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唐小惠
2019年,百年名企开滦集团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上迈上新台阶。
记者近日从开滦集团获悉,2019年开滦集团公司经济发展稳步推进,营业收入800亿元,同比增长5.23%;企业利润为10亿元,同比增长24.89%。
据了解,2019年,企业内外部形势复杂多变,发展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突围,是对企业尤其是老企业的现实考验。
一年来,开滦集团在重点项目支持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管理体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坚持全员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稳步提高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水平,困难职工救助率达到100%,节能环保指标全面完成,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和谐企业建设持续推进。
强化提质降本增效措施,完善产业新格局
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是开滦集团多年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的工作。2019年,开滦集团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两大主题,全面加大提质降本增效力度,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在煤炭生产组织方面,要着力解决部分矿井衔接紧的问题,优化调整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开展“准备生产攻坚年”活动,狠抓进尺和重点工程效率,全力推进安全高效集约生产。全年工作面单位面积产量和原煤效率分别同比增长0.31%和0.94%。创新营销模式,扩大“开滦尚云”网上竞价销售规模,实现销售增效。大力发展铁路运输社会市场,对外收入同比增长38%。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增加成本分析、预警、处置和考核,商品煤综合成本同比降低5%。优化融资结构,节约财政支出9625万元,加强资金归集,保持资金集中度在70%以上,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这些看似平常的举措,压实了企业发展的步伐,促进了企业经济的稳步提升。
一方面是苦练内功,另一方面是加快转型和结构调整。按照“三支柱一新”转型发展布局,2019年,集团全面提升各产业板块。
煤炭行业优化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顺利完成年减能任务599万吨,推动“两业”深度融合,集约高效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超安全高效矿井产量达到51%。钱家营矿薄煤层智能采煤工作面最高月产量达7.6万吨。加快红树林梁矿建设,完成总工程量的90%。东欢坨矿宋嘉颖区域资源开发及铁路专用线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煤化工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提升技术创新、绿色发展和稳定运行能力。聚甲醛和己二酸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聚甲醛纤维试点项目打开了工艺流程,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萘苯酐、沥青升级和技术改造项目稳步推进。
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再创辉煌
创新和改革是孪生姐妹。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改革总是“在进行中”。2019年,开滦集团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同时着力推进管理技术创新,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和合资合作改革。截至2019年末,集团全资控股的147家企业中,已有105家完成混改,混改比例达71.4%,累计社会资本59.22亿元。同时压缩注销23家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和合资合作力度,包括内蒙古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引进资金14亿元,开滦医疗集团投资合作项目,预计引资11亿元
元。——深化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后勤服务系统改革方面,“三供一业”资产和职能移交基本完成,移交职工家属区138个、资产3.5亿元,启动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各项工作实现了按计划稳步推进。对连续多年亏损的蔚州公司实施整体性改革,使蔚州公司同比减亏3.3亿元以上。在集团层面,瘦身做优集团总部、扩权做实二级公司、调整做活三级公司。总部职能部门由19个精简为12个,人员由1065人精减至177人。
——着力实施管理、技术创新。全年投入研发费用11.41亿元,同比增长10.24%,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4%,同比增长0.03个百分点。强化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2019年,全集团申请专利55个,同比增加13个,获得授权专利24个;有16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参与制定4个省级技术标准;获得省级以上管理创新成果37项。全年完成29个“互联网+智慧开滦”项目建设任务,主要生产系统自动化率达到80%以上,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在环保监管、煤质检测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更加广泛。开滦集团获评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煤基精细化工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中滦科技公司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加强党的建设
全面提升政治保障作用
2019年,开滦集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全面提升管党治企水平,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政治保障。
一年来,开滦集团党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全过程、实现全覆盖,组织建设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完善党委领导的公司治理体制,深入学习贯彻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围绕基本组织、基本制度、基本队伍和基本保障建设的重点内容,补足短板、夯实基础。修订“三规则一方案”,明确重大事项决策清单,135家具备条件的子公司全部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各级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机构、人员配置和工作制度全覆盖,专职党务人员配备比例达到职工总数的2.9%,基层支部书记专职率达到90%以上。加强支部书记和党员队伍建设,15个基层党支部被省国资委党委命名为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党支部,14名基层党支部书记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把打造过硬领导人员和干部队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一年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让更多优秀人才进入选拔任用视野;扩权做实二级公司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管理权限;制定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实施意见,施行“离职转岗”政策,推动干部队伍年轻化;完善了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实现党建考核与领导班子考核、经营业绩考核有机衔接。干部队伍结构更加优化、作风进一步转变、干劲和活力明显增强。
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释放人才活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着力解决人才队伍结构、人才引进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台了高校毕业生实习管理、青年人才创新项目资助办法等,从制度层面提升人才待遇、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柔性引进中科院院士、知名专家、高校博士等到企业研发指导;坚持激励优先,扩大人才队伍规模,新增首席技师和技能大师77人,同比增长了2.3倍,集团公司市级以上专家人才达到340多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