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沙井港资五金模具厂 深圳五金模具加工厂

“东莞将发挥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的作用,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山大学经济学教授江林认为,东莞滨海湾新区规划的首次公布,意味着先进制造业将成为《湾区纲要》落地的主要切口。

《新区发展总规》的推出会给东莞的产业和城市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大湾区大都市广深滨海湾新区有哪些竞争优势,如何突破?备受瞩目的湾区大学登陆威远岛能否改变人才短缺带来创新驱动?

昨天,杜南记者采访了《新区发展总规》主持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中山大学教授、东莞特聘专家江林一起解读《新区发展总规》,把脉滨海湾发展。

海湾地区

探路者

杜南:《新区发展总体规划》是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之后,广东省政府审议通过的第一个省级新区发展规划。它的意义是什么?

滨海空间利用代表着城市空间建设的开放

胡振宇: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需要一个载体和行动,滨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的通过就是这样的标志性意义。首先,滨海湾新区是滨海空间利用的代表,是城市发展由工业岸线向城市岸线转变的标志;其次,这是东莞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城市核心区空间建设的开端。

此外,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对珠三角华南主要城市的产业升级和再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是工业化格局向湾区时代转型升级的体现。也是东莞产业形态从早期的作坊型向工厂型,再向总部研发型、城市空间载体转变的过程。

湾区规划正式落地,先进制造业的作用不可替代

临江:滨海湾新区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而滨海湾新区在湾区中扮演着东莞的重要角色,体现了东莞元素在湾区中的重要作用。

东莞代表着加工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作用,先进制造业的作用在整个湾区是不可替代的。虽然佛山和东莞有一些职能重叠,但佛山和东莞在地理位置、对外开放、港口优势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距离。比如从对外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的角度来看,佛山更内向,东莞更外向。东莞通过滨海湾新区,将能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机会,实现与湾区其他城市的对接,可谓内外兼修。

东莞作为制造业龙头,率先公布计划,相当于为大湾区计划的落地找到了释放地带和载体。这个载体从制造开始,目标更容易实现。目前,大湾区规划强调合作而非竞争。东莞周边的广州和深圳竞争关系明显。东莞与这两个大城市的功能和定位不同,没有明显的竞争。更多的合作是可能的。选择东莞作为落脚点,其实就是寻找一个与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竞争力较低、合作匹配度高、容易释放城市姿态的城市作为主要抓手,为大湾区规划纲要的落地探索道路。

交通

中心

杜南:滨海湾火车站枢纽TOD已成为核心区乃至整个新区发展的主要生命线。这个枢纽的核心优势是什么?与周边湾区城市相比,有什么水平的优势,如何发挥优势?

车站ci

>

滨海湾站具有高铁、城际、地铁“三铁合一”的最大优势,发展总规中提出了“站城”一体融合开发,其理念便是对标“香港西九龙站”提出的。以往的轨道交通建设存在站是站、土地是土地的问题,站城融合则是从规划层面,将土地和站点融合,一体化规划运营,把资源价值最大化。另外,从世界级城市群发展角度来看,滨海湾站还有高铁的形态,这就具有了城市群之间通勤便利性的优势,更好凸显了城市群一体化特点。


东莞虽然位于广深这两大具备综合交通枢纽要素的湾区城市之间,但其轨道枢纽有自身的优势,且非常突出。比如深圳更多体现的是机场与高铁融为一体,东莞虽然没有“空”的优势,但有港口的优势,而且“空”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因为毗邻深圳机场,很容易将优势对接上。


滨海湾站位于“三板块”的核心区———沙角半岛板块,从开发时间上来说,沙角半岛的开建预计会在2025年之后,但北站建设会率先起步,这样一来,新城的雏形也就会出来,对于高端产业也将会率先起到集聚效应。


