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很长,希望想进入农业,正在做农业的朋友看完.
农业部发文大力推进农业生产,鼓励返乡人员留在农村创新创业。然而,诸如“农业不容易做”、“农业不赚钱”之类的建议或忠告经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困惑的,困惑的,困惑的。
但是当我们迷茫的时候,也需要找出失败的原因,不赚钱的原因,亏钱的原因,管理不慎的原因.
其实一般赔钱不赚钱有两个原因:
1投入成本大于回报
在农业中,许多人排除了自己的劳动力成本。平时的投入成本基本上是生产资料成本、农具成本、农业工人就业成本、土地租赁成本等等。一位农业老板说,他的土地租赁成本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65%。一旦没有足够的利润支撑,亏损是必然的。
除了租地,农业工人的工资、生产资料和各种水电的成本也是高的吓人.
所以从事农业的人,基本上都会因为投入成本太高而亏损。
2经营没有差异化
,跟随整个农业的趋势。很多做农业的朋友看到周围种地赚钱就马上开始种地,种钱就马上开始种植。或许,这就是小农户朋友的管理状态,但也有大规模养殖朋友同质化管理的现状。比如搞脐橙种植,搞大蒜种植,搞养猪.
这些大朋友可能是由于没有差异化经营,所以倒在产业化和品牌化上.
10个农业血泪案例
或许,我们在农业领域很少看到失败的案例,也有可能是他们亏损的钱不足以唤醒整个行业。然而,在农业领域有许多失败的案例。借助农业企业家和经营者的眼睛,我们挖掘或整理以下血泪案例,以总结经验,照亮前进之路。这里有10个案例,希望能唤醒仍然坚持农业的人。
01因天气原因导致赔钱

今年55岁的易崇亮,早前在一家国企工作,但做生意后失败了。老义第二次在农业领域创业。他以为自己是农村人,种地不会有问题。然而,它也失败了。
2012年,老易带领工人们日夜开荒整地,修沟修人行道,20万株自己选择的龙眼树苗终于落地。然而,由于天气的原因,10万株树苗还没有结果就失去了。
其实易崇亮的失败看似是天气的原因,实则是缺少果蔬和土壤的特性等技术问题。
结论:当前90%的农民都是靠天吃饭,想要规模化经营必须借助智慧农业或者设施农业,避免靠天吃饭的恶果。
02因销售渠道不佳导致资不抵债

2009年,崔赔偿1000万元,与他人合伙流转位于山东省滨州市邹平郊区镇的1000亩山坡土地,并雇佣了100多名农民。同时,他还设置了大型饲料仓库、大型绿色储存池和储存窖,基本形成了闭环链条。
事实上,在2011年,
崔大有的农场经营迎来了最好的时机。当年的销售额加上政府补贴在600万元以上,农场开始逐步盈利。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他一开始的销售渠道是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银行等单位的团购和福利,2012年底政策调整后特供市场繁荣不再,加上市场上对有机农产品认知程度不高,因此零售市场遭遇“0销售”。但园区还要经营,崔大有亏着本经营,还要靠卖房补窟窿。总结:种得好不一定卖得好,对于高品质的农产品一定要建立独特的渠道,比如会员制、预售制,互联网渠道等。
03因盲目扩大规模导致亏钱

老徐,之前是家具厂的老板,公司营业额超过2亿,但因为整个中小制造业越来越不景气,老徐开始想转型,看好农业领域,于是从种植业开始,在老家承包了土地。为了避免风险,一开始只是试种了几十亩蔬菜,没想到特顺,菜价特好,几十亩就赚了十几万。
老徐认为既然成功了那就全面开花吧,又承包了1500亩全部搞基础建设和种植。没想到,几十亩的销售难度和上千亩的销售难度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卖不出去,没办法。1500亩的蔬菜,要么低价贱卖,要么送人,要么丢弃,这一下子损失惨重,几百万就不见了,没办法只能继续努力。
至此4年时间,3000万积蓄全部花完,老徐的农场不得已转让给朋友。
结论:谨记小步快跑,不要盲目贪大。
04因依赖补贴导致经营失策

