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 通讯员 何芬 记者 蒋楠 衡阳报道
2016年以来,衡阳师范学院文科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地方社会文化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的老牌院系,他们如何立足衡阳地区,准确定位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出自己的特色和成绩?
为此,记者采访了文学院院长/民族学院院长任美衡教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解惑”。
一、团队建设:以船山之名,聚集人才,立足国内外,扩大学科影响
1.继续在学科建设中强化船山学品牌
早在2007年,湖南船山科学研究基地就是湖南省第三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2015年,创建省级船山思想科学基地;2018年,王船山思想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与传承直接被列为省级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如何擦亮人文社科这个老牌子,成为管理学科,肩负起文理学院接班人的使命。
2016年下学期,文理学院成功推出船山论坛第一期系列讲座。首届论坛充分发挥老一辈研究者的研究优势和学术积累,以推陈出新的形式进行创新。湖南省船山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朱迪光带领7位国内外学者。他根据他们不同的研究领域,从船山的学术思想、船山的文学、船山与文化名人、船山的思想传播、船山的文物等方面,充分展示了船山研究领域的高度丰富性和外延性。
第一届论坛也明确了方向,为2017年第二届船山论坛系列讲座的进一步拓展,以及2018年成功举办——湖湘文化大学生王船山学会四校联合论坛奠定了基础。同时,文理学院还积极开展船山公祭活动,调查船山家风祭祀后裔,在石鼓大讲坛上积极谈论船山。船山的学习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们日益走出象牙塔,面对当代大学生,面对社会现实问题等。并以传播和普及船山思想为己任。
2.积极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强烈推荐学科成员参观学习
一百年前,王船山走遍中国南方,在衡湘的五间茅草屋里工作,但他希望自己能像被他迷住的张载一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圣人传经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继以船山之名研究汉语之后,任美衡等人意识到,既要有入世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有跨学科解读的能力,这是保持汉语言文学广泛基础、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两种能力”。同时,新时代的发展也对文理学院的教师提出了越来越全面的要求。
文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汉语国际教育三个专业。还拥有船山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等3个高校级研究机构,7个省级平台,包括湖南省应用特色汉语言文学——、湖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船山研究基地、湖南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基地等。这些专业和研究机构中,教授1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1人;博士23人(其中在读博士1人,博士后7人);1名博士生导师和10名硕士生导师;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
近年来,船山研究、文学评价研究、甲骨文等。成为文理学院鲜明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等权威报刊杂志对此进行了特别推荐。五年来,学院承担了船山学、文学批评、甲骨文等国家级、省级研究项目30余项,出版相关专著27部。2017年,“船山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2019年10月29日,学院还参加了衡阳师范学院分论坛(哲学与思想类),主办了——王船山思想国际研讨会。
同时,学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与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韩国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泰国博仁大学、马来西亚拉曼等国外名校开展合作
大学、新加坡楷博大学等异域学府学术交流频繁,于2016年招收了首批国际留学生。4、聘请校外著名王船山专家担任兼职研究员,借外力,凝智慧,强学科
如聘请船山学知名专家王泽应、王立新、陈力祥等人进行学术指导,以及邀请衡阳市九三学社肖培先生等本土船山学研究专家在学院“船山论坛”进行学术讲座、交流,不但为办好《船山学刊》、推进文学院学科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坚定的学术支持,而且还为船山诞辰400年纪念活动文学院承办项目建言献策或站台增色。
二、人才培养:船山行知结合、经世致用思想后继有人
1、成立王船山研究学会,培养本学科的后继人才
挂靠于文学院的大学生王船山研究学会于2001年成立,是湖南省唯一一个与王船山相关的学生艺术社团。学会的成立为开展王船山清明春祭、王船山思想宣讲“三下乡”等年度活动聚集了有志于船山研究、船山精神传播的人才。有80多名学生在各类杂志公开发表发表文章100多篇,获取各类课题和奖项30余项。
