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者个人介绍怎么写,创业者心中的山范文提及五名女孩

在汾西县河套掌村陡峭的山坡上,宋学勤腰间系着一根绳子,嫁接杏仁(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曹

新华社太原六月十二日电(记者题:让青春像扁桃花一样绽放——一名“后”女大学生的山区创业故事)

新华社记者陈中华、王景怀、霍尧

告别了城里温暖的家,宋学勤跑到60公里外的土窑。

60公里,两种生活。

十二年前,“80后”女大学生宋学勤,固执地嫁给了吕梁大山;八年前,这个外国姐姐嫁给了孤独的桃枝。

坡上次开了花,就像奋斗中绽放的青春。

扎根

出生在河北大平原的宋学勤,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依附于大山。

所有的故事都始于10多年前的那次会议。

2005年,大学毕业的宋学勤在邯郸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侯君宝,一个从山西来到河北工作的年轻人。“他很实际,心地善良,眼睛明亮”。

强烈反对的父母早有打算:在当地结婚,最好招个女婿。

“走自己的路,自己走!”没有彩礼和家人的祝福,宋学勤独自跳上长途汽车,嫁给了千里之外的汾西县核桃张村。

“也是结婚之旅!”那时,宋学勤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结婚了,生活才刚刚开始。

四面环山的核桃村只有56户人家。地不三尺平,八沟九梁相连。乍一看,山被移走了。村民们必须去30多英里外的城镇。在第一个市场上,宋学勤踩着高跟鞋,跟着丈夫走出了家门。谁曾想到崎岖的山路给了她一个下马威:没鞋她走不了路。

“两个人住在一起很有趣。”从集市回来后,宋学勤默默地把高跟鞋放在柜子里。

奋斗的道路充满艰辛。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对年轻夫妇开了一家小餐馆,成立了一个小石膏厂,在村里放羊,在山里养鸡.“屡败屡战”的宋学勤也挺过来了。创业之路怎么可能一帆风顺?“没别的,就是不承认失败!”

村里也有外地出嫁的媳妇,但很少有人受下山的苦,有的甚至留不住过年。受过教育、能折腾的宋学勤,在这个贫困县的贫困村扎下了根,成了大山里地道的媳妇。

生活的磨砺给这个看起来柔弱的女孩增添了许多坚韧。人类的生命力不是在这样的“苦难”中得到加强吗?

嫁接

核桃村的核桃树不多,但山上的桃树却是满山遍野,无声无息地倒下。宋学勤起初并不认为他的创业梦想会与这块桃子交织在一起。

2009年,当宋学勤在网上寻找项目时,他并不熟悉

word" data-gid="1330089" qid="6595878508906419460" mention-index="0">扁桃仁闯入视线:扁桃仁俗称美国大杏仁,国内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绝大部分靠进口,可用山桃、山杏进行嫁接育苗……


宋学琴眼睛一亮:咱这房前屋后全是野山桃树,可以把扁桃嫁接到山桃上啊!听了这“奇思妙想”,村里的大爷大妈纷纷摇头。


“山桃还能嫁接卖钱?活这么大岁数了没听说!”


“5年后才能挂果,养猪都比这来钱快!”


有市场有资源,搞嫁接肯定没问题!宋学琴看中的,九头牛都拉不回。她坚信,只要有颗创业心,哪里都能挖出金子。


辗转找到汾西县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曹玉贵的电话,宋学琴兴冲冲打了过去。蹲在采穗圃里,曹玉贵正为扁桃推广的事儿发愁,“一个外地口音的女孩打来电话,一口气把纬度、光照、温度说了一通,当时我大吃一惊。”


就这样,找到组织的宋学琴在村里承包了200多亩山地,成了全县最早的一批扁桃种植示范户。


“扁桃啊扁桃,你能在山桃枝头开花结果吗?”站在树下,宋学琴充满渴望。


理想与现实,隔着几许沟梁。搞扁桃嫁接,步步并不轻松。


地里坡上长满野刺。早晨,小两口拿起镰刀和斧头上山砍荆棘;晚上,两个人坐在炕上拔身上的刺,“白天砍多少枝,晚上就得拔多少刺!”