小宋原来是城市的白领,受政策感召返乡创业,本想做劳务公司,结果在家里承包了农村的30多亩地,听了村干部的话种植四季豆。什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前期购买农具上就花了上万元,犁地的人工加育苗种植就花掉了400多个工(一半以上是浪费的)费用大概花了5万多元。然后四季豆需要上木条或者竹条插杆,这又花了接近3万元等。承包土地的租金还好不算贵1万元不到。
小宋本想着会有政府的补贴拿,后来才拿到一亩100元的补助,因为承包土地立项需要300亩以上,否则是不能立项的。
结论:做农业一定要熟悉三农政策,按照政策开展生产,但最好不要冲着补贴,否则会败得很惨。
05因经验缺乏导致亏损

安徽的康玮,硕士毕业后,本可选择留在德国工作,但他选择了返回故乡。2012年10月,康玮联合三位同学在合肥城郊三十岗租下近300亩地和鱼塘,总投入100多万元,开始编织他的田园梦想。
事实也和很多人预料的那样,在农场建起的第一年,一个又一个困难接踵而至,从土地平整、修路,到筛选种子和挑选肥料,不仅有技术难题也有资金难题。
康玮的农场,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和转基因种子。他说,虫害不严重的话就尽量不管它,让蔬果自然生长,给虫子吃一点对质量影响不大。然而因为缺乏经验,从2013年到2016年康玮的农场每年都在亏本。
结论:如果跨界做农业,一定要做自己擅长的东西,不擅长的可以交给懂行的人做,比如农技和农田管理等,当然还需要快速学习。
06因产品小众导致亏50多万
江西籍的刘先生返乡创业,他心想只要把这些荒地利用起来,会大有前途。于是,刘先生说干就干,他把在杭州买的房子卖掉,回到家乡租了300亩地搞起了农业。
这个举动不仅村里人不理解,家人也坚决反对。刘先生不顾家人的反对种起了油茶树,养起了泥鳅,因为这2个项目的都是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规模化,同时这2个项目又属于小众市场,所以,刘先生在两年内亏损了50多万。
结论:做小众市场必须要有固定的客户,或者产业化有保障,否则很难坚持到市场的认可。
07因钱、技术跟不上导致经营困难

受政策感召,2014年12月26日,临沂的张庆修注册了家庭农场,种植桃子。前期,他投资了70多万元,包括土地流转花掉40多万,开垦、修整、翻地等花掉近10万,培育苗木、栽植管理花费10余万元。4年时间,一直在投资,却没见到一分回头钱。一开始是自己的积蓄,后来跟亲戚朋友借钱,再后来是贷款。4年时间,园子一直不见效益。到现在,4年前的2万多元的人工费还欠着。
“很多人知道家庭农场是国家提倡的项目,能看到其中的希望。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张庆修说,“现在都没有钱投入了,缺资金和技术,真是骑虎难下。”
结论:农业投资是一个长期过程,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还要学会去融资。
08因政策、环保监管迫使倒闭转型
原材料上涨、国家严管环保,农资企业掉入经营深渊。兼并、并购事件频频。比如拜耳历时两年完成了对孟山都的收购。
随着中国化工和先正达、杜邦陶氏、拜耳和孟山都的合并,全球农化行业第一梯队格局由六大巨头(先正达、陶氏、杜邦、拜耳、孟山都、巴斯夫)变为四大巨头。同时,国内收购也没有停止。比如,利民股份现金收购河北威远生物等100%股权,扬农化工拟收购沈阳化工院,中化国际把参股企业江山股份的股权转让给福华科技。
结论:创新渠道、创新经营、抱团前行应该成为时下农资行业的写照。
09农产品电商无人问津

小张34岁,在广东打工多年,小有积蓄,但因常年在外拼搏,家中母亲无人照顾,过年回四川老家,听人说当地政府正在全力支持返乡创业,有补贴资金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于是小张带着几十万积蓄,回乡办厂,想组织当地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卖进城市。
然而,让小张没想到产品生产完挂到网上无人问津,各大网站做活动推广,营销经费花了不少,订单却很少,工人工资发放困难,整天愁眉苦脸道互联网是个坑。
结论:互联网时代,农产品不仅仅缺技术,还缺品牌和背书,想要靠互联网赚钱要学会借力、借势。
10因粮价低迷导致亏钱

