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西游嘻哈记 嘻哈创业记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超级观点,来自新商业从业者的前沿观察。

文字|杨泽(高级品牌架构师、社交网络运营专家)

如果现在选出2021年最热的APP,Clubhouse会说第二,但恐怕没人敢说第一。随着马斯克的注册,春节前的会所乱成一团。春节过后,国内出现了很多会所。上一次社交赛道这么火爆,是2019年初的子弹短信、多闪、马桶MT。微信被围的时候,在我看来,对于一个社交产品,独特产品功能并没有那么重要。,

Snapchat:比阅后即焚更重要的是这个功能留下的用户们

很多人认为会所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创新的语音聊天室功能,但人们对创新功能的感知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比如19世纪汽车刚发明的时候,很多汽车厂商都要按照马车的样式来设计汽车,这样消费者才能明白汽车的用途。21世纪,特斯拉出于同样的目的,设计了第一辆跑车Roadster作为跑车,并以高价出售。

社交产品也是如此。在facebook推出之初,它只是“可以在脸书:搜索你大学里的同学;找到你自己班的学生;找到你朋友的朋友;勾勒自己的社交圈”(来自《Facebook效应》)。从功能的角度来看,他们只是当时领先的Friendster和MySpace的一个子集,可以创建个人简介,填写个人爱好,认识朋友。几乎没有创新。结果,众所周知,脸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

Snapchat在既然产品功能没有那么重要,那运营一个早期社交产品的关键是什么呢?的诞生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美国商业研究机构Business Insider曾发表过《2020年度重要科技趋势预测报告》,并提出了一个观点:到2020年底,年轻的脸书用户输得更快,输给Snapchat和抖音。事实上,从2016年秋季开始,Snapchat就一直是美国青少年最喜欢的应用,但Snapchat能存活下来纯属偶然。

2011年,斯坦福大学学生埃文斯皮格尔(evan spiegel)和他的同学开发了Snapchat的前身Picaboo,这是一款发布照片后很快就会消失的APP。按照最早的设计,“阅后即焚”最初是为了给情侣发送性爱图片而设计的。然而,这一功能并不受情侣们的欢迎。到2011年夏末,Picaboo只有127个用户,几乎所有用户都不明白“为什么要发会消失的照片”。投资者对Snapchat最积极的评价是建议他们与百思买合作。因此,这些创始人也应该被雇用,他们应该回到教室和校园。就像Snapchat一样,绝大多数应用都不知道自己上线了,也没人知道自己下架了,但有一个转折点。

一次偶然的机会,Spigel的母亲向在奥兰治县上中学的侄子介绍了这份改名为Snapchat的申请。当时,奥兰治县的学校已经开始使用iPad进行教学。定制版的iPad禁用了脸书,但只需要交流。带有即时通讯功能的Snapchat成为了脸书的替代品。原本困扰情侣和投资者的“阅后即焚”功能,变成了最受欢迎的功能。他们可以在课堂上“传纸条”不留痕迹,甚至在考场上交换答案也不会留下任何作弊的证据。Snapchat很快在橘郡的中学生中流行起来,Snapchat最早用户的活跃期也集中在上午9点到下午3点的上课时间,印证了这个用户群体的使用习惯。

考试季结束后,橘郡的中学生开始了假期生活,很多线下交易不得不转移到线上,于是更多的学生开始在家使用各种手机,下载并使用带有Pad的Snapchat。假期也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一些曾经在固定人群中流行的产品,会通过口碑传播,接触到更多的人。Snapchat也将从中受益,并很快从奥兰治县的中学生传播到更多的中学生。一个月后,斯奈查,

t用户数突破两万。到四月份时,用户数量突飞猛进达到了10万。Snapchat开始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


Snapchat已经火遍硅谷高中后,也迎来了他的第一个投资人,光速投资的杰瑞米·刘偶然的机会从合伙人的女儿那里得知了这款产品,几经周折最终决定以425万美元的估值向 Snapchat 投资了48.5万美元。在资金到账的那一刻,距离大学毕业仅有几周的斯皮格尔选择退学,全力运营Snapchat,这才有了我们后来知道的故事。


