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在线-安徽频道原创稿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十三五”末,武威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从2017年的23.6亿元增长到60亿元,年均增速35%;规内工业企业由2017年的4家增加到17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017年的24.1亿元增加到33亿元,年均增长11%。其中,2020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10.53%,实现工业固定投资33亿元,外贸进出口450万美元,同比增长10.74%和4.77%;利用外资7000万美元。
“好鸟栖于树上,优质的营商环境和良好的配套基础设施是吸引外来客商的重要法宝。近年来,经开区始终坚持“廉洁高效、创新务实”的工作理念,牢固树立营商环境“生命线”意识,全力打造全市最好、全省一流的市(县)营商环境。”经济开发区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促进工业服务。立足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的高起点,以“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推进产业链现代化”为目标,围绕“电、食、钙、羽”主导产业和“4 N”持续深化“双招双引”, 并先后引进了三只松鼠、楚河、比亚迪等一批上市公司,完成投产亿元以上项目38个特别是绿色食品行业,以三只松鼠为龙头,积极引进生产加工、产品包装、食品检验、物流配送等上下游配套产业,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深化要素保障。深化校企合作模式。2020年,首批比亚迪云巴班招收学员70人,帮助企业招聘员工3000余人;与市内外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一周一题”的微银企对接模式,帮助14家企业获得银行授信约3.5亿元,帮助6家企业获得贷款8500万元。累计投资约18亿元,园区“六纵六横”路网体系基本建成,其中新建道路15条,总里程约25公里;城东安置房16万平方米、富源新村2.8万平方米投入使用;城东污水处理厂、一水厂建成运行;220千伏日新变电站、110千伏张淼变电站、福茂路福东路双回10KV和滁江35KV线路建成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企业用电难的问题。
推进创新改革。始终把创新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助燃剂”。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圈”的发展路径,积极开展“飞地园区”建设,积极加强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特别是“宁沪杭”园区的交流合作,推动电线电缆、羽绒羽绒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集中力量发展绿色食品、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集群。以保障高质量开放发展为目标,深入推进绩效考核体系改革、项目综合服务体系改革(标准地承诺制赋能清单)、投融资体制改革等重点改革。对全体员工实行竞争性招聘和绩效考核,全面建立“上上下下、进进出出”的人才进出机制和“有高有低、多干少干”的绩效考核体系。修订《无为经济开发区四送一服及四督四保联系包保企业服务工作机制》,成立开发区企业服务中心,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全程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