老刘是江苏盱眙县旧铺镇旧铺村种粮大户,他原来是做工程的,几年前流转了2000多亩地种粮,每亩每年流转费700元。由于流转的土地都是丘陵岗坡地,土质贫瘠,且经常遇到干旱,前三年粮食产量不高,亏了100多万元。后来他打了抗旱井,抗旱问题基本解决。
2015年,老刘种的小麦亩产700多斤、水稻1300多斤,对于旱地来说,这样的产量已经很不错了,没想到稻子价格下降,虽然丰收了,却没有增收,只是勉强保本。
结论:粮价不稳定,价格变动没有办法避免,除了坚持之外,建议加大仓储建设,借助错时销售。
思考
农业是一个长期投资的项目,奉劝那些想赚快钱的人赶紧放弃,否则会输得很惨。对于,未来农业要如何开局,建议思考如下3点:
1紧跟政策,让政策助力
做农业,不熟悉政策、不懂政策,将会很被动。因此,我们要了解国家三农政策的重点在哪里。
同时,还紧跟国家政策深度布局和切入,把我们的项目打造成符合国家政策的创业项目。
2小步快跑、找到方向和积累经验

因农业行业的特殊性,想要在农业领域寻找到机会,建议农业老板们要以“小步快跑”的姿态进来,并要沉下心虚心学习和经营。
通过小范围试验的方式摸清楚农业各个要素,并且打通各个渠道、跨界的环节,适时嫁接产业思维,做小、做精、做尖。
3如果不行,赶紧撤退
有人觉得这句话很可笑。其实,这就是农业创业之道。有些坚持是有价值的,但有些坚持是毫无意义的,做农业玩命坚持真的不值得。
目前,做农业80%以上的朋友都是跨界进来的,对农业还是不了解,尤其是那些抱着“赚钱”心态的人。个人建议,熟读国家政策,小步快跑,如果觉得不行,请赶紧走。
毕竟,干农业需要耐心和雄心,但更需要决心。一旦你抱着怀疑的态度进入农业,失败早就埋下了种子。
最后,送给各位农业老板和农业领域的创业者一句话:做农业不易,且行且珍惜。
农业路上,有鲜花也有荆棘,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一定有曲折坎坷的艰辛,需要时刻小心翼翼地前行。
做农业,懂农业本身只是基础,怎样放眼全局,迎来最终的胜利,还需掌握8条铁律,不信来看!

懂政策
凡事要看大势,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整体呈现人口持续流出、农业劳动力下降、村庄空心化等问题,客观上形成了土地规模适度扩大的趋势,也为外部资金、技术提供了可能。
但千万要注意,农业是一个与政策关联度极高的产业,过去常讲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如今依然。
比如农业产业政策的调整,从2008年以来,国家为猪肉行业没有少投入,如今生猪肉产能过剩,而牛羊肉整体短缺,所以从今年起到今后几年,牛羊肉产业的加大投入将成必然。

懂农业
要搞农业,先得明白,什么是农业,或者至少知道农业不是工业。
常识出了问题,后果很严重。仅此一点,已让多少投资竞折腰,一些人在投资农业的时候天真地用工业投资的办法搞农业规划,幻想着像工厂一样迅速建厂、调试、生产,不知农业是动植物生命的繁衍,受生物规律和自然气候条件的根本制约,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周期性。
没有一个良好科学的规划,是不能做持续、优质的农业的。牛肉没有三年以上是出不了栏的,苹果没有五年功夫是挂不了果的,在铁的自然规律面前,砸钱有什么用?
很多从事农业的人在用工业投资的办法做农业,根本没有想到农地是不能抵押的,农业的长周期对流动资金的占用是惊人的,结果因为资金链跟不上而困死在即将结出硕果的黎明前,让人惋惜不已。

懂合作
你做农业的地必然是从农民手中流转而来的,不管这个流转是你直接与农民打交道,还是与当地政府打交道,从法律的角度看都没有区别,因为土地归根结底是农民的,你只是流转了一定年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既然如此,你想完全撇开农民而独自赢利是不可能的,你的工人必须要雇当地的农民,你的配套支持离不开当地农民,你必须学会与农民合作。
联想农业提出的理念,农业要挣钱,但不是排挤农民,而是与农民共赢,褚橙的成功因素之一也是让农民得了实惠。
多少农业企业就因为与农民合作不够,要么重蹈人民公社的覆辙,农民在地里的劳动完全可以让挣钱变赚钱,要么纠纷麻烦不断,整天闹心,难以正常经营。严重的合约全毁,生产经营停顿,甚至形成社会事件,只能黯然离场。

