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第一波高温来袭,紧接着是钱塘江畔的青年盛会——,2019年5月24日至6月10日首届枝江国际青年艺术周(以下简称“青年艺术周”)。
2010年以来,中国美术学院以“毕业展示周”的新形式,充分展示教学成果,向社会推荐优秀人才。十年来,这一场“自己人”的盛会,并不是将作品“抬”出来展示的过程,而是作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在杭城掀起了一场艺术狂欢。
这一年,这场狂欢冲破了围墙,凝聚了更大的力量。——将常规的“毕业季”展览升级为“艺术周”,常设展览场地由高校升级为群众艺术公社。3000多名青年艺术家、设计师、作家、学者等。为杭州带来了40多个为期18天的“展览、演出、工作坊、理论、城市”主题项目
艺术院校作为一个城市的“审美基础”,自然要发挥“审美普及”的基础性工作。如今,每年有近2000名学生从转堂毕业。观察日益繁忙的毕业季,我们不难看出,青年艺术人才的发展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他们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引领美,为浙江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
毕业狂欢,艺术在身边
毕业,这个词有太多浪漫的属性:青春、离别、祝福.但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毕业季有一个梦幻的光环,那就是毕业展和毕业秀。
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园里,教学楼、体育馆、篮球场甚至草坪、回廊都成了临时的“展厅”:南山校区书画艺术氛围浓厚,跨媒体装置点缀其中;象山校区“照常”被设计艺术、媒体动画等学院的创意所占据.一个雕塑和一个塑料,全部居中;凿子和斧头都是真正的意义。穿行其中,人们会不自觉地睁开眼睛惊叹:“艺术还能这样玩!”
你能想象吗,勺子,扳手,钩子,衣架.这些日常用品,在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纤维艺术系研究生林艺的作品《协奏曲》中,用橡皮筋连接,因弹性和拨动而振动,发出美妙的音乐协奏曲。她说这是自己精心准备的作品。是回去读书,怀念读书的岁月,致敬青春的一种方式。
热浪汹涌,青春澎湃。一边是视觉的冲击,一边是听觉艺术的享受,在香山艺术公社的草坪上,一首“毕业曲”唱得深沉而浅浅:尹哲民族音乐系组建师生乐团,将带来“音乐闪光”,用年轻人的热情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流行系师生将成立音乐市场,带来小型音乐直播和音乐电影分享交流会,将音乐融入生活.
在浙江展览馆,在“新丰工程”优秀青年艺术家展中,80位“新丰人才”产生了最新成果;在城西的银泰,以“艺术娱乐互动场景与消费变革”为主题的报告厅,吸引了观众与业内人士集思广益……来自不同艺术门类的年轻人汇聚一堂,打破界限,正在创造艺术的共生与共和制。
“展会越是形成集群,影响力和牵引力就越大。”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明表示,一方面,大学要开放、开放,形成“没有围墙的学院”;另一方面,展览要把学院内部的信息向社会发布,让非艺术人士感受到这些“艺术”并不遥远。在他看来,年轻人有着更加纯粹和纯粹的一面。因此,将年轻人聚集在一起,会让艺术界多一点纯粹的精神,这也是“青年艺术周”的目标。
小镇商机,文创随风来
“青年艺术周”刚刚开始,不少合作邀约“应运而生”“迫不及待”都在敲门。
在杭州文投创投有限公司主办的“清艺周”创意创业咖啡馆,非遗传传承:中国皮影与儿童艺术教育、拼文化:体验新媒体与创新艺术等项目逐一推介,引发众多文化创意产品。
设计者的关注。许多怀揣艺术梦的年轻人跃跃欲试,围绕“青年创业者如何在文创产业中掘金”,大家畅谈从业心得、分析产业前景、交流跨界营销。在象山艺术公社的IP艺市里,100余家青年原创品牌,将创意设计、非遗传承、文化传播集结于丰富的产品中。90后男生胡远辉把国家级非遗“江永女书”化身美学潮牌,吸引了市民、艺术爱好者驻足购买,平均每天的营业额超过了2000元。据组织方透露,“青艺周”期间,平均每个摊位每天的营业额在3000元左右。
