面,但只要孩子生活水平够高,就不会觉得这个爹“没本事”“无能”。更关键的是,孩子们看不到父母打工的辛苦。张天洋告诉记者,每次夫妇二人回村都是穿平时舍不得穿的衣服,买的礼品也多,看上去很光鲜。回村后经常串串门,偶尔打麻将,挺清闲。这可能让孩子觉得家里经济状况不错。
“孩子远离父母,看不到父母工作时的辛苦和忙碌,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会觉得赚钱容易,自己花些钱是应该的,甚至是必须的。”王冠说。
吃苦耐劳精神,任何家庭都需要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吃苦耐劳精神任何家庭都需要。”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教授秦旭芳认为,关爱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寒门贵养”出的孩子不珍惜劳动换来的金钱,过分依赖父母且不懂感恩,就是在培养“巨婴”。吃苦耐劳、勤俭能干是优秀品质,城里富裕家庭也在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所以无论什么家庭,要为孩子长远考虑,都不能娇惯出奢侈的习气。
“真正的富养,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品格和精神上的厚蓄滋养。”秦旭芳说,对于孩子应该富养还是穷养的争论自古至今一直都有,也是一代代家长们常议常新的话题。思想上富养才是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自然而然地自信,持有不卑不亢的态度,有进取心和拼搏精神,才能让孩子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王冠则认为,物质补偿其实只是家长们的自我安慰。家长应当多承担子女教育的责任,适当让他们看到自己工作的辛酸,了解到真正的社会并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刻意让孩子吃苦,但力所能及地锻炼还是应当的,比如,孩子从小帮父母扫地、洗碗,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孩子遇到想要的东西可以通过努力劳动换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知道当家时柴米油盐贵,才能尽早独立起来。
“寒门贵养”也是当下社会“未富先奢”的一种映射。“城里一些工薪阶层把孩子当‘富二代’养,攀比下,一些贫困家庭也把孩子当‘富二代’养。” 王冠同时建议,全社会应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农民工家长们的思想转变了,教育孩子的理念才会改变。
(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