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批发雪糕一月能挣多少 冷库批发雪糕利润

法制晚报观点新闻(记者张馨)“只是批发冰淇淋,你想要什么?”妈妈说这话有多久了?撕开一点点顽固的包装纸,你就无法避免手的末端变粘。你失去这种感觉多久了?

最近,北京一直在经历高温,许多市民想出了摆脱夏季高温的方法。然而,冰淇淋(包装好的冰淇淋),这种缓解夏季炎热的利器,已经淡出了榜单,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奶茶和饮料。而陪伴很多人度过炎炎夏日的冰淇淋真的过时了吗?

市场现象 从“一枝独秀”到风光不再

“你上次吃冰淇淋是什么时候?”也许两三年前,这个问题可以用“我刚吃了一个”来回答。而今年,可能很多人要仔细回忆才能回答。

记者在北京青年路、三里屯、王府井等地随机向100名路人问了这个问题,但只有不到10%的受访者回答“刚吃过”。近30%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内从未吃过包装好的冰淇淋。很多受访者对这个问题的第二反应是“原来我这么久没吃冰淇淋了”。

如果你把时间线调回到去年夏天。大多数北京人发现夏天睡垫后,都会下楼到社区市场,批量购买几十个冰淇淋(广义上包括冰棍、雪糕、盒装冰淇淋等包装好的冰淇淋产品),放在冰箱里,随时摆脱夏天的炎热。晚饭后,全家人一起吃冰淇淋成为一种乐趣。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或减肥,冰淇淋似乎成了“高热量”、“容易发胖”、“太爽”的代称,这让它的粉丝越来越少。在很多家庭中,老中青三代不仅不吃饭,还限制孩子吃饭。“一周只吃一个冰淇淋”和“冰淇淋是奖励”是正常的。

原因分析

路边购买不再方便

“如果你在购物时口渴,你通常会买一杯奶茶或饮料。而且,商场里除了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地方,哪里还能买到冰淇淋、雪糕?”在记者的街头采访中,一位带着孩子的女士认为,买冰淇淋难是她停止频繁消费的主要原因。

家住和平里的苏女士告诉记者,这两年社区环境升级了,她家附近的一些市场也搬走了。虽然在新市场买菜很方便,但原来的冷饮批发网点还没有和卖菜的商家一起回来。

李先生曾在东部一家大型批发市场从事冷饮批发行业,但两年前,他开始转行做冷冻水产品生意。“小店、小超市越来越少,生意也没有起色,我就不做了。”李先生告诉记者,确实没有办法转行。早在几年前,他就可以用四个冰柜和一个租来的冷库做半年生意赚一年的钱。然而,自2015年以来,冷审批业务像悬崖一样下降,许多常客不再经营小杂货店。他不仅不再租冰柜,还卖了两台冰柜,最后不得不转行。

消费模式从线下到线上不乏变化,这也与很多杂货店、超市在这种变化的浪潮中突然退出有关。

新选择的崛起

“如果觉得热,我会买一瓶饮料或者一杯奶茶,或者干脆找个饮品店坐下来和朋友聊一会儿。”除了难买之外,新选择的兴起也是让冰淇淋的地位有点尴尬的另一个原因。这个所谓的新选择,就是近几年兴起的黑马业态——饮品店。

不同于最早的卖奶茶摊的模式,如今的茶店已经成为休闲的代名词。在北方、广州、深圳几乎所有热门商业区,茶店密集分布,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赶上中国人对咖啡的心理价位,平均顾客价格在25元左右。但他们在PK中失去的不是以星巴克为代表的咖啡店,而是包装好的冰淇淋。

根据《中国餐饮报告2018》,

数据,2017年,饮品这一细分品类迎来爆发,呈现出高进场率、高关注度、高增长量的特点。饮品店在订单量和订单金额的增幅中,均排名第一,增幅超过200%。在客单价增幅的排名中位列第三。在2017年美团点评搜索最高的类目关键词中,咖啡和奶茶上榜。搜索最高的品牌关键词中,前五席中有三席均为饮品品牌,分别为星巴克、一点点、喜茶。


而在这一细目下,与包装冰淇淋有相同基因的冰淇淋店发展也颇为迅速。除了老牌诸如DQ、满记、哈根达斯,如今的无邪、雪冰等品牌也正在从网红品牌向成熟品牌发展。他们销售的商品虽然还是以冰淇淋为主,但是场景已经像咖啡馆那样点一份可口的冰淇淋,同好友坐下边吃边聊,已经成为很多人休闲的一种选择,正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第三空间”。