交通元素组合优势明显


扮演港口周旋角色


林江:单一来看,滨海湾新区的交通优势并不十分突出,比如轨道交通方面,广州南站、深圳北站都是成熟的交通枢纽。但是,新区各种交通元素加在一起,整体优势就非常明显了。


新区有良好区位优势,在广深之间,拥有港口、码头、陆路等综合交通体系。新区要发挥交通优势,有一点可以重点切入,就是东莞可以借助广深两地港口,扮演周旋角色。


从以往的数据来看,东莞港的国际货柜量不大,内河运输占比较大,更多承担的是内销运输。但是,东莞港配备非常必要,它可以扮演好广深两地沟通衔接的周旋作用,最终从价格优势、优质服务等方面入手,在周边优质港口环伺的情况下,找到生存空间。


产业


布局


●南都:新区发展规划明确了“产业之芯”思路,东莞位于广深两大湾区都市之间,在高端产业方面的吸引力上,有何竞争优势?又该如何突围?


优势是产业基础雄厚,劣势是人才


胡振宇:滨海湾新区最大的优势是产业基础雄厚,配套设施完善,比如长安是智能终端、五金模具;虎门则是服装、电子信息;另外还有供应链、会展经济等,其实这些优势产业最终说来将会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元素的体现。以虎门服装为例,这里将会是未来工业设计中心,目前其对于东南亚的影响趋势已经显现出来。总的来说,滨海湾新区的发展实际上是构建在一个巨大的产业集群之上的优势。


但是,新区在人才结构上还需要下大功夫,因为东莞缺少大学,是加工制造型城市,研发力量薄弱,整个现代服务业、物流、金融等。


前海、南沙竞争大 产业布局要全盘统筹


林江:从以往来看,在产业布局上,东莞相对有一大特点,倾向于什么重大项目来了就发展什么产业,地区特色还不是很明显。虽然这种模式比较保险,但大项目随意性大,如果对东莞了解不够,不合适东莞,那就要走弯路。


从外部竞争来看,滨海湾新区没有自贸区,而深圳有前海、广州有南沙,都在谋求发展,政策创新又走在前面,离滨海湾新区又这么近,东莞如何竞争,这都需要给予明确的解答。


我认为,东莞下一步还是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国际国内产业形势的变化,统筹谋篇布局。首先要看东莞在大湾区中应该如何布局,再来看滨海湾新区需要解决什么。而且,松山湖、水乡片这些片区产业布局如何协作发展,都需要统筹考虑。特别是松山湖,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18年过去了,现在也是时机总结了,这将为滨海湾新区的产业布局提供非常大的参考。


湾区


大学


●南都:备受瞩目的湾区大学落子滨海湾,新区支撑其落地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对于大学的建设有何建议?


解决东莞人才短板,


设立模式尚待解答


胡振宇:东莞在高等教育这块存在巨大短板,产业一定程度上落后,而湾区大学的设立将能够弥补上这块短板。从大湾区主轴城市来看,东莞滨海湾不仅有优质空间来承载这样一所大学,而且东莞为了加速弥补短板,也会在财力、资源等支持上下大力气。


林江:湾区大学的提法还处于初期阶段,湾区各大城市理解也不一样。比如这个湾区大学以谁为主,虽然地点在东莞,大学该由谁来主导。大学的创建模式是怎样?是依托国际、国内著名大学来做一个联盟,还是组建一个全新大学?


我认为,前者的可能性比较大。香港科技大学短短20来年,做得如此高水准,是因为有巨额的投资,实行全球招聘,参照美国一流大学模板,那东莞在湾区大学上的投入能否实现如此规模,或者是否由湾区城市共同投资,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解答。另外,湾区大学可以解决东莞人才短板的问题,但是,大学越久才越有生命力,在人才队伍补充上,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莞港


合作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滨海湾地区,莞港之间的合作共建,如何做到优势因子协调互惠?


