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城市社会学二,城市社会学研究课题

做科研意味着无聊、孤独和压力?但总有人乐在其中,蒋曼琪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见到蒋曼琪时,她正在办公室与学生交流学术问题。

前不久,教育部举办了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杰出成就奖(人文社会科学),蒋曼琪和他的学生论文《中国主要城市化地区测度——基于人口聚集视角》获得一等奖,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奖项。

对于蒋曼琪来说,获奖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大的改变。“没想到会获奖。我们只是继续做我们感兴趣的研究。为学科发展解决一些问题,是我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她说。

从16岁开始,她进入重庆土木建筑学院(现合并为重庆大学)学习城市规划,后赴南京大学攻读城市地理学硕士学位,后又获得南开大学城市经济学博士学位。从南到北,蒋曼琪一路跨越工科、理科、文科,始终追求自己喜欢的城市空间研究。

“大学毕业时,我觉得自己对城市空间知识的理解并没有解渴。”蒋曼琪认为,“社会发展需要做好城市规划,但城市未来会如何发展?应该提出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为什么会提到这些发展战略?部分工程的城市规划专业似乎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1986年,带着这些疑问,蒋曼琪从天津市规划设计管理局辞职,顺利进入南京大学地理系,在中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崔教授和城市规划师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城市地理学。

1989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率先在中国发展城市经济学。蒋曼琪因为受到中国城市经济学先驱蔡晓珍教授的赏识,决定进入南开经济学院工作,纯属巧合。1996年开始跟随蔡晓珍教授学习,攻读区域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蒋曼琪看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城市。它也从事城市空间研究,工程倾向于优化城市空间的实际运行,科学侧重于描述和总结城市空间的特征,经济学试图解释城市空间的形成机制,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在城市经济学和城市地理学之间建立‘互动界面’,进而提出科学的优化策略。”带着这样的想法,蒋曼琪在南开开始了自己的教研生涯。

《城市规划》是蒋曼琪在南开教的第一门课。“当时江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们学校这门课甚至这个研究方向的一个空白。”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琦介绍。

此外,蒋曼琪一直负责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空间经济学等课程,现主要教授中国经济地理学、城市土地经济学、高级城市经济学等课程给硕士、博士研究生。

在同学们的心目中,蒋曼琪不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益友,更是一个能诉说苦闷、分享快乐的老年朋友。在每周的主人例会上,蒋曼琪的办公室几乎不“干净”。在剩下的时间里,同学们可以通过电话、微信、邮件等形式联系她,无论是学习研究中的迷茫,还是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江老师真的可以24小时在线。最触动我们的是,她会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优缺点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很多学生反映。

经济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2017级博士生冉钟鸣说:“在与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我最佩服的是她处理事情的强烈原则。她不受外界因素和主观意识的干扰,在科研上追求客观科学,在事务上追求严谨公正。这将使我们受益终生。”

从经济系的普通教师到南开大学的“天才教授”,从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到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主席,蒋曼琪在从事城市研究的道路上从未停歇。近年来,她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一个重大项目和两个重点项目。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已发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 《区域经济运行机制研究》《天津滨海新区成长机制》

与发展策略选择》《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问题研究》等多部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软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本次获奖论文《中国主要城市化地区测度——基于人口聚集视角》则为国家社科重大立项项目《基于区域产业链视角的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内容。江曼琦带领学生历时三年,从城市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多视角认识城市,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城市聚集的新视角,“以一定人口密度下连片聚集的人口规模为标准”界定客观的城市空间范围的新观点。并在此标准下,将人口普查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匹配,通过空间可视化和统计分析,测度了我国主要城市化地区的特征与演变趋势,研究成果为促进城市科学研究的规范化、城市政策的科学化提供了基础。


“中国的城市发展已经从规模扩张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城市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与主体,从这一点上看,未来城市经济研究将大有作为,为城市发展解疑释惑,这也是我们经济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江曼琦说,“在蔡孝箴、郭鸿懋等老一辈城市经济学家的辛勤耕耘下,南开城市经济学科在国内保持着领先地位,作为先生的学生,我更有责任将南开城市经济学科发扬光大。”


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教学科研工作,使得江曼琦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工作准则和方法:科学研究一定是从认识基础概念开始,然后围绕基础概念的内涵开展,这样才能得到高质量研究。


对于科学研究的选题,她认为科学研究的问题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如果你单纯是书斋里的创造,而不接触现实,其研究将很可能失去方向;而一味地停留在现实具体问题中、不上升到理论层面的研究也难以探寻到问题的根源。”


采访中,在问及曾经是否有过比较困难的阶段时,江曼琦笑着回答说“没有”,“可能我比较幸运吧,在申报项目时几乎百发百中,一个项目接着一个新的项目,中间几乎没有空白期,如此反复,似乎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江曼琦把这份“幸运”归功于自己良好的心态,“如果这个课题做不了或者不感兴趣,我基本不会申报;如果感兴趣,我就努力尝试、认真准备、全力以赴;拿下来了,我认真完成;拿不下来,我就做好其他的工作。不强求、往前走。”


江曼琦的下一站,在何处?


“做扎根中国大地的科学研究。”她坦言,“我的下一个目标,是高质量完成《中国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研究》这个项目。”这也是她承担的第二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能申请下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更要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扎根于中国的大地,作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研究,助力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江曼琦说。


来源: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