回顾Snapchat冷启动的案例,其阅后即焚的功能一直没有变化,Snapchat却经历了一个从无人问津到受到追捧,其关键在于阅后即焚的功能找到了生存土壤——橘郡高中生。吸引后来使用Snapchat的高中生,固然是阅后即焚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Snapchat里的高中生朋友们。


从这个角度再来理解早期Facebook,虽然产品功能平平无奇,但因为先后聚集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以及后来整个常春藤联盟的学校,所以吸引了大量想结识世界级名校学生的人们,从而迅速在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流行起来。Clubhouse也是同样的逻辑,大多数人知道clubhouse是因为马斯克入驻其中,想结识马斯克的人开始成为clubhouse的注册用户。


所以说,再强调一遍,对于社交产品而言,产品功能固然重要,比产品功能更重要的是用户、是“人”。


实际上,在clubhouse出现之前,语音聊天已不是什么稀罕的功能了,创立于2015年的discord在2019年的月活就超过5600万,创立于2016年的中东和北非地区领先的语音社交与娱乐平台Yalla在2020年9月份已经挂牌纽交所,虎扑在2020年就开发了类似的软件Deep。既然语音社交并不罕见,马斯克为什么单单入驻了clubhouse呢?答案是圈子。



社交产品的兴起,一个从入圈到出圈的游戏

我在《“后浪入海”前传,B站的10年》一文中详细分析过B站出圈的背后是一个漫长的入圈过程,正因为深入到二次元圈子,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并逐渐扩展了影视、歌曲、美食等大众内容,才有了B站的出圈。事实上,不仅仅像B站、快手、抖音、知乎等社区产品,社交产品的发展也要经历从入圈到出圈的过程。


前文提到哈佛大学学生是Facebook最早一批用户群,进而拓展到整个常青藤联盟学校,橘郡高中生是Snapchat第一批用户,进而拓展到整个美国高中生群体。陌生人交友软件Tinder最早一批用户同样来自校园,Tinder联合创始人贾斯丁·马丁在南加州大学的派对推广后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天下午开车到洛杉矶圣地亚哥等大学的姐妹会,邀请他们体验Tinder,逐渐带动了更多大学生使用Tinder,这才有了Tinder后来的爆发增长。


根据LinkedIn创始人分享,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最早一批用户是硅谷科技圈,由合伙人邀请硅谷的知名人士使用产品,在LinkedIn成为硅谷职场人士认识潜在投资者和顾问的必须使用的平台后,伴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落地生根,LinkedIn成为寻找互联网人才主要渠道,LinkedIn也开始慢慢走出硅谷,走进大公司,走向全球。


我经历过的脉脉也采用了类似的路径,在一段时间探索后,首先聚焦在创投人群,他们对人脉有更大的需求,也更高频,因此,脉脉选择在36kr、pingwest等创投媒体投放广告,还在创业公司开展”女仆送零食“活动,吸引了一批创业公司成员的关注。随后逐渐扩散到百度、腾讯、搜狗、360等大型公司,最终成为互联网人才的聚集平台。


下表是我总结了知名交友软件的冷启动用户群,都经历了先入圈才出圈的过程。有意思的是这些社交产品大都以科技爱好者、校园学生作为种子用户,我想这是因为科技爱好者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兴趣大,而荷尔蒙分泌旺盛的校园学生们有着更强烈的交友需求。


各交友软件的冷启动用户群


那么,社交产品如何出圈呢?这与网络效应有关。


著名的梅特卡夫定律告诉我们,网络的价值与连接用户数的平方(N^2)成正比关系,每增加一个节点都让网络价值快速增长。因为真实世界存在的网络并不是一个规则的结构,而是像下图一样规模不一,呈群落状的结构,比如家庭、学校、共同兴趣的圈子是相对紧密的结构,这些小圈子是由一些联系员、内行、推销员等个别人物与更多人联系,一旦这类小圈子的用户达到一定规模,就会被个别人物引爆流行。


