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蜂场主、股东9人。他们很清楚蜂后在蜂群中的重要性,也明白饲养蜂后的难度。他们一拍即合,同意经营自己的蜂场,养自己的蜜蜂,群策群力。他们在綦江区中峰镇白凤村新建了一个9人的“春暖花开蜂场”,重点养殖蜂王,以加强蜜蜂的养殖。
如今,“春暖花开蜂场”靠卖蜜蜂半年赚了20多万。但是这个农场的蜂王存活率刚开始不到50%,蜜蜂的生存是个问题,更不用说盈利了。而帮助他们打赢这场翻身仗的秘诀是什么?
走新路 专研蜂王培育
白凤村一年四季植被丰富,山青水秀,野花遍地盛开。其中,中国蜜蜂喜欢五倍子树无处不在,山下有清澈的河流缓缓流淌。是养蜂人称赞的养蜂宝地。
目前綦江区的市场上,正宗的土蜂蜜价格是每斤120-150元,一桶蜜蜂能产10斤蜂蜜,能赚1000多元,利润非常可观。
“春暖花开蜂场”的9位股东中,有20多年养蜂经验的老养蜂人,有刚踏入社会的90后小男孩,也有准备干一番大事业的返乡创业者。虽然身份不同,但养蜂前景都一样好。
这个创业故事要从30岁的王春印说起,他是这个蜂场的法定代表人。
从小,王春印就看着父亲在养蜂中长大,他对养蜂很熟悉。他知道普通养蜂人的传统养蜂技术是让蜜蜂自然繁殖,分桶。但是由于蜂王的概率较低,大多数情况下蜜蜂不容易长大。
事实上,根据王春印的经验,蜂王应该每年至少更换一次,以保持蜂群的繁殖。因为工蜂长时间疲劳,寿命短,最短的只能活一个月左右。如果再遇到蜂王,繁殖能力会越来越弱。不仅不能及时大量繁殖工蜂,而且养的蜜蜂会越来越少,产蜜量会越来越差。
深知真相的王春印明白,蜂王是制约蜂群发展的瓶颈,所以比养蜂更赚钱的方法就是在蜂群中培育蜂王。如果我们成功攻克了培育蜂王的技术,卖蜜蜂会比卖蜂蜜更划算。
开始,王春印立即找到了其他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都知道培养蜂王不容易,都看好养殖蜜蜂的前景。因此,他们决定入股并聚集在一起参加开幕式,同时,他们也照顾自己的蜂场,以便为新农场的意外需求做好准备。
2017年3月,这9位志同道合的养蜂人整合20万元,在白凤村建起了标准化蜂箱。他们统一了蜂箱、盖板和防蚁支架的规格,并在蜂箱内安装了监控系统,方便所有人随时控制。
学技术 总结经验慢观察
在九位股东的共同努力下,蜂场很快就开业了。他们成功入驻150箱中蜂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手艺,尤其是培育蜂王的核心技术。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江津区有一个养蜂人可以养殖蜂王,于是九个股东聚在一起商量后,决定把最年轻的两个股东送到江津学习,因为觉得年轻人脑子快,不用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场地可以很快进入运营状态。
一个月后,30岁的王春印
和23岁的张小平提着礼物相约到达江津区拜师学艺。幸运的是,那位蜂农也爽快,很快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现场演示给他们看蜂王的养育方法。学习过程中,他们二人了解到,其实工蜂和蜂王都是雌性蜜蜂,不过,蜂王比工蜂多喝了3天的蜂王浆,蜂王有生殖能力,而工蜂却没有发育完全,不具备生殖能力。
另外,培育蜂王首先需要人工制作王台,其要求是比蜂群自然产卵台基大,然后用移虫针把性状优良蜂群中的幼虫移入到人工王台,更换好一个较大的巢房后,幼虫能多喝3天王浆,就能发育完全,成为蜂王。
不久后,这位江津区的蜂农师傅又到綦江区上门指导。这次是王春银、张小平自己动手,师傅在旁指点。他们培育了12只蜂王,但只存活下来5只。虽然成活率偏低,可多少让大家伙看到了一点希望。
王春银、张小平不急不躁,反而在慢慢地观察和总结经验,他们思考到,7个没有成活的幼虫,是不是移虫时下手重了些,把幼虫挑死了?他们又继续不断地试验与总结方法,不到1个月的时间,蜂王的成活率明显比之前提高不少。
现在,他们培育的蜂王成功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而这个比例,比江津区的师傅还高,这让他们很是得意。
随后,二人还到外地买来中蜂,用外地蜂群幼虫育王,再选出自己的雄蜂交配,达到杂交的目的,这样蜂群能够保持良好的遗传性状,维持蜂群强大的群势,达到保持工蜂采集能力和蜂群抗病能力强的效果。
他们因为熟练掌握了培育技术,所以蜜蜂繁殖也更快。如今,上门预定蜜蜂的顾客,不到1个月就能收到货源。
回成本 继续扩大育蜜蜂
卖蜜蜂是以蜂脾计价,綦江区市场价每脾蜜蜂是100元左右。9个人根据客户需要,将一只蜂王搭配2—5脾蜂形式出售。
第一年,“春暖花开种蜂场”培育的中蜂除了在区内销售,还卖往南川区、贵州省等其他区域,一共售出有1000多脾蜜蜂。仅此一项,该蜂场就已入账10万余元。之后,该种蜂场又取了1000余斤蜂蜜销售,又收入10余万元。那年刚开场,半年时间,他们就将成本的20万元收回,并且还剩余万余元。
此外,由于他们的蜜蜂采的是五倍子花,蜂蜜的味道香甜可口,在市场上也很是畅销。目前,该场的固定顾客可达到几百人。
既卖蜜蜂,又卖蜂蜜,早已找回前年年初投入本钱的9个人,未来,他们计划将继续扩大蜂场的面积,优化蜜蜂数量和质量,专心研究蜂王的培育技术。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滕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