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电子病历系统查询 创业病历系统

作者:袁

两会期间,李彦宏关于完善电子病历的提案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电子病历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化最重要的基础,也是医疗大数据产业的“血液”。2009年以来,国家相关部委出台文件,推动电子病历普及。

近年来,各行各业的资本也纷纷进入这条充满想象力的赛道抢占先机。甚至有数据说,中国有近百万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潜在用户,这个市场可以达到5000亿。

但现实是,根据CHINC 2015年对2622家医院的抽样调查,72.57%的医院应用了电子病历,但只有16家医院应用了5级以上,仅占0.6%。电子病历的五级应用可以实现“至少在一个患者服务区内完全实现闭环给药环境”。

很明显,经过近10年的发展,电子病历终于在中国医院普及,但远没有高质量。

其实我擅长高举高打中国互联网公司,一直想啃这块硬骨头,尤其是医疗是一个看得见的AI落地场景,让资本向往。

去年年底,百度在AI世界大会上高调发布了百度灵异,随后开始收购医疗大数据创业公司,这表明百度想要在这一领域进行尝试。一旦我们能够通过电子病历与医院合作获得数据,就意味着AI技术在医疗行业商业化的大故事可以讲很久。

然而,几十家公司和几十亿之间的市场规模太广,难怪李彦宏发出这样的呼吁。

一份电子病历,为什么这么难?

动力在哪里?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局副局长焦亚辉曾表示,“大部分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还是0级。互联网呢?”这背后,李彦宏提到的信息无法交换,数据碎片化,安全法规当然是重要原因。

但电子病历难以普及还有一个关键且简单的原因:医生没有使用的动力。

如今,电子病历系统已经成为大型三甲医院的标配,但却往往成为一个面子工程。居民还有时间填写详细的条件和数据,很多门诊患者都赶事情。

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看看各大医院的门诊量就知道了:北京协和医院2017年的日均门诊量在1.5万到1.7万之间,华西医院的日均门诊量在1.5万左右。医生每天接诊的病人不计其数,连纸质病历都潦草,所以医生的字迹永远无法被别人看懂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医生来说,完成电子病历需要更多的时间。美国临床信息学专家ClementMcDonald发现,使用电子信息系统看病平均每天要多花48分钟。测试显示,一名急诊医生必须完成所有电子病历,并在值班时点击鼠标4000次。

“现在推广电子病历最大的困难是医院不想用。尤其是门诊医生,3、4分钟都很难会诊,还得花10分钟写病历,”医疗大数据公司康夫子的创始人张巨科告诉36Kr。

在电子病历最受欢迎的美国,医生多年来一直受到积极激励的鼓励。从2011年开始,如果医生能够连续5年有效使用电子病历,通过考核后最高可获得4.4万美元的奖励。相反,从2015年开始,如果社区医生没有很好地利用电子病历,每年将失去美国老年保险1-5%的报销。他们都是自负盈亏的自由职业者,收入来源是保险报销。这些罚款意味着直接罚款

经济损失。


反观国内,政府职能部门当然能出台行政命令强制医生使用,但政策终究还是需要由医生落地。如果出台强制性惩罚措施,可能引起已经疲惫不堪的医生更大反弹。而如果与经济奖励挂钩,则可能引申出其他的问题。


躲不开的隐私问题

即使在美国,电子病历也受到了不少关于隐私泄露的质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有离职员工偷偷进入学校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查看自己老板、同事还有一些明星的病历,虽然很快就被抓捕了,但公众的担忧很难完全消解。


在国内,这样的信息泄露也屡见不鲜。2016年,《南方都市报》就报道了深圳市50多家医院上万名孕妇的个人信息遭泄露的事件,母亲的姓名,电话、子女姓名等等一览无余,地址都精确到了门牌号,这些信息都在“黑市”叫卖,一条价格是300元。


当医院自己掌握数据时,都会存在泄漏的情况,遑论交给外部公司。所以,但如果不能解决数据隐私保护问题,电子病历推广会一直如履薄冰。


于是,鉴于互联网公司过去在用户隐私保护上的“黑历史”,医院不会轻易把高度敏感的病患数据交给它们。而医院本身在数据化上也不会有多大点实际经济收益,所以看上去简单的电子病历落地推进实际上困难重重。


唯一的办法是严厉的法律约束。以美国为例,最为关键的就是1996年的HIPAA法,也即是《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HIPAA)。它事无巨细地规范了涉及医疗安全、医疗隐私、数据泄露告知等等一系列行为。电子病历也纳入了保护范围内,医生要是私自泄露信息,会面临牢狱之灾。


严刑峻法之下,相关公司自然会小心行事。苹果曾经也试水了医疗领域,在推出HealthKit时,他们和美国最大的电子病历公司Epic和一家诊所合作。这项服务会搜集一些智能设备监测的健康机能数据,分析后提供给用户资料和治疗建议。即使看着并不复杂,苹果也需要仔细研究HIPAA法案后才敢动作。


信息孤岛

即使医生愿意费时费力,也有法律保驾护航,电子病历的数据还是很难得到有效开发。


医院一直被称为是“信息孤岛”,数据没有互联互通。北京500多家医院的信息系统供应商有40多家,他们彼此之间的数据标准都不一样。


而电子病历真正发挥作用以覆盖相应的巨大投入,需要达到最高第7级的应用,即“医院具有无纸化的EMR环境。即完整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


而创业公司津津乐道的医疗人工智能场景,更是需要海量的结构化数据,仅仅是对以往数据的结构化处理就是短期内“不可能完成对任务”。


北京市2017年就推进开始30家医院共享电子病历,但背后涉及北京市医管局、国家卫计委、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等林林总总的管辖单位,需要它们协力才能推得下去。


再者,共享信息对于医院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刚需。能够“共享”的电子病历最直接的一个好处就是,患者不需要重复检查,节省了医疗资源和医生的时间。但这样一来,在现有的社保报销体系下,显然存在医院之间经济利益上的冲突。


如果立足于未来,在有关人类生命的医疗行业,能够勾勒的蓝图还是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AI辅助、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精准诊疗等等。只是,这些故事的开头——一份电子病历,现在看来都还远未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