《中国餐饮报告2018》分析认为,饮品店的爆发源于生活方式餐饮的兴起。从消费场景看,饮品的消费场景广泛,无论是购物、餐饮、娱乐、外卖、办公,只要存在消费场景,便存在售卖各个种类、不同价位产品的可能性。比起包装产品来,饮品店天生带有“现制现售”这一新鲜的基因,更容易取得当下讲究体验的消费者的青睐。而从商家的经营效果来看,饮品回本周期更快,更容易盈利。


深入调查


线上成了新渠道


那么,包装冰淇淋/冰淇淋真的不再受消费者青睐了吗?


《冰淇淋-2017中国》报告显示,虽然销量在下降,但是,冰淇淋的零售销售额在消费升级的带动下持续上升。换句话说,看似人们买的次数少了,但是花在雪糕冰淇淋上的钱反而多了。如同过去我从批发市场弄十件T恤穿上,现在跑商场里换了件大牌儿。而国内几家企业的年报也能支撑这一调查结果。根据蒙牛2017年年报显示,其雪糕冰淇淋产品全年营收达26.29亿元,增幅达20.6%。另一大国产冰淇淋巨头伊利也在年报中显示了冰淇淋新品对其2017年业绩增长的贡献。


这些增长的冰淇淋都是在什么样的渠道被消费掉的呢?答案是线上和逐渐增多的便利店。


报告显示,在线渠道销售的冰淇淋,如品牌官方网店从2012年3%上升至2017年16%。和路雪、八喜、马迭尔、明治、雀巢、蒙牛、伊利等冰淇淋品牌均在京东设有旗舰店。在京东在刚刚结束的6·18期间共计销售了1000万根冰淇淋。


而在天猫,更是有一家东北的冰淇淋厂家屡次创造该平台的销售纪录。2016年6月,中街1946入驻天猫,1个月后冲上天猫冰淇淋类目第一名。当年参与双11,以250万元销售额拿下冰淇淋类冠军,业绩是哈根达斯的5倍。去年天猫双11期间,中街1946累计销售冰淇淋超过40万支。


英敏特食品与饮料分析师倪倩雯表示,在线购买冰淇淋的消费者往往对价格并不敏感,线上售卖的产品由于冷链运送成本往往价格更贵。更高的利润让在线冰淇淋店也有越来越多的进口品牌入驻,选择远比线下更多。


新产品价格更高


除了线上,另一个购买冰淇淋的主要渠道是便利店。它们也成了新派网红冰淇淋的主阵地。与超市销售冰淇淋大多以“家庭装”不同,便利店冰淇淋的销售更适合个人消费。单支的价格也更高。毕竟人们的心理是去超市买东西要便宜的,而在便利店对于价格就比较宽容了。


记者注意到,电商平台上的冰淇淋往往单价偏高。其中,天猫平台中街1946销售的一款14支的雪糕套餐售价为147元,折合每支10.5元。而新晋网红品牌“钟薛高”一款套餐折合单支雪糕售价20元。上述商品店家均不包邮,且由于需要低温配送,快递价格要比其他商品更贵。即使如此,中街1946该款套餐月销售量接近5万笔。钟薛高也有数千笔订单。


在一些常见的品牌中,线上往往是新品的发售集中地,单品价格也更高。其中,蒙牛随变旗下的“一支红薯”(75克)电商售价7元/支;和路雪可爱多的“傲娇碟”折合单支(76克)售价8.98元/支;和路雪风情冰淇淋系列小杯装(93克)售价约11.9元/盒;伊利巧乐兹“绮炫”(65克)售价约为8.78元/支;雀巢“8次方”(86克)售价8元/支……虽然价格不菲,但是销路缺不错。


而在线下便利店中,贵价的雪糕销路并没有因为价格高而影响销路。9元/支的“椰子灰”、30元/个的“椰子冻”、15元/支格兰朵臻爱巧克力、36.8元/盒的麦德龙水果雪糕都是一支难求、频繁断货的常客。


也正是因为冰淇淋销售的新渠道,让冰淇淋不再是一个只卖一季的产品,而成了一年四季均可消费的“休闲食品”。这也是中街1946在临近冬季的天猫双11促销中仍能销售超10万支的原因。由此看来,雪糕市场不会凉,升级换代后,它会换一种方式“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