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国家长说,他的孩子上小学五年级,他的老师最近很忙。老师在忙什么?这位家长说,孩子的老师在忙着做研究,好像在忙着完成一个市级语文研究的任务。而且,老师也是研究的负责人,现在他太忙了,不能正常上课,经常请声音好听、身材好的老师帮他看课。
同年级其他班的课程都快上完了,但忙于任务的老师还没读完半本书。教学进度很慢。学生每天回去后没有语文作业。这位家长非常担心孩子的语文科目。
其实我觉得家长有必要担心这个。其实我对小学语文的课题研究也有一定的了解:一开始我锁定了课题的内容,然后分析了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然后确定了具体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和具体步骤,接着是课题的相关申报和立项,相关课题研究的相关步骤按照时间表进行,最后写一篇论文完成“整理项目”。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该课题的研究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对于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来说,做研究不仅对职称的选择有很大的用处,而且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也有很大的用处。
课题研究增多,上课时间减少。
我们知道,每一位老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8小时之内,老师传道授业解惑;8个小时的路程,老师也需要经营自己的家庭。而如果老师忙于研究项目,尤其是有些老师每学年都会做几个项目,这样的老师又怎么会花时间认真教学生呢?课题研究需要不断地磨课,到处开课,到处讨论,写各种形式的论文……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占据了教师宝贵的教育教学时间。老师的上课时间和上课质量能保证吗?教师的主要业务是教书育人,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播知识,而不是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研究上。即使一个老师通过不断的研究成为了传奇的教育专家,“专家”老师连上课的时间都没有,这对老师所教的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至少,与老师在学科上的“忙碌”相比,后者并没有那么重要。
流于形式的课题研究并非个例。
在研究过程中,一系列复杂的任务,对于教师来说,工作量是非常繁重的,而且负责研究的人也太忙了。因此,在课程开始的过程中可能只有“留痕”的过程:大量参与研究的老师在写完一个项目后轮流拍照,一个老师拍照后再换成另一个老师上台。拍照后,这个班换到另一个班,很忙.拍照后,照片被印成“工艺材料”,以“丰富”研究过程,流于形式。当学生看到一群老师“拍照”时,他们可能会想:这些老师在干什么?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这些已经成为“道具”的学生:教师从事的是研究项目,在“做好研究项目”之后,他们才能更有资格评价更高的职称,仅此而已。
课题研究没必要和职称相挂钩。
在时间上,中小学教师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做研究。不管是哪个部门的老师,如果在教育教学上兢兢业业,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空余时间去搞科研之类的项目。在精力上,中小学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小学教师要忙于改作业,完成大量的教育教学任务和学校分配的大量任务;初中老师只是
班级管理就够他们“喝一壶”的,那些叛逆期的孩子足以让初中老师手忙脚乱,中考升学率更是和初中老师的荣誉、口碑和个人利益紧紧“绑定”在一起;高中老师除了那些不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学校高层,又有几个老师有那么多精力去搞课题研究?
在能力上,国内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第一学历并不高,想要在教育教学理论上深挖,甚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所以,在课题研究方面,很多中小学老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得最多的技能有两个:第一个,“复制”;第二个,“粘贴”。当然,还有一大堆课题研究者把网上的课题标题稍微“整容”一下,内容“洗一洗”就成了新的“课题”,把这样的课题研究和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选相挂钩,委实没有多大的意义。

我个人觉得,类似于课题研究之类的内容,应该把相关地区的教研员组织起来,让教研员在听了那么多的课之后去深入进行课题研究,一线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课上足,把课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