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安大学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创新创业优秀骨干培养计划和基层创业奖励资助计划三大计划,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学校对全体学生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突出创新教育在“后复合”就业教育、“创新实践”创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明确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前提,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先导。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能力,以创业促就业,形成“创意-创新-就业-创业”的创新创业(四个维度)
学校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承担了《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面向行业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一系列省部级重点教学科研改革项目。在获得2013年陕西省教学成果特别奖的《基于资源共享的公路工程精品课程群协同创新模式与实践》教改项目中,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发表论文近30篇,深入探索大学生实践教育与就业创业的实施机制,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指导。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在道路桥梁与过江工程、电子与控制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重点学科开设“工程试验班”“国际班”“卓越工程师班”;学校以“回归项目”为目标,发挥各学科优势,坚持产学研结合,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方法改革,要求在新的培养方案框架体系下,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发展课程体系,都要开设与学科前沿紧密相关的创新创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自主搭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在线教学平台,建设了《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创业基础2.0》 《创新思维开发与落地》 《创业启蒙与案例分享》、《移动互联网思维》 《打造无敌商业计划书》、《创业基本功与精益创业方法论》等8门创新创业教育视频公开课。今年共选拔学生8219余人,建立了学生在线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系统,每年编制《互联网金融零突破》。
——精英小班“创新创业优秀骨干培养计划”。学校对精英群体实施“创新创业优秀骨干培养计划”,重点培养三大主体类型(三体)的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创业人才。尊重教育对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开展通识教育和重点教育。选拔优秀骨干,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实践项目、“专利资助项目”、“绿马”培养项目、“国际班”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分类、分层、聚焦培养一批具有创业潜力的创新人才。同时设有校级创业精英培训班和SYB创业人才培训班,每年培养200多名学生精英;在考核内容上,将课堂授课、讲座指导与创新项目展示、创业实践与创业计划路演相结合,形成以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考核方式。
——基层创业激励补贴计划。学校充分利用国家素质教育基地平台,打造大学生“魏梦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现已有10余支团队成功注册孵化企业。依托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各学院面向全体大学生开放,建成了占地1万平方米的创新工程实训中心,拥有面向精英群体的数字虚拟仿真实验室、机器人工作室、3D打印工作室等创客空间。在长安大学科技园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联合Xi经济技术开发区、浐灞生态区建立国家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现已与区内多家企业和孵化器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每年投资200多万元设立项目100多个,培育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长安大学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0余项,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优秀组织单位。2009年以来,学校成立了两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是与学生会同级别的学生组织,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和成果产出,每年为学生产生600多个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本科、研究生群体成立了50多个专业创业协会和俱乐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形成了热爱创新、勇于创业的文化氛围。
积极落实学校制定的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工作创业的制度性文件,出台《数字化营销入门》 《长安大学优秀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汇编》 《长安大学创新创业管理办法》和《支持贫困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办法》
》等一系列文件,通过政策、资金和项目的引导,鼓励毕业生参加“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自主创业”等基层就业项目。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学生专利资助基金、校友创业实践基金,支持贫困生创业能力训练。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