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1前言
文/余洋 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院、中国(深圳)综合发展研究院、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肺炎全球疫情的背景下,我们迎来了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在总结深圳经济社会、科技、法治、民生等方面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经济全球化逆流而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中美风险脱钩。在诸多新挑战下,深圳要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突出的“全球标杆城市”,需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资产定价等方面的重要功能,鼓励企业顺应“双循环”新格局,努力深耕国内市场。深圳上市公司作为全球资本市场的“深圳主体”,是深圳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旗帜和引擎。2020年,深圳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持续快速增长,为深圳经济在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实现正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尚未发布的《深圳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1》的序言,本文利用2020年末股市上市公司的最新数据,通过对深圳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的分析,对深圳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景概述,深入分析解读了深圳上市公司的最新特征,并得出结论和启示,从而为深圳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深圳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增加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深圳共有470家上市公司。1.2020年新增上市公司52家,保持了上市公司数量的快速增长。50家境内外资本市场IPO上市,其中a股34家,港股11家,美股5家;5只退市,包括2只a股(大富科技、神州长城)、2只港股(昂纳科技集团、宝德科技集团)、1只美股(彭浩国际);非IPO方式有7种,包括2只a股(深南股份、广汽科技)、4只港股(中海发展、滨海置业、赛博创国际控股、湾区发展)和1只美股(富途控股)。深圳、深圳上市公司近九成在深、港交易所上市。上市公司分布于境内外主要资本市场,境内上市公司333家,境外上市公司151家,a股、港股上市公司13家,1家公司(广深铁路)同时在a股、港股、美股上市。深港交易所上市公司总数达到412家(其中深港两地市场同时上市公司7家),占深市上市公司总数的87.66%(见表1)。
深圳企业IPO市场,深交所、港交所、上交所“三分天下”。2020年,50家深企将IPO上市,募资635.36亿元2。其中,15家深圳企业选择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7家公司在中小板上市3家,22家公司在深交所IPO共募集资金200.91亿元;12家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本次IPO共募集资金104.81亿元;11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IPO募资总额320.8亿元;5家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此次IPO共募集资金8.84亿元。一方面,随着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创业板与科创板走到了同一起跑线,成为深圳企业IPO数量最多的市场;另一方面,HKEx表现出较强的IPO融资能力,占深企IPO总额的一半以上(见表2)。
span style="color: #333333; --tt-darkmode-color: #A3A3A3;">表1 深圳上市公司市场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Wind;CDI上市公司研究数据库。由于存在多地上市的重复计算,表中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家数之和超过469家。
表2 2020年深圳企业IPO市场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Wind;CDI上市公司研究数据库。
深圳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近四成。从深圳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4来看,信息技术行业企业数量居首,达177家,其次是工业107家和消费行业71家。从各行业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司数量变化情况来看,2020年信息技术行业增加的数量最多,达到24家,紧随其后为工业12家,消费10家。从2017年至2020年深圳上市公司行业分布变化来看,仅有信息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出现较为明显的增加(见图1),总体占比由2017年底的34.88%增长为37.66%。这说明深圳以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已形成集群效应,不断涌现新的优秀企业加入上市公司队伍。
图1 2017年-2020年深圳上市公司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Wind;CDI上市公司研究数据库 单位:家
二、深圳上市公司的市值高速增长
深圳上市公司总市值为深圳GDP近6倍。截至2020年12月31日,深圳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16.33万亿元5,相当于2020年深圳GDP(27670.24亿元)的5.90倍,较2019年底增加4.12万亿元或33.74%,其中,2020年深圳IPO企业的市值合计达到8245.26亿元,非IPO新增企业市值为918.17亿元,A股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募集资金775.50亿元,引进的上市公司总市值为985.87亿元,以上的市值增量合计为10924.80亿元,仅占总市值的6.69%,这说明2020年深圳上市公司总市值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上市公司股价的上涨。
深圳上市公司市值分布“负偏态”6明显,整体具备较高质量。截至2020年12月31日,深圳470家上市公司平均市值为347.43亿元,而中位数为467.60亿元,平均值明显小于中位数,有282家深圳上市公司市值高于平均数,整体呈现负偏态分布。相比之下,A股上市公司市值平均数为204.11亿元,而中位数仅有54.67亿元,呈现明显的正偏态分布。我们认为上市公司市值是上市公司实力的重要体现,深圳上市公司在平均市值上高于A股平均水平说明了深圳上市公司较强的综合实力,同时大多数上市公司具备一定的规模实力。
“科技+金融”双轮驱动特征显著,消费医药市值规模增长可观。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市值为72911.2亿元,占深圳上市公司总市值44.67%,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市值为38151.2亿元,占总市值的23.37%,两者合计占深圳上市公司总市值比重达到68.04%,其他行业上市公司市值占比均不超过10%(如图2所示)。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深圳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与2019年除前两位不变以外,消费、材料等行业排名上升,房地产、公用事业排名出现下降。从行业市值变化来看,信息技术市值增加达到20227.50亿元,约占总体市值增加值的一半,消费、工业等行业紧随其后,房地产、公用事业、能源等行业市值出现下降。从行业市值占比来看,消费、工业、医疗保健、信息技术等行业占比有明显提升,金融、房地产、公用事业行业出现一定程度下降。深圳上市公司“科技+金融”的鲜明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深圳城市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
表3 2020年底深圳上市公司行业市值分布