2017年,文学院以大学生王船山研究学会成员为主力成立“船山思想宣讲团”,走进渣江镇中心学校、松市完小,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古训,为当地学生讲解船山思想。
2018年,文学院“船山思想宣讲团”以“船山思想百年传承”继续深化“三下乡”主题。
2019年,文学院创新形式,将船山思想宣传团兵分三路,深入衡阳各个社区、王船山故乡及队员们各自家乡,践行“知行合一”精神,宣传船山思想。
尤其是2019年,大学生王船山研究学会成员在导师们的带领下,前往衡阳县,搜集到了《传家十四戒》、船山后人口述等第一手资料,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级科研项目《船山家风传承调查与研究》的资料,大学生们也“以行促知”,因此增强了总结提炼船山家风特点与精神价值的认识。
2、“王船山研究”选修重实际,教学人才培养重传统
王船山经世致用的思想,是文学院在大学生们的课堂上说得最多的。经世致用,也让文学院教学趋向因材施教。文学院以突显专业特色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面向不同专业开设了各具特色的课程,其中还包括王船山研究选修课。通过这一系列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学生的专业实习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切合学生实际。
文学院还注重以王船山研究带动传统文化传承。学院成立了王船山研究协会、雁回文学社、天雁剧团等八大学生社团,举办了大学生成人礼、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汉字英雄大会、校园原创诗歌节等一系列辐射面广、影响较大的文化活动。其中“大学生成人礼”文化品牌活动更被教育部评为2014年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
3、为省内外语文教学、文化教育输出卓越人才
文学院与衡阳市船山实验小学等,将船山思想渗透于基础教育中;与衡阳县元培实验学校共同举办国学课等。文学院的师范专业与衡南县一中、株洲景弘中学等省内名校开展校校合作,培养卓越教师;非师范专业则与湖南人民出版社、红网、汉友通等省内外品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
浸润着船山文化的光辉,大批人才从这里脱颖而出,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栋梁之才。
三、积极参与船山书院等传统文化载体建设,服务地方社会文化
1、落实框架协议,促进学科发展
衡阳师范学院与衡阳市人民政府签署了《衡阳市人民政府与衡阳师范学院共建船山书院合作框架协议》。这次合作是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积极响应,对促进衡阳市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也促使文学院紧密联系地方的特色学科进入发展新时期。
2、坚守东洲岛阵地,促进国学成果交流
根据框架协议,衡阳师范学院以文学院、船山国学院为前沿,与衡阳水投等合作,共同为东洲岛建设出力献策。学校与衡阳市湘江水利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衡阳市书院文化研究院共同签订了《三方共建船山书院合作协议》。该协议建议,双方共商,在合适时机,船山国学院将入驻东洲岛船山书院、夫之楼等处,与衡阳市书院文化研究院合署办公,共同开展船山文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交流、国学论坛、国学教育与普及等文化共建共享活动。
3、从文化价值视角,评估、建言地方文化旅游事业
回雁峰下,东洲岛上,文学院与雁峰区文旅局的合作也在深化。不仅如此,文学院院长、船山国学院院长任美衡多次受文化部门、县市区邀请担任专家,就王船山、彭玉麟、曾熙、琼瑶等衡阳文化名人品牌如何运作,及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走文化创意项目之路等方面问题,做价值评估及建言献策。
四、行可兼知,步履不停,学术影响日益广泛
在王船山研究方面,目前,本学科的朱迪光、谢芳、杨旭明、唐红卫等学者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他们频频在石鼓大讲坛亮相,也在央视举办的深、长、潭、衡等省内外王船山研究专家聚集的论坛中有着享有美誉。尤其是为纪念明末清初伟大思想家王船山先生诞辰400周年,10月14日至1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CCTV10)《百家讲坛》栏目推出“衡阳特别版”《天地大儒王船山》。我校朱迪光教授(湖南省船山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谢芳博士(湖南省船山学研究基地研究员)两名学者分别在4期节目中担任“经典释义人”,解读先贤王船山。
在文学评价学方面,本学科的任东华、左其福、赵斌等人在茅盾文学奖研究及衡岳作家群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不但予以专题推介,先后获得省级优秀社科成果奖,而且,学科成员还分别入选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
在古文字研究、语言应用及教育方面,本学科的李振中、雷缙碚、李巧伟等人的研究成果不但上了《中国语文》等权威期刊,而且还先后获得湖南省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总之,在学校快速发展过程中,文学院全体教师及学科团队成员以服务社会、入世实践带动学术研究,步履不停,影响日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