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杨华东同志主动请缨,担任省农业农村厅“四批”第一书记。他信心满满:15年的军旅工作经历,让他在党建工作和群众工作方面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7年的农业信息化工作也为农村一线工作提供了深厚的业务能力储备。最终,他如愿以偿地“当选”并担任了沂南县虎头镇兴源村的“第一书记”,在村里呆了两年。
战前,杨华东同志提前做了一些“功课”。据了解,他将要工作的行政村有两个自然村,草寨子和南岭沟头。2018年村集体收入只有3.8万元。全村285户中,建卡户155户,达52%,是典型的省级贫困村。这种情况使杨华东意识到任务艰巨。他不敢懈怠,抓住时机,根据沂南县的地域特点,有针对性地向省农技站的蔬菜、花生专家咨询,多次到省农科院水果研究所了解品种和市场信息。
抓党建带队伍
“第一书记”无愧于“第一使命”
杨华东深知,搞好党的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选择一个好的领导可以事半功倍。他非常重视村干部的培养,充满激情和热情地传承和帮助村党支部书记曹冉强。两个人一起吃饭,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彻夜长谈。因为两人都有当兵的共同经历,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他们回顾和学习了在部队的工作经验,分析了新形势下抓农村党建的难点和突破点,探讨了农村存在的主要矛盾和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杨华东带着曹冉强去调研,摸情况,找差距,一起出去学习,一起写汇报材料,一起召开支部会议和党员大会,一起研究支部工作计划,规划编制村庄发展的长远规划,充分激发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的积极性。工作拼搏精神和热情,村支书曹冉强于2019年被沂南县任命为第一批专业村支部书记,2020年被临沂市授予“沂蒙好支部书记”荣誉
村“两委”制定了《兴源村社会治理实施细则》 《兴源村乡村治理工作规范》 《兴源村“四位一体”党支部领办志愿者服务队实施规范》等规章制度。以党支部带领的志愿服务队为抓手,将全村细分为32个“党员帮扶互助服务”小组,选派政治觉悟高、服务意识强的党员担任组长,以帮扶服务为主要内容,开展了农民之美、纠纷调解、网购代办、公共环境集中整治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村里建起了4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设有党员活动中心、阅览室和会议室。一个新的文化广场占地1000平方米。晚上,一支“舞动飞翔”的广场舞队会在这里跳舞。村里党员志愿服务队经常出入村民院。
杨华东还注重培养“接班人”,发展青年入党。他注重从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农村好青年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了2名35岁以下后备干部重点培养,新发展了2名预备党员、5名入党积极分子,逐步实现干部年轻化,优化干部年龄文化结构。
在村里工作了两年,一眼就能看出的变化就是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在美化村庄的过程中,党支部的号召力和战斗力逐步增强,党员在实战中得到锻炼,队伍的团结性得到提升,党建工作不断完善和进化。所有的村民都感受到了一个团体的决心和能力
两年前,当杨华东第一次来到这个村子的时候,虽然他已经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在入村之初,杨华东还是吃了一顿“下马威”。他发现这个村子没有像样的产业,队伍分散,村民情绪低落。原本充满野心的杨华东突然感到自己被困住了,但他并不胆怯。他的从军经历已经培养了非凡的勇气,他不屈不挠的倔强激发了更为旺盛的战斗精神。
杨华东与村里的每一个党员交谈,走访了村里所有的贫困户。在初步了解村情后,他决定以治理乱建为“突破口”。我们之所以选择从这入手,是因为这是村里的一个“难题”。在农村到处堆放秸秆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多年来,到处在圈舍里养猪一直是一个坏习惯。村民们都觉得农户住是对的。如果一次全部拆除,会触及每家每户的利益。
果然,杨华东的“净村行”