//数据来源:Wind;CDI上市公司研究数据库
三、非国有企业仍是深圳上市公司的主体
截止2020年12月31日,深圳470家上市公司中实控人为国有资本的共有78家,其中实控人是国务院或央企30家,广东省政府2家,深圳各级政府及事业单位30家,其他地方政府16家。实控人为境内外个人的企业304家,无实控人企业88家。无实控人的上市公司中,国有资本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公司共有8家,其余80家均为民营资本或外资作为第一大股东(见图2)。从上市公司数量来看,央企及国企合计仅占16.60%,而非国有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达到83.40%,民营上市公司数量相对国有上市公司有明显的数量优势。
图2 2020年底深圳上市公司按实控人划分数量分布

//数据来源:Wind;CDI上市公司研究数据库 单位:家
从市值来看,央企总市值为10164.05亿元,广东省属国企241.21亿元,深圳市属国企4260.40亿元,其他地方国企1050.19亿元,各类国企上市公司市值合计为15648.16亿元;境内外民企上市公司96536.38亿元,无实控人企业51040.05亿元,无实控人企业第一大股东(以下简称“重要参股”)为各类国资占的上市公司市值合计为35663.03亿元(见图3)。从上市公司市值来看,央企及各级别国企合计仅占9.62%,加上各级国资“重要参股”的公司,两者市值合计占比也仅为31.46%,不足深圳上市公司总市值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境内外个人控股上市公司的占比高达59.12%,这说明深圳的非国有企业构成了深圳上市公司的主体。
图3 2020年底深圳上市公司按实控人划分市值分布

//数据来源:Wind;CDI上市公司研究数据库 单位:十亿元人民币
四、“深圳国资系”上市公司已成规模
作为全国率先开展综改试验的两个城市之一,深圳在国资国企改革方面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国资国企改革道路,努力打造全国国资国企改革先行示范样本,不断为全国国资国企改革提供“深圳经验”。至2020年底,深圳市属国有企业总资产已达4.11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956亿元、利润总额1351亿元,在加快推动城市发展、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形成有效的城市保障力量、驱动新型产业升级等方面不断发挥着先锋力量。
“深圳国资系”上市公司平均市值略低于深圳上市公司平均数。截至2020年底,深圳地方国资控股上市公司731家,30家为深圳上市公司8。深圳上市公司中市属国资企业27家,南山区(广聚能源)和光明区(卫光生物)企业各1家,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天威视讯)企业1家,合计总市值4260.40亿元,除此之外,深圳国资“重要参股”的上市公司有4家,总市值3786.40亿元,两者合计达到34家,占深圳上市公司总数的7.23%,市值8046.80亿元,约占深圳上市公司总市值的4.93%。深圳国资控股和“重要参股”的上市公司平均市值为236.67亿元,低于深圳上市公司平均市值348.03亿元,高于A股上市公司平均市值水平;中位数为81.03亿元,小于平均数,市值呈现正偏态分布,说明深圳国资控股和“重要参股”的上市公司小市值公司仍偏多(见表4)。
表4 2020年底深圳上市公司中的深圳国企板块列表

