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归来的企业家韩康正在采摘成熟的葡萄。本报记者王伟摄
7月13日上午,在清徐县徐沟镇西花园村葡萄大棚旁,妇女锣鼓队队员大声敲锣打鼓,村民扶老带幼观看热闹:大显示屏下,全县共有15个信用村和信用用户代表。他们有的互相交换贷款,有的听银行工作人员讲解“三农”业务,村民直接拿出手机,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操作。各位,
这是清徐县与邮储银行联合举办的“助力乡村振兴推介会”现场,主要为信用村授牌,为信用用户授牌。
在活动现场,清徐县黑城营村主任李长青告诉记者:“我们村是纯农业村。当农民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耕作时,他们不得不向有抵押品的信用合作社借款。但是,村里的房子没有房产证,很难获得贷款。成为信用村后,村民可以获得5-10万元的信用贷款,手续快捷,利率低,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村里的陈鸿飞除了种地,还自己做生意,是村里最早的用信人。他说:“我用的是国家补贴的商业贷款,今年借了20万。我曾经用了两年5万元的小额信贷。我按时付息,到期还本,信用良好,发展业务。今年的20万可以用三年。”
在清德铺村,红薯协会会长李小兵在冷库前忙碌着。几位女同志正在包装新上市的红色硬果番茄,准备运往深圳。每年都有来自李小兵蔬菜客户的订单。连日来,每天有十几吨西红柿运往外省,带动周边五六个村的农民专业种植西红柿。看着几百亩的红薯田,李小兵说:“我的业务除了红薯全产业链,还包括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资金需求很大。去年建了一个地窖,今年春天买红薯苗、羊粪、地膜等材料花了不少钱,很难周转。正当邮储银行贷款员王飞、刘强强进村调研时,我申请了贷款。根据我的信息,银行把我评为值得信赖的用户,30万人民币的贷款马上就到。银行信任我,我想让银行放心。”李小兵的红薯生意不仅是周边的村庄,还发展到了祁县、太谷等地。
在六湾村返乡创业大学生韩康的温室里,紫色鲜艳的早黑葡萄正在结果圆。韩康说:“从2018年开始,我投入大量资金种植葡萄。今年临近结果期,资金不足。邮储银行的闫去村里宣传时主动联系我,帮我分析业务困难,提供解决方案。首付款50万是当月入账的。邮储银行的资金动摇了一条产业链。我的贷款是国家补贴的信用贷款。我一定会按时还利息,让大家看到农民也是有信用的。”
……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因信用良好,农户被评为放心用户;因为全村讲信用,全村就是信用村。村民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不仅简单方便,孩子找对象看家里是否信任用户。
邮储银行清徐县支行副行长浩表示,对信用用户和信用村的评估是有规定程序的。通过科技手段,全面开展信贷用户、信贷村信息采集,积极进行信用评级,搭建邮储银行农户信息大数据平台。授信额度采用“一次性审批、现收现付、余额控制、循环使用、动态调整”的方式
记者了解到,邮储银行清徐县支行围绕陈醋、果蔬等重点产业发放涉农贷款共计3.8亿元,服务农户1000余户。同时,组织开展“信用村镇建设”活动,对24个信用村镇、254个信用用户进行评估。截至今年,累计为信用户投入资金1291万元。他们的信用村、信用用户评比工作,既满足了乡村振兴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又极大地促进了诚实守信发展,更好地为农业农村新发展增添新动能。
本报首席记者崔晓农
(编辑:林莉、颜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