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食品饮料批发正规网站 饮料批发市场进货

曲先生手里拿着第三次收到的法院传票及相关材料

曲先生手里拿着第三次收到的法院传票及相关材料

2019年和2020年,《大河报》报道称,在郑州开五金店的瞿先生因销售两根伸缩下水管两次被诉侵权,引起了该市不少小企业的关注。然而,就在不久前,在前两次诉讼和撤诉后,原本以为可以了结的瞿先生收到了法院传票,诉讼依然是他2019年卖出的两根伸缩下导管。那么,这次发生了什么?

现状

短短两年,小五金店有很多商品不敢再卖了

5月24日上午,记者在郑州市东明路与正思街交叉口附近的柯达五金百货再次见到瞿先生。与前两年不同,瞿先生的小五金店很多货架都是空的,闲置的。与此同时,当几个市民来买东西时,甚至一些常见的硬件产品在他们的商店已经缺货。

曲先生说,从前两年开始,他就因为销售下水道管道被起诉侵权,他不知道如何进货。每次去大型批发市场看到一件件五金商品,都会担心给自己带来“莫名”的官司。而且批发市场很多供应商都提供不了产品授权证明,所以他店里有很多硬件产品都不敢再卖了。

“其实去年,我因为刀片侵权被起诉,因为当时我在医院做手术,所以我别无选择,只能付给对方一笔钱。现在不谈刀片,我连切纸刀都不敢卖!”瞿先生说,如果他不卖从正规厂家购买的香烟、饮料、螺丝刀、灯具等商品,他可能无法开店。

曲先生称,2019年被诉时,经法院调解,对方北京润德鸿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最终撤诉。2020年再次被起诉时,也就是开庭前一天,他还不知道为什么,对方撤诉了。本来,他想结束这件事。没想到的是,4月29日,他收到法院传票,北京润德鸿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起诉他侵犯2019年销售的两根下降管。这是对方公司第三次起诉他,证据材料与前两年完全一致,只是换了郑州的律师。

“19年,对方公司起诉我侵权3万。法院调解后,对方要了1万;今年起诉我侵权要花一万元。经法院调解,对方需要2500元费用。看得出来,这些人的目的就是要钱!而且对方还同时起诉了几家五金店,感觉要关门了。”

瞿先生还告诉记者,虽然对方公司今年要的钱不多,但他有心给,想彻底了结此事,但对方的行为让他很恶心,觉得对方是恶意诉讼,对他的生活和生意影响很大。

所以,他想继续揭露此事,给更多同行予以警醒,一定要从正规渠道进货,千万不要轻信一些供货商的“没事”,被“有心人”缠上。


  内幕


  回顾调查,内部人士透露零售商户如同“韭菜”


  在去年的采访中,记者曾辗转联系上在某委托公司负责过查处侵权商品的小吴(化名)。小吴告诉记者,他曾在一家委托公司工作有一年多,全国各地跑、带着公证人员去采购侵权产品,而他之前的老板则是联系这些产品发明人,通过关系或金钱拿到产品侵权查处等相关事宜的委托。


  小吴说,如果是直接追究侵权生产厂家,可能只打一场官司,拿到一笔赔偿后,侵权厂家就不再生产,公司老板花高价得来的委托就没用了。而且,与侵权生产厂家打官司,若出现发明专利细节等方面的扯皮,会把官司拖很久,不能“速战速决”拿到赔偿。但全国的零售商户就不一样,其如同“韭菜”,一个城市割一把,就有赚不完的钱。


  其实,这些被委托的公司大多是在钻知识产权法的空子。这些公司利用知识产权法,把目标放在全国数量庞大的商户身上,数量庞大的小商户一般不会因为最终赔偿的几千块钱请律师打官司,所以能“速战速决”拿到赔偿。


  “不敢说所有的委托公司都会这样做,但其中有不少是抱着这样的目的,毕竟拿到委托也是花了不少钱,如果没有利益,谁也不会下那么大功夫。”小吴说。


  追问


  三年连诉是否恶意,对方律师称调解是为拿回成本


  渠先生曾质疑对方公司是否存在恶意诉讼,为进一步了解情况,5月24日下午,记者赶到了受理此案的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咨询。一名工作人员接待了记者,并表示会将记者想要咨询的问题,转述给受理案件的法官,并给记者回复。


  5月25日下午,记者接到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的回复,称目前,该案件正在调解中,双方都有意接受调解。至于原告前两次起诉、撤诉,又第三次起诉,按法律规定,这属于当事人的权利。


  其间,记者还多次尝试与北京润德鸿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系,但电话拨通后,不是没人接听,就是空号。同时,起诉状上,北京润德鸿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法人电话,也多次拨打无人接听。


  为此,记者辗转联系上了北京润德鸿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郑州代理律师。这位律师称,前两次起诉、撤诉情况,因不是他负责,他不清楚。小商户挣钱不容易,他也挺同情的,但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其确实属于侵权。他们也是想通过调解,给侵权商户一个教训,让其把原告的成本钱拿出来,以后不能再卖。


  说法


  法律专业人士:其确实属侵权市民表示:不应“助长歪风”


  记者采访了其他相关法律专业人士,以及多位市民。相关法律专业人士分析,从法律层面来讲,如果这些商户确实销售了侵权商品,那么其行为就属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当事人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并追究赔偿。


  但是,如果被委托公司是抱有别样目的,以起诉大量商户追偿,达到谋取私利,其行为确实不妥,如不能从源头制止侵权行为发生,也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另外,还有一位律师向记者透露,像此类案件,前两年,他们律师事务所一年能接上千起,都是小商户销售侵权小商品,被拿到委托查处侵权的公司起诉,由他们代理诉讼。一个拿到委托的公司能同时起诉多达几百家小商户,追究侵权赔偿。经过法院调解协商后,每家小商户要赔偿三五千元到七八千元不等,如果小商户不愿调解赔偿,就会由法院最终认定,起步就要一万元。


  该律师说,对于律师事务所来说,他们虽然赚钱了,但也非常同情小商户,也曾向拿到委托的公司建议,追诉生产厂家,但这些公司并不愿意,他们也没有办法。对此,他有一个建议,若是有小商户遇到此类侵权案件,法院也判小商户进行赔偿,小商户有权向厂家或供应商进行追偿,要求其承担全部经济损失,所以小商户在进货时,一定要保留好进货票据,并要厂家或供应商盖章。


  多位受访市民表示,他们觉得这些委托公司的行为“本末倒置”,如果真的是要制止侵权,完全可以起诉厂家,相信被起诉侵权小商户也很乐意提供厂家信息。


  “这咋看都像是钻法律空子,想要讹钱,我觉得不应该助长这种歪风!”市民朱先生说。他建议,法院在审理该类案件时,尤其是一家公司同时起诉十几家、几十家小商户侵权,应该把生产厂家也给带上,厂家不生产了,小商户也就不会卖了。


  此外,一位在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工作多年的一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几年,他们时常接到辖区商户“莫名”被起诉侵权的案例,但是这些案件都在法院审理,他们也没有办法。在他看来,这些起诉商户侵权的委托公司,就跟曾经抱有别样目的的“职业打假人”一样,虽然能一定程度上规范市场经营,但大量起诉小商户,也会对市场经营秩序造成影响。为此,他们也多次开展相关法律知识宣传,提升辖区商户知法懂法能力。


  在此,该工作人员也希望提醒全市广大小商户,一定要从合法正规的渠道进货,销售合法正规的商品,只要大家在经营中都遵法守法,“有心人”就无错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