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遗址位于北京小井场胡同西南角的一个建筑群内。面积只有26.1,周围都是邻居,采光、通风、私密性都是很大的问题。第一次来这里,被入口处的枣树和香椿吸引。遗址和树木之间的关系表明了在这里建造的可能性。我们想在这里建造一个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工作室。
建筑与枣树
入口,陈培新入口
入口草图和树影墙草图
太空探索从四合院开始。由于场地的限制,建筑周边封闭,外墙封闭,通过设置内院将空间向自然开放,是四合院空间形态的同构。但由于空间太窄,内院进一步缩小为天井,这是中国传统民居中常见的类型。外围的封闭获得隐私,内部的开放获得自然。
总平面图、现场平面图
生成图表,生成图表
截面轴测图
截面透视图
在26.1的狭小空间里,3.6被指定为天井。在地下设置楼梯,同时放下一个储藏室。天井的出现扭转了建筑本身的不足。加上增加了一个吹拉间,南侧设置了一个天窗,围合空间获得了充足的采光。
夜幕下的天井
悬臂台阶
抬头看天窗
看一楼的天窗
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创造丰富的自然并不容易。我们通过“借景”将自然引入建筑,构建一个完整的内心世界。这里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视觉上的
呼应,更是丰富的身体体验。▼晨光

▼晴天,阴天


▼树影

▼暴风,微风


▼树阴

▼云景 / 雪景


▼晚霞

建筑由两层加一个露台组成。一层局部下挖,以增加层高,作为多功能室使用。可喝茶,聊天,开会,移动办公,聚餐。光线从两侧的天窗和天井中撒落下来,让空间在一天当中充满变化。中间用混凝土浇筑的吧台桌集成电源,充电接口,洗手盆等,方便各种功能的使用。书架取消顶板,将第二层隔板镂空,以便光线从书架上透射下来。
▼吧台与书架

▼书架轴测图

二层光线极佳用作日常办公使用,一组矮柜设置在吹拔边缘既作为栏杆,又是中央空调室内机的外罩,矮柜衔接长桌,形成一体,简化空间中的物件。来客不知空调所藏何处,又能感受到温度的舒适性。二楼的台阶使用8厚钢板,从墙上生根长出,使其显得轻盈,让光线可以更多的进入下层空间。
▼光线透过天窗进入二层空间

▼天窗自然光


▼北侧树影墙

▼楼梯间看向办公区

▼树下的楼梯间

▼树与台阶的投影

▼台阶细部

▼钢扶手/栏杆细部


北面墙体内侧是整个建筑最丰富的部分。阳光透过枣树枝叶,拍打在白色墙面上,犹如水墨画一般,在微风下晕染开来。随着时间和天气的变化而变;由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画面也会随季节而高低起伏。这里产生了一幅365天都在变化的画。
▼室内光线变化

▼天井一天的光线变化

西面墙体留出一扇小窗,正对邻居家山墙斜线,既暗示与相邻建筑的关系,呼应空间中台阶的斜线,同时也为夕阳的射入提供了一个通道,让黄昏时的仪式感照进办公室,提示着白天的结束。
▼西窗与夕阳

▼夕阳投进办公区

露台进一步探讨与枣树的关系,设计中使用蒲团及矮茶台,让人更贴近地面,被枣树包裹在其下面,营造树下静坐的适宜尺度。西侧以木质花池为栏杆,提高私密性,傍晚时分,坐东朝西,透过花池上的植物,欣赏西边落日。
▼露台茶席

▼楼梯间回看枣树

▼鸟瞰图

▼黄昏

在三个不同标高的建筑空间中,我们探讨身体的三种姿态与建筑及家具的关系。一层1100mm高的吧台对应闲适的“站”姿,二层750mm高的桌子是日常工作的“坐”姿,露台100mm的茶台是偏仪式性的“跪”姿。我们希望在这个极小的空间中回归对身体充分的关照,以人体及人的活动为尺度,营造与之相适的场所,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自然”。
▼家具分析图,Analytical drawing of the furniture

▼一层平面图,First Floor Plan

▼二层平面图,Second Floor Plan

▼屋顶平面图,Roof Deck Plan

项目名称:樹院
设计:兼建筑
主创设计师:陈培新
团队:陈培新,常哲
项目地址:中国,北京
建筑面积:41.8㎡
摄影:陈培新
客户:兼建筑,向量建筑

声明: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