“香港研发+东莞转化”模式机制创新是关键


胡振宇:新区在城市中轴线上选择了区位最好、交通最优的地块来建设滨海湾青创城,未来可容纳约3万粤港澳台人才。但是,青创城只是莞港合作的载体,两地合作更重要的还是制度创新,不仅是税收,还有国际化环境、研发氛围,科研成果转化便利性、金融服务便利性等,这些方面要有更大吸引力。


从合作对接上来看,滨海湾产业基础比较强,而香港高水平大学的一些科研成果需要落地,比如通信、新材料、纳米技术等都是香港的优势,接下来莞港要将双方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形成“香港研发+东莞转化”等模式的互补。另外,青创城给莞港合作提供了很好的空间,但是,双方能否开展实质性合作,还需要主动作为来加强落地,需要人的互动和推动。


莞港沟通充分打开,人文基础深厚


林江:东莞和香港合作建滨海湾新区,首先在大湾区的机制下,莞港之间的沟通通路被充分打通了。另外,莞港“前店后厂”模式发展多年,双方知根知底,港资企业在东莞数量庞大,东莞也有大量人员在香港,相互之间都有各自很深的元素,从人文、发展环境的角度来说,基础深厚。


值得思考的是,东莞在科技方面相对滞后、人才缺乏,研发能力有限。如果东莞在投融资环境、金融环境、营商环境等方面不能做到特别优秀的话,那香港人才为什么会选择东莞呢?


滨海湾新区有很多重大项目,需要香港人才来做设计、策划,吸引本地民间资本在大湾区投资,这些都需要莞港深度合作来推动。


智慧


新城


●南都:“智慧”是滨海湾新区城市定位的关键词,智慧主要体现在城市发展的哪些方面?对未来湾区都市起到怎样的作用?


智能服务,湾区都市必备重要元素


胡振宇:人工智能、大数据,广东这些领域在全国都属于最前沿。未来,人工智能是新区的重要产业方向,而最新的人工智能、科技元素都将被应用到滨海湾新区建设的方方面面。


比如首先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道路交通、水电气、人员服务、城市运营等方面。新区还要推动“数字政府”建立,在政府内部政务上实现智能化,打破信息孤岛问题等。


智慧城市、生态建设这些都是湾区都市、世界级城市的重要配套元素,也是高端产业、人才集聚的必备条件,如果抛开这些,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就很难真正实现。


滨海湾新区大事记


2017年4月12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实地考察调研东莞滨海湾新区,支持新区设立管理机构。


2017年4月12日长安新区正式更名为滨海湾新区。


2017年10月12日东莞滨海湾新区、东莞港管委会揭牌。


2017年12月6日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东莞滨海湾新区规划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滨海湾新区作为粤港澳协同发展先导区的定位。


2018年3月26日滨海湾新区与香港签署多项合作协议。


2018年6月28日滨海湾新区、东莞港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滨海湾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揭牌成立。


2018年8月31日湾区大道动工建设,拉开滨海湾新区路网框架。


2018年9月27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新区发展总规》。


2018年10月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东莞虎门港综合保税区。


2018年12月4日《东莞市滨海湾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通过专家评审。


2019年1月7日东莞召开2018年度城乡规划工作总结会议,提出构建“三心六片”城市格局。明确滨海湾新区是“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之一。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明确,将滨海湾新区列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提出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


2019年2月19日OPPO智能制造中心项目启动建设,滨海湾新区实现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零”的突破。


2019年5月21日省委书记李希到东莞市调研时强调,要高水平规划建设滨海湾新区。


2019年5月26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新区发展总规》。


2019年6月21日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正式印发《新区发展总规》。


28个近期


重点建设项目


●滨海湾站及滨海湾站枢纽TOD开发建设、东莞轨道交通2号三期工程、东湾大道、滨海湾大道等8个基础设施项目;


●芯云产业城、智能制造中心、光电影像产业等9个产业项目;


●威远岛森林公园、滨海湾中心公园、磨碟河湿地公园等8个环境品质提升项目,


●湾区高水平大学、滨海湾医院、未来学校等3个公共设施项目。


统筹:南都记者肖佩佩采写/数据整理:南都记者肖佩佩黄馨莹摄影:南都记者刘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