这些年,夫妻两人在扁桃嫁接上投了二三十万元,没钱了就出去打工挣点。有一次,宋学琴去附近的鸡厂喂鸡。40多摄氏度的高温、令人呕吐的粪味,她愣是闷在鸡棚里40多天。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一个创业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每年春天,人们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个小个子女人把绳子一头拴在山顶的树上,另一头绑在自己腰上,像猴子一样滑下陡峭的山坡,悠来荡去地一棵一棵嫁接扁桃。


绽放


长年的风吹日晒,宋学琴脸上有了“高原红”,手也变得粗糙、厚实。一心扑在了扁桃上的宋学琴好像着了迷,在她窑洞的抽屉里放着4本“扁桃日记”,记录着种植的点点滴滴:开花时间、嫁接日期、喷药时间……


一页页手写的笔记,是宋学琴创业路上的最好注脚。“黄土高原没种过扁桃,这可全是难得的资料。”果树专家对宋学琴竖起了大拇指。


2015年和2016年当地接连遭遇冰雹和霜冻,曹玉贵更觉得宋学琴确实不简单:她像个没事人一样,照样砍灌木、嫁接、施肥。有一阵子老曹都快撑不住了,宋学琴便同他开玩笑:“曹主任,你可不能撒手不管啊,那样我们就找不到组织了。”


“学琴就像稳定剂,稳定了军心,也坚定了我的信心。”曹玉贵感慨地说。


又是一个春天,坡上的桃花开了。不同的是,一直开粉红花的山桃,这次开出了粉白色的扁桃花。“多么可爱的粉白啊!”宋学琴连忙放下手中的活,第一次忘情地欣赏着这一片片怒放的精灵。


2014年秋天,山桃树结出了扁桃,宋学琴终于迎来了嫁接后的第一次收获。接下来,她和丈夫在汾西县城安了家,两个孩子也在县城上了学。“我也有个梳妆台!”虽然顾不上打扮,学琴也爱美。换下山里穿的工作服,回到县城的宋学琴穿着和城里人一样体面。为了往返方便,前年小两口又花两万多元买了辆二手车。


一脚在城市,一脚在大山,虽然奔波辛苦,学琴却乐在其中。为了刚起步的扁桃事业,她每年都有9个月钻在山沟里,育苗、支架、修剪,守望着树树花开。


今年的扁桃花开得格外鲜艳。多年的奋斗,宋学琴比别的年轻人多了一份坚守。正是这份坚守,让扁桃花儿绽放得更从容、更美丽。


追梦


刚嫁来时,看着村里的穷苦老人,宋学琴心里酸酸的。“这里生活太苦了,要是能有一条致富路子,让全村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就好啦!”


她的心愿在慢慢实现。村里的温老汉学着嫁接了十几亩扁桃,“祖祖辈辈种玉米,拔不了穷根。扁桃20多块钱一斤,跟着学琴干准没错。”


60多岁的张素兰大娘真心喜欢这个外地媳妇。“会种扁桃,能吃苦,我逢人就夸,她就像豫剧《朝阳沟》里的银环,是咱村里的农业科学家!”


“宋学琴的嫁接技术全县一流。”省里的果树专家何勇说。如今,宋学琴的合作社有成员10多人,十里八乡甚至邻县的人都跑来跟她学技术。这些年下来,粗略估计,她带出来的徒弟成百上千人。


身为村党支部委员的宋学琴是个热心肠,起初村里只有她懂嫁接,谁家的扁桃长疯了,她二话不说就去帮着除枝,村里有几户遇到困难想放弃,她又上门苦口婆心去劝说。


经过几年推广,在宋学琴的示范作用下,汾西县发展扁桃经济林1.7万余亩,成为全国除新疆以外最大的扁桃生产基地。下一步,县里打算引进大型种植加工企业,将小扁桃做成大产业。听到这些消息,宋学琴充满期待,会有更多的百姓因为扁桃过上好日子!


从嫁入大山,到“嫁上”扁桃,默默的坚守和不懈的奋斗,伴随宋学琴一路走来。“虽然累,但每天都很充实。”宋学琴说,一个人可能在不起眼的角落,但不能把自己“过小了”。一直奋斗着,心里的那个梦想才会有意义!


闲下来时,她的两个孩子想出去旅游,但计划了多次都没走成。“再说吧,再说吧”,她惦记着还没修剪的扁桃枝,又钻进山里。也许是心存歉疚,她把合作社命名为“卓含农林专业合作社”,卓含是儿子的名字。


放弃了城里安逸的生活,宋学琴从没有后悔过。但是想到远在河北的家人,这个执拗的姑娘还是心里一酸。“只有好好干,将来才能更好地报答他们。”


又是一年扁桃花开。


“我跟扁桃有缘。扁桃耐旱,我也能吃苦;扁桃壳硬,我也挺倔强;扁桃耐得住寂寞,我也能沉得下心。”


“哦,可能我就是一棵扁桃吧。”


汾西县核桃丈村村民们跟宋学琴(左一)学习嫁接技术(4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宋学琴(右)在汾西县核桃丈村向农业专家学习捕鼠器的使用方法(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宋学琴在汾西县城的家里教儿子骑自行车(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宋学琴在汾西县城的家里辅导女儿做作业(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