动”刚开始,就遇到了方方面面的阻力,有耍赖的,有说情的,有不舍得的。从那一刻起,他才真正理解了基层工作的难处,体会到了在一个村庄当好党支部书记的不易。赢得人心真的很难,没有理解,再好的事情也不好开展。杨华东认为,困难面前,“第一书记”要有第一担当。开弓没有回头箭,定好了的事情,不做成功决不收兵,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工作中边推进,边调整。他坚信,净村整治是为老百姓做好事,只要工作入心到位,就一定能得到群众的支持。他转变工作方法,先后召开了4次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采取了“干部带头、党员跟上、整体推进、先易后难”的策略,从村“两委”成员家拆起,然后是离任村干部、党员、党员亲属,最后是群众。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工作依次、有序进行,终于一举彻底干净地拆除了村内所有的私搭乱建和猪牛羊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初战告捷,一挽村领导班子的颓势,同时,村民对新来的“第一书记”也开始有了一种“自己人”的认可。
巧谋划,图发展
“第一书记”直面“第一责任”
为村庄做好长期产业规划,直接关系到村子的未来发展和村民的“钱包”,为百姓谋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这是最现实的问题,也是“第一书记”的第一责任。
杨华东和村“两委”经过科学论证和充分研讨,最终制定了《兴源村经济社会发展10年发展工作规划》,确定实施“三年产业强村行动”。按照“一个主题、两条主线、三个产业”的发展思路,立足现有资源,从实际出发,深入挖掘自身潜力,从“两块地”上做文章。一是在砍伐杨树后腾出的28亩集体土地上,栽种了2300棵新品种果树,发展观光采摘林果业、乡村旅游;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激活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推行“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监督权”构建,实现村集体“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新格局;积极推进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重点,吸收全体村民成为社员,带动社员人人参与到服务主产业、建设特色产业中来,夯实集体经济基础。待果园进入盛果期,仅此一项,便可为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二是盘活废弃用地5.2亩,引进山东利和冷链物流有限公司进村投资1000万元项目,项目正常运转后可服务、带动周边方圆10公里范围内8个蔬菜批发市场的长途运输服务,安置就业人员30多人,为村集体收入年均增加5万余元。三是发展绢花代工产业,利用原有产业扶贫车间,实行提升改造,车间面积达到380平方米,引进潍坊普瑞德化工产品销售有限公司,牵头带动绢花加工生产。从2020年3月份起,先后进行了5期绢花手工活熟练工人培训,即培训、即上岗、即工作,目前已经实现半成品加工稳定,成品加工初步投放,委托接受外贸服务订单,带动全村和周边村60名有劳动能力的妇女就业,年人均增收0.6万元,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

心有属,情不舍
“第一书记”心有“第一牵挂”
兴源村的黄瓜标准化生产基地注册了“浮来脆”黄瓜品牌,下一步要去闯市场会不会一帆风顺?这让杨华东操心;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组织体系,成立了种苗服务组、肥水服务组、病虫害防治组、棚舍改良组、市场销售组,下一步的管理和运行能否顺畅?也让杨华东惦记。还有贫困户咸贵连,这个朴实的沂蒙汉子,长年守护着卧病在床的妻子,为了给妻子购买药品,咸贵连以63岁之龄当学徒拜师学习古法花生榨油技术,他的油坊才刚刚起步,杨华东又怎么能放心得下?
驻村两年期满,离开的日子越来越近,杨华东却觉得自己越来越离不开这个生活了两年的村子。两年前,他带着感情来,满怀激情干,交往真性情,两年的朝夕相处,他已经完全融入到村民之中,获得了百姓的认可,在党员、支部成员中树立了威信。
现在的兴源村,那条又臭又脏的泥泞小土路早已不见踪迹,一条长1320米、宽4米、厚20厘米的大道直贯头尾,村里铺设大理石小巷一条,荷兰砖小巷一条,多孔砖小巷两条,全村硬化路入户率达100%,实现全覆盖。修复排水沟渠750米,铺设直径30厘米地下排水管道900余米,石砌排水沟110米、汪塘150米,在去年60年未遇的暴雨面前,实现了安全度汛。粉刷墙体96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50余盏,新建文化长廊45米,80%以上的住户门前种了月季和石榴树。
两年驻村,一辈子“驻心”。杨华东已和兴源村血脉相连,他的人生在此重新出发,走得再远,兴源村也是他的“第一牵挂”。(供稿:省农业农村厅直属机关党委)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