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7月7日,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消息,《“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已由国务院批准并于近日发布。
文件提出,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广泛推进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高,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得到完善,再生资源回收能力进一步提高,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回收体系基本建立。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可再生资源与一次资源替代率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对资源安全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20%左右,单位GDP能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3.5%和16%左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散装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废纸利用率达到6000万吨,废钢利用率达到3.2亿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2000万吨,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产量分别达400万吨、1150万吨、290万吨,资源循环产业产值达5万亿元。
规划提出三大重点任务:
一是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推进重点产品绿色设计。完善产品绿色设计政策机制,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低毒低害、低(无)挥发性有机物(VOCs)含量等环保原料。推广易拆解、易分类、易回收的产品设计方案,提高再生原料替代使用比例。促进包装和包装印刷的减少。加快完善重点产品绿色设计评价技术规范,鼓励行业协会发布产品绿色设计指南,推广绿色设计案例。
2.加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高能耗”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引导其他行业自愿开展审核。进一步规范清洁生产审核行为,提高清洁生产审核质量。推进石化、化工、焦化、水泥、有色、电镀、印染、包装印刷等重点产业。制定清洁生产转型升级规划。加快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差别化奖惩机制,探索区域、工业园区、行业全面清洁生产审核试点示范工作。
3.促进园区循环发展。推进企业循环生产与工业循环结合,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工业余压和废水、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推进集中供气供热。鼓励园区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实现车间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建材绿色化。制定园区循环发展指引,推广钢铁、有色、冶金、石化、装备制造、轻工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鼓励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4.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低品位矿、伴生矿、难选矿、尾矿综合利用,促进有价成分高效提取利用。进一步拓宽粉煤灰、煤矸石、冶金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等大宗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渠道,扩大在生态修复、绿色开采、绿色环保等方面的利用规模
厨余垃圾、园林废弃物、污水厂污泥等低值有机废物的统筹协同处置。二是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
1.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将废旧物资回收相关设施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保障用地需求,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回收网络体系,统筹推进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与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两网融合”。放宽废旧物资回收车辆进城、进小区限制并规范管理,保障合理路权。积极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协同,提高规范化回收企业对个体经营者的整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居民交投废旧物资便利化水平。规范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经营秩序,提升行业整体形象与经营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完善乡村回收网络,推动城乡废旧物资回收处理体系一体化发展。支持供销合作社系统依托销售服务网络,开展废旧物资回收。
2.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推动再生资源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利用,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矿产”基地。实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轮胎、废旧手机、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加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报废船舶、废铅蓄电池等拆解利用企业规范管理和环境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整治力度,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快建立再生原材料推广使用制度,拓展再生原材料市场应用渠道,强化再生资源对战略性矿产资源供给保障能力。
3.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完善二手商品流通法规,建立完善车辆、家电、手机等二手商品鉴定、评估、分级等标准,规范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为。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发展,强化互联网交易平台管理责任,加强交易行为监管,为二手商品交易提供标准化、规范化服务,鼓励平台企业引入第三方二手商品专业经营商户,提高二手商品交易效率。推动线下实体二手市场规范建设和运营,鼓励建设集中规范的“跳蚤市场”。鼓励在各级学校设置旧书分享角、分享日,促进广大师生旧书交换使用。鼓励社区定期组织二手商品交易活动,促进辖区内居民家庭闲置物品交易和流通。
4.促进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文办设备等再制造水平,推动盾构机、航空发动机、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再制造产业发展,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再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专业化再制造旧件回收企业。支持建设再制造产品交易平台。鼓励企业在售后服务体系中应用再制造产品并履行告知义务。推动再制造技术与装备数字化转型结合,为大型机电装备提供定制化再制造服务。在监管部门信息共享、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自贸试验区支持探索开展航空、数控机床、通信设备等保税维修和再制造复出口业务。加强再制造产品评定和推广。
三是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
1.加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林业废弃物、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等农林废弃物高效利用。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坚持农用优先,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发挥耕地保育功能,鼓励秸秆离田产业化利用,开发新材料新产品,提高秸秆饲料、燃料、原料等附加值。加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鼓励种养结合,促进农用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因地制宜鼓励利用次小薪材、林业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进行复合板材生产、食用菌栽培和能源化利用,推进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
2.加强废旧农用物资回收利用。引导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用物资企业、废旧物资回收企业等相关责任主体主动参与回收。支持乡镇集中开展回收设施建设,健全农膜、化肥与农药包装、灌溉器材、农机具、渔网等废旧农用物资回收体系。建设区域性废旧农用物资集中处置利用设施,提高规模化、资源化利用水平。
3.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推行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养殖场建设与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推广畜禽、鱼、粮、菜、果、茶协同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生态农场和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联合体,探索可持续运行机制。推进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发挥清洁能源供应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构建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广林上、林间、林下立体开发产业模式。推进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旅游康养等循环链接,鼓励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规划还提出十一项重点工程与行动,具体包括:一、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二、园区循环化发展工程;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五、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六、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提质行动;八、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行动;九、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行动;十、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进行动;十一、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
来源: 中国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