懂营销
这个问题提出来,好多从二三产业转过来的会嘲笑,农业有营销吗?我承认农业营销的水平很低,实际上目前只有销售,还到不了营销层次,但我必须说农业的销售问题与二三产业有根本的不同。
农业的市场呈现为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长期矛盾中,多少年来并无实质性的化解。
当你投资一个农业产业时,虽不能说像押宝一样难以猜测,但至少不可能精确预测,多收三五斗的现象在全国各地、在年际间频繁上演,多少相似的情景屡见不鲜。
更要命的是,农业的产出是农产品,是鲜活的,根本没有办法保鲜,注定销售半径有限,在同样的市场条件下,工业品还可能压库待售,而农产品不管什么样的价格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销售出去,否则只能翻入泥土变成土肥,血本无归。
于是奇怪的一幕出现了,一个地方的蔬菜只有几分钱,另外一个地方可能正在吃着几块钱的高价菜,却没有任何办法,因为运不到或者运输成本大。
懂管理
农业企业也是企业,是企业就得有管理。不要以为农业企业就可以低水平管理,或者甚至可以不要管理。农业企业的管理对象最主要的是农民,别忘了,人民公社二十年,从来就没有解决农民的管理问题。
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设施蔬菜生产而言,一个解决了农民劳动积极性的管理可以让每个大棚赢利惊人,而不能有效调动农民积极性的管理可以导致大棚亏损。更不要说,农业企业管理环节众多,完全是小管理,大效益。
在今年“哀鸿遍野”的生猪市场中,有的生猪养殖场竟然效益不错,核心是管理换来了效益,完全标准化的科学喂养、完全规范的程序免疫、完全到位的疫病防控,节约了饲料、减少病死损失和相关费用,都转化为良好的利润点。农业企业,如今也走过了粗放经营的年代,开始精细化了。
而对于那些土生土长的农业企业家而言,管理就成了土包子与现代企业家的分水岭。事实证明,做农业,小的靠能力,大的靠管理。
有些农业企业家做到几百万、几千万,再也上不去,关键是企业管理超出个人亲力亲为范围,自己累还不松手,一手制造发展的天花板。

懂创新
如果把农业想得过于传统,一投入可能就受挫,如果把农业想简单了,经营一阵就失败,这样的情形太多了。
再没有比农业传统的产业了,但农民可以传统下去,而企业绝对不能传统下去。因为农民已经兼业化了、已经把务工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了。
想做特色农产品,如果产品的宣传、包装、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没有创新,注定是小打小闹,不仅挣不了钱,可能还要亏损,因为你比农民的运营成本高。
想做传统产业,如果不能把现代科技成果充分应用,不能把现代营销理念良好运用,不能把品牌做亮,如何能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同样是在经营农家乐,当大家都在钓鱼、打牌、吃农家菜里打转时,只有那些懂文化内涵、能农耕体验、可享受自然的乡村旅游相对胜出。
懂自己
到底投资农业为什么?如果要追求高额利润的话,请远离农业,农业做不到。请看看农业上市公司,哪个不是典型的低利润、高市盈?
但农业却是最可永续经营的产业,是人类无论如何也离不开的基础产业,是永远不过时的朝阳产业。但做农业像养孩子,你急不得,总得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思想,因为地里的庄稼不因为你急而加快生长。
做好了的农业,短期的回报可能不丰厚,但长期的回报却相当稳定。也像山间的清流,细小却能长久地流淌。
更重要的是,投资农业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回报,一种工业和城市在受尽农业农村和农民支持而必须反哺的理性回报,也是一种境界,一种远离喧嚣追求自然重回田园牧歌的人生境界。

懂风险
风险对于农业而言似家常便饭,不仅种类远远多于工业,而且程度远远大于工业。农业风险可以归纳为5种:
自然风险
刮风下雨、旱涝冰雹、低温寡照,这些大自然经常上演的现象工业是不考虑的,而农业却实实在在地经受着影响,轻则减产降质,重则颗粒无收。
疫病风险
既然动植物是生命,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疾病,也可能轻度损失,也可能减产绝收,而工业也是没有的。
市场风险虽工业也有,但农业的市场风险更难预测,更难对付。
政策风险
土地政策的收紧让畜牧养殖场的用地变得有问题,产业支持措施的转移让补贴收入可能从此不再。
政治风险
地方官员的调整,有可能带来人走政息的局面,曾经的支持承诺也可能难以兑现。
社会风险
农民的突然毁约或者合作冲突可能导致生产经营的中断。而从主观上看,还可能遭遇更难把握的决策风险、失败机率较高的技术风险和本领恐慌下的管理风险。
这就是农业,绝不是危言耸听,有鲜花也有荆棘的道路。既阳光灿烂,也曲折坎坷,需要有准备而小心翼翼地前行。
来源:农业大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