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桑比克东南部林波波河下游的冲击平原上,有一片像中国的“北大仓”一样看不见的稻田。这就是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所在地。
中非赛赛赛农业合作项目计划在林波波河下游开垦1.5万公顷农田,建设以水稻种植为主,多种粮食、经济作物种植为辅,集农田开发、粮食生产、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产业园项目。同时,通过在农场种植水稻,为当地农民示范中国种植技术;通过培训向当地转让农业技术。为参与项目的农户提供种子、肥料、农药、技术指导、农机等服务。该项目自2011年落地至今已有十年,吸引了超过471名农民参与种植。
采用中国农业种植技术后,当地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从最初每公顷仅生产1.5吨水稻,发展到平均每公顷生产6吨水稻。更多的农民每公顷收获了9吨大米。所有生产的大米将通过合作项目进行采购、加工、包装和销售。
该项目每年可向市场供应约1.2万吨大米,有效缓解和减少了莫桑比克南部对进口大米的依赖,保障了莫桑比克的粮食安全。这种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设计,也为非洲本土农产品“进入市场难、销售环节难”、“单价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等一系列难题探索出了新的路径。
过去,当地农民只能勉强自己种植口粮,看着“天”吃饭。现在,当地农民将收获的谷物出售给合作项目。粮食成为进入市场的商品,家庭经济收入增加。产量实际上增加了,钱包鼓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中非农业合作项目不仅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也拓宽了他们的致富思路,让他们的生活更具前瞻性。
每年的五月是莫桑比克水稻的收获季节。今年5月底,记者走访中非农业合作项目现场,目睹了非洲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据统计,2021年项目产量约1.6万吨大米,后期加工成食品商品,逐步投放当地市场。(台湾记者石悦)
(编辑张百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