从中国美院走出的年轻人王金凯一直在坚持大漆首饰原创设计,如今已经是半未品牌创始人,他告诉记者,“做好一件产品到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聚集文化效益、社会效益、产品效益与人气效益,这既是无形的资产也是有形的符号。”在他心中,这些收入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艺术IP的意义——既拥有普通商品的艺术化价值,也创造个性化体验和消费。
可以预见的是,在强大的艺术“磁场”作用下,一大批文创IP孵化的新成果将诞生在这片热土。
“青艺周”举办地象山艺术公社,位于杭州西湖区艺创小镇,已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这里是之江文化产业带的核心区域,被省政府列为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的第一批文化产业重大项目。
“我从美院毕业后,就进小镇创业了,几乎是无缝衔接。”林志龙是佰影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创业时,他“理所应当”地把创业地点放在了艺创小镇里的凤凰创意大厦。全国学生运动会灯光秀、武林广场上演的亚洲最大的3D裸眼光影秀等一批作品就诞生于此。
在高世名看来,“筑巢引凤”是许多特色小镇的惯常做法,相比较,艺创小镇优势明显。经过中国美院的十年耕耘,艺术资源大量汇入,文创产业喷涌集聚,全国第一个以艺术创意为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在此蓬勃发展;近来,“凤”随风来——浙江音乐学院正式启航,加上西湖大学,创意驱动的发展格局正在展开。
年年相约,相看两不厌
夜幕降临,象山艺术公社渐渐沉入黑暗。在公社各区块里,有24扇窗户瞬间被投射成“影像之窗”,播放着24部有关“百姓、社会、人间”的纪录片作品。
或许,单用“欣赏”二字并不足以表达我们的参与,这里正在上演一场沉浸式大戏。行走在公社中,万家灯火渐渐点亮,24扇窗户里的百姓故事渐次上演,我们抬头,隐约可见那一个个真切的家庭画面,顺着楼梯拾级而上,仿佛走入每个家庭的故事之中。
“这些散落的影像拥有着同一个内核,都记录了人间的欢喜与悲戚、美好与遗憾,这也是我们想要传递的——透过24个不同的‘青春’视角,‘观’看这个大千世界。”“青艺周”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钿说。

截至6月10日,象山艺术公社已累计接待参观者超10万人次,每天有近4万人到中国美院南山校区观展。蜂拥而至的看展、看秀人群中,有艺术爱好者,有带孩子过儿童节的一家三口,有来自相关企业、画廊、艺廊的专业人士,当然,也少不了毕业生们“自带”的强大亲友后援团以及师弟师妹的助阵加“取经”,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是“二刷”了。一位年长的观众记录下自己观赏记录:第一天,刷了11457步,6.9公里,用脚步融入了青春的海洋,用心灵感受了青春的热情……
这也正是“青艺周”所期待的。曾几何时,人们总把艺术人才定义为“不工作的”“散漫”的人。艺术人才究竟在社会中起到什么作用?相信在“青艺周”艺术教育群落的现场,会找到想要的答案。用一位观众的话说,“年年相约,相看两不厌。”边走,边听,边思考甚至质疑,艺术才真正与“你”“我”有关。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说:“与杭州、与西湖的情缘和文化自觉,使中国美院成为了一支推动城市发展的文化生力军。我们是一个特殊的文化集群,区别于政府、社会、市民,一方面,我们要体察城市特性、坚守城市品格,把城市的核心理念以美育的形式传播出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接地气’,代表老百姓向城市决策者提出问题。”
当年轻的艺术工作者融入城市,会撞出怎样的火花?我们期待未来,点亮杭城的不只有繁华的霓虹灯,至少今后每年的夏季,年轻的艺术之光会是一道道激光、星光,扫射或闪烁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通过汇聚一群最具创新能力和创业志愿的年青人,助力杭州——代表着诗情画意古典中国的“老杭州”与新兴互联网时代大潮中的“新杭州”——成为一座具有创新气氛、青春气息、未来气质的创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