//数据来源:Wind;CDI上市公司研究数据库
“深圳国资系”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是平均市值偏小的重要原因。从行业数量分布来看,“深圳国资系”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是工业,达到11家,其次是房地产8家,两者合计占比超过一半。此外,信息技术、消费和公用事业的上市公司分别为6家、3家和2家,前5大行业上市公司合计数达到30家,占比达到86.21%(见图4)。从行业的市值分布来看,房地产、工业、金融业分列前三位,市值分别为3754.84亿元、1627.88亿元和1311.14亿元,合计占比达到83.19%(见图5)。至2020年末,代表地产、金融业的中证500金融地产指数PE(TTM)不足19倍,代表工业的中证500工业指数PE(TTM)为27倍,显著低于中证500信息指数(68倍)和中证500消费指数(40倍)的估值,也低于中证500指数的平均水平(28倍)。市场对相关行业的较低估值使得“深圳国资系”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水平较小。
图4 2020年底深圳地方国有上市公司按行业的数量分布

//数据来源:Wind;CDI上市公司研究数据库 单位:家
图5 2020年底深圳地方国有上市公司按行业的市值分布

//数据来源:Wind;CDI上市公司研究数据库 单位:十亿元人民币
深圳国资正在布局的战略新兴产业板块是“深圳国资系” 未来的潜在爆发点。从“深圳国资系”上市公司对城市发挥的功能来看,房地产业、工业、消费、公用事业、能源行业基本都归属“城市建设”或“城市保障”板块,金融业归属“金融投资”板块,信息技术、医疗、材料归属“新兴产业”板块。深圳国资努力构建的四大板块均有相应的上市公司成为组成部分,上市公司阵型齐整。就四大板块的上市公司实力来看,“城市建设”板块中除万科作为龙头外,其余公司的市值规模偏小,未来有资产整合和重组的需要;“金融投资”板块仅有国信证券一家,板块未来有较大的扩充需求;“城市保障”板块目前涵盖了机场、港口、物流供应链、农业、电力、有线电视等方面,功能相对完善;“新兴产业”板块是深圳国资近几年重点布局的板块,新增英飞拓、卫光生物、麦捷科技、力合微、中新赛克等公司,板块实力大幅增强,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激发和释放企业活力,未来有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海洋经济、绿色低碳、新材料及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核心关键环节取得创新突破,为深圳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战略支撑。
五、结论与启示
1、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深圳打造充满生机活力市场主体的宝贵经验。深圳40年的经验表明,坚持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深圳能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成因。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企业主体。深圳的商事主体数量已连续多年成为全国城市第一。足够多的企业基数、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活跃的金融投资环境使深圳必然成为国内上市公司数量最多、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
2、深圳的发展需要上市公司中“深圳国资系”做强做优做大。深圳国资定位“服务大局、服务城市、服务产业、服务民生”,国企一头连接政府一头连接市场,在城市的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作用。不断提升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做强做优做大上市公司“深圳国资系”,是更好落实国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贯彻国资国企战略定位,提升国资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在新时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3、在“扬长”的同时兼顾“补短”才能实现深圳上市公司整体高质量发展。深圳上市公司中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的相对强势衬托出其他行业的相对弱势。商业零售、医药等行业作为存在高速发展机遇和关系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行业,一直以来都不是深圳的长项。“扬长”比较容易,“补短”相对困难。在全国构建国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补短板,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有助于优化深圳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阵型,加强经济的韧性和弹性,提升深圳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4、提升深圳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强深港金融合作。香港资本市场作为较为成熟的市场,其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和规则在某些方面相比内地具有一定优势,在中美脱钩的威胁下,是国内互联网、服务业等行业企业上市的重要目标市场。进一步促进深港两地之间资本项下投融资便利化,加强两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鼓励两地金融人才增加交流,有利于发挥两地市场的各自优势,优化资金资源配置,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和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