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扁鹊曹宪道地汤阴北爱
汤阴县位于华北平原,面积646平方公里,人口50万,耕地69.8万亩。它属于河南省安阳市。因位于党水(今唐河,为唐古音)南部而得名。是《易》年王文被捕演出的地方,是扁鹊济世,岳飞出生长大的地方。它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千年古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018年,中国中医药协会公布了汤阴北阿呆地药材保护与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俗话说,中医有三宝:一针、一柱艾、一碗汤。艾不仅入药,还是最常用的艾灸材料,具有通经活络、祛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的作用。作为艾叶最早记载的产地,汤阴北爱是当地重要的名优产品,堪称艾叶顶级产品。
千年扁鹊曹宪道地汤阴北爱
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被秦国大夫叶莉(x)嫉妒。叶莉在汤阴市东南行医时,收买了力士,让他在路边被杀。人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善良,在葬礼中死去。墓前有一座庙宇,庙旁广泛种植着扁鹊常用的艾草。地名是福道。
东汉名医华佗用唐艾茵医治汉献帝。汉献帝渡唐寅时,专程到扁鹊庙祭拜,写下了“哀草仙蒂,种在党南,疗我唇,护工人健康”的诗句。(诗词:绿茵长得多茂盛。药效最好的种在党水南部。名医华佗用他治好了我的口疮。神奇的扁鹊寺艾草保护着大臣和官员的健康!)
最早提出药材道地起源的医书大约在1000年前,还有【北宋】苏颂写的《本草图经》 (1061):出不了州的艾叶,长在田里,现在遍地都是,尤其是福道(汤阴县福道镇)。
《北行日录》01《揽髻录》010101《河朔访古记》是我国历史上一份重要而有影响的期刊笔记。
【南宋】楼主《北行日录》:主干道历时五年(1169).过了福道,我看了看扁鹊的墓,那里诞生了更多的AI,是他AI的两倍。经过福道河福道店后,进入汤阴县。
img src="http://p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0042169afd6b4bb8ad92f797b731ed8d" />[南宋]范成大《揽髻录》:乾道六年(1170年)…壬申过伏道,有扁鹊墓,伏道艾,医家最贵之,十里即汤阴县。《灼艾》: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

[元]葛逻禄乃贤《河朔访古记》(1363年):扁鹊庙碑,在汤阴县东南二十里伏道村……墓旁生艾治疾,为天下第一,今每岁充贡云。

[明]嘉靖乙未岁(1535年)《赞扁鹊仙艾词》碑:尝谓天下古今非无医也,而莫如扁鹊之有功,非无艾也,而莫如汤阴之益善。

[明]陈嘉谟《本草蒙筌》(1565年):艾叶,气生寒熟温,阴中之阳,无毒,各处田野有,以复道(汤阴县伏道镇)者为佳。(谟)按:艾叶,《本经》及诸注释悉云,生于田野,类蒿,复道者为佳。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艾叶…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

[清]乾隆五年(1740年)《彰德府志》:伏道店,在(汤阴)县东十二里…今泊中产艾,善疗疾。
[清]杨时泰《本草述钩元》(1833年):艾,野生类蒿,复道(汤阴县伏道镇)者为佳。

据明、清《汤阴县志》记载,扁鹊庙在伏道正南5里,有艾园数十亩,所产艾草不仅地方官员作为贡品向皇上敬献,而且民间出嫁闺女也将此作为珍品予以陪嫁。今墓、庙及元、明、清代碑记尚存。千百年来,当地人们采艾治病的习俗也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有关<本草纲目>中北艾产地修订》(2014年):汤阴之艾,确为伏道扁鹊墓而得名,扁鹊墓和祠堂,历宋、元、明、清至今,不断修葺完善,伏道艾也历时不衰,尊为仙艾。《本草纲目》中出现“汤阴”与“复道”并提,证明李时珍注意到汤阴艾与伏道扁鹊墓的关系,李时珍认为“复道”即是“伏道”,北艾产地应为汤阴。

近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二套)深度财经栏目对汤阴北艾做了时长15分钟报道(2019年8月31日21:45),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批准汤阴北艾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第三三一号公告),农业农村部已为汤阴北艾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第290号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