真实世界的网络,规模不一、呈群落状的结构


Clubhouse的春节期间的爆发也符合这个逻辑,由Paul Davison和前谷歌员工Rohan Seth共同开发的Clubhouse,2020年4月正式上线后,早期用户是产品的投资人,逐渐吸引了整个硅谷创业圈,随着这类用户密度的增加,自然吸引了同为硅谷创业圈一员的马斯克,而马斯克巨大的影响力,又恰好符合个别人物法则,这才有了Clubhouse在春节期间的引爆流行。


然而一个社交产品的出圈之路并没有那么简单。



出圈的本质:找到更多人喜欢的大众需求点

前面我提到过B站的出圈并不是突然有更多人喜欢上了二次元内容,而是因为美食、电影、音乐等大众喜好内容的增加,吸引了大众使用B站。同样道理,Snapchat的出圈,一方面是越来越年轻人开始使用Snapchat,另一方面Snapchat增加了很多大众功能。早在2016年,Snapchat就推出了“memories“功能,也就是说将一些阅后即焚的内容保存下来,变成永久留存,这就跟一个拥有阅后即焚功能的qq没什么区别。而在此之前,Snapchat已经上线了story,一个侧重照片、短视频版朋友圈的功能。


在IPO的招股书中,Snapchat更是将自己定义为一家相机公司(camera company),即通过重新定义相机来改进人们生活和交流的方式。拍照需求无疑是非常大众的需求。事实上,近些年Snapchat在国内的几次火爆也是因为图片滤镜。


因此,社交产品的出圈需要已经聚集了一群带有典型圈子属性、颇具黏性的用户群体,还需要具备受到大众欢迎的产品功能,这样在个别人物法则的作用下,大众开始进入该社交产品,并继续留在社交产品之中。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很多昙花一现的社交产品,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快速获得了知名度,但因为不具备持续留住用户的能力,最终只能成为一颗流星。


回过来看Clubhouse,在马斯克宣布Clubhouse直播之前,已经运营了近一年的时间,除了创投圈,与创投圈有千丝万缕联系的Fab 5 Freddy、MC Hammer等嘻哈圈老前辈已经入驻其中,而奥普拉、Kevin Hart、Chris Rock、Jared Leto(自己也是投资人)等明星也是Clubhouse的活跃用户,其话题也从创投、互联网扩展到了艺术、医疗、政治、社会公平、科技、职场发展、爱好等领域。这些都是可以满足大众的需求点。自然满足了那些想结识名人、想聆听名人见解的用户。


然而,出圈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边际效应,如果Clubhouse不能持续引入各界的明星、名人,不能发起大众需要的话题,不能开发出更吸引大众的产品功能,人们很容易开始对Clubhouse产生厌倦,近期Clubhouse在美国App store排名持续下滑就验证了这一点。


Clubhouse近三个月在App store的排名趋势


而Clubhouse发布的创作者激励计划也在试图解决更多名人、更多话题的问题,至于能不能解决,这有待时间的解决。事实上,社交产品这条赛道上,从来不缺流星,还有多少人记得path、color这样名噪一时的产品?


至于国内的Clubhouse,情况则更加复杂。


首先,刚上线不久的他们,正都处于入圈阶段,Clubhouse上线了10个月才迎来爆发,还要算上疫情的催化,国内的Clubhouse们恐怕也很难缩短这一时间。进入哪个圈层?如何进入圈层?如何由一个圈层扩展更多话题?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前面提到科技爱好者、校园学生是社交产品早期非常重要的两大用户群体。目前看,很多产品都试图从创投圈冷启动,但因为疫情的减缓,越来越多人开始线下面对面的交流,国内创投圈对于Clubhouse的需求究竟有多大?而语音聊天室功能,对于校园的年轻人们并不陌生,tt语音等产品早就具备类似的功能,并已经运营多年,毕竟社交产品马太效应极其明显,你的朋友在哪里,你就很难离开那里。


最后,Clubhouse会不会成为大APP的一个功能模块,就像Snapchat的阅后即焚功能一样。当年一群中国版Snapchat、Instagram,最终阅后即焚、图片分享的功能都集成在qq、timing、微博、小红书之中,而不是独立的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