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JI
他是一个被津津乐道的“硬核学者”。本科期间,研发治疗纤维化致盲眼病的靶向小分子药物,优化糖尿病患者肿瘤筛查指标,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获得发明专利1项,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等10项创新创业奖项。他是2021年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学生奖”获得者,是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陈毅。
四年磨一剑,研发致盲性眼病小分子药物
纤维化,顾名思义,就是像纤维一样的器官和组织的硬化。纤维化可发生于多种器官,是肿瘤、失明、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难治性疾病的共同罪魁祸首,但临床上尚无针对纤维化的特效药物。进入大一后不久,在医学院许郭彤教授的指导下,陈毅开始了探索纤维化主要机制的漫长旅程:——上皮-间质转化(EMT)。
“基础研究其实挺无聊的。”陈毅说,“这个实验主要是从动物和细胞层面设计的。首先在细胞水平筛选效应,然后在动物中验证模型,然后在细胞水平探索作用机制。重复这个过程,直到你得到不同的结果,或者如果你不能完全做到,那么调整一个角度,重新开始。”
科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尝试行政管理方式时,我失败了两次。当时要收集一个12周的数据,每批动物要做4个月,连续12周监测小鼠的生理变化。失败一次就没了三四个月,试错成本很高。”回忆起其间的艰辛,陈毅反而显得平静。“科研真的很苦很累,但我很享受。我喜欢这个专业,每一次舞台成就都给我一点成就感。”
除了上课、实习和组织学生活动,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度过。
磨剑四年。他开发了一种小分子组合,可以靶向治疗纤维化,并在眼科领域的一些致盲疾病中得到了科学验证。
天道酬勤。今年,他作为第一作者完成了论文,并发表在眼科基础研究顶级期刊《眼科与视觉科学研究》 (IOVS)上。他作为共同发明人申请了专利,并被邀请参加国际顶级眼科年会(ARVO)。科研转型的产物“仙清注射液”也帮助他在各种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基础创新论坛优胜奖、“挑战杯”上海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上海明日科技之星“科技希望之星”等奖项。
优化糖尿病人肿瘤筛查参数
从大四下学期开始,陈毅去第十人民医院实习。转到内分泌科,他发现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前列腺癌,这是一个高危人群。
那么,能否优化糖尿病患者前列腺癌的筛查指标呢?他的想法得到了李虹导演的支持。
他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国内有关于优化阈值的研究,但临床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想到同济医务工作者的优势,他立刻有了主意。他联系了软件学院和测绘地理信息学院的两名学生,启动了一个优化糖尿病患者前列腺癌筛查指标的项目。
他们收集了2176名临床患者的数据,分析了这一现象,建立了SMZ模型,最后通过机器学习得到了一个临界值。
"优化后的参数灵敏度和特异性好."陈毅解释,优化前,当血液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大于4时,一般建议患者做进一步的侵入性检查,确认是否有前列腺癌。在机器学习的过程中,他发现大于4的参数值不足以区分糖尿病患者中患有前列腺癌的人。
“我们通过机器学习得到了3.5的阈值,可以灵敏地筛查出高危人群,提高糖尿病患者癌症的筛查率。目标超过3.5,
说明危险程度很高,这个时候就建议病人去做进一步检查。毕竟是有创检查,筛除一部分非高危人群就意味着能让一部分人少受痛苦。”
“现在,我们优化的PSA参数已经被十院内分泌科采纳并应用于常规诊疗。”陈羿开心地告诉记者。
“有事可以问问陈羿”
陈羿对自己的定位是明确的:“我想做一名好医生。”在他看来,薄薄的柳叶刀是能力更是责任。
收治入院、询问病情、拆线换药……一年的临床实习,他对待病人足够耐心和仔细,也不乏对患者的共情思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病人期盼的眼神永远牵动着医生的心,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治疗、缓解痛苦。”
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他认真查找国际前沿文献,积极与带教老师探讨治疗方案。他的努力得到了带教老师和患者们的认可,所有实习轮转科室的出科评分都在90分以上,他还作为优秀教育案例典型登上十院“2020年度十大新闻”,是上榜的唯一一名学生。
为老人提供量血压等基础服务,在社区宣讲慢性支气管炎、艾滋病等健康问题……学习工作之余,他组织并参与17次义工活动,服务人群近千人,带领唯爱义工队获得3次校级荣誉。

作为同济大学青马工程首届“殷夫班”学员,他组织大家前往延安、井冈山等地开展“红色寻根”活动,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日常生活中,他努力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在学业、科研和生活上力所能及地为同学提供帮助。作为医学院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他组织“长三角菁英医联会”,全国十余所顶尖医学院学生会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医学生的成长成才。在他的带领下,医学院学生会获评“同济大学优秀学生会”。在同学眼里,他是全面发展的好榜样,更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有事情可以问问陈羿”已经成为临床一系同学们的生活习惯。
目前,陈羿已被保送直博,师从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领域专家陈昶教授。“大一临床见习时观摩过导师做单孔胸腔镜手术,太酷了。导师临床、科研都很强,他就是我心目中好医生的样子。”他笑着说,“感觉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文:魏丹
特别鸣谢:对外联络与发展办公室
党委学研工部、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