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手工活外发 彭泽找点手工活在家做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1500多名农村留守妇女在老人和年轻人之外照顾自己的闲暇时间,用自己的针线活编织各种各样的羊毛面料,被当地人称为“织女”。

这些羊毛织物包括汽车装饰品、手提包、衣服和围巾等。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洲。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这件手工作品还是产生了5500多万元的营业额。领队的是谭,36岁。她说,虽然缝针很辛苦,但也能带领村民用双手和劳动编织美好生活。

临近年底,龙山县赵石镇的市场格外热闹。村民们去市场时,会顺路到谭的扶贫车间送货讨薪。谭也在忙着收集春节前的最后一批货,并尽快将羊毛发出去。

在龙山,谭建立了26个扶贫车间,带动1500多名织女灵活就业。年长的70多岁,年轻的20出头。他们几乎都呆在家里,身边至少有一个孩子。

来自湘西州龙山县赵石镇的村民李玉萍:我们会照顾孩子,然后晚上有时间就去做。让孩子睡觉,然后再这样做,即使是12点以后。早上起床,六点开始。

“织工”因疫情被困家中,于是谭把羊毛送到家家户户,然后指示大家通过云端下单。成品面料还是照常计件发放,防止最终脱贫的村民返贫。

然而,村民们不知道的是,谭肩上的所有压力他们都感受不到。疫情更大的影响是,一季度有数百万外贸订单被取消。

谭林炎:那些日子就像热锅上的蚂蚁。虽然是过年的时候,但是他们不忍心吃,也不忍心做什么,于是就想,明天不要取消。所有的原始材料都买了,他们准备好了。然后他们打电话说,姐姐,对不起,我们的客户因为疫情影响取消了订单。然后,电话还没打完,下一个电话又来了。

走投无路的谭,冷静下来,四处调查,四处奔走,走上了全域旅游的道路,在济南、凤凰等景点开了5家店;另一方面,她也在不断学习开发新产品,从忙碌的一年到结束。

谭:那这是我们的小牛,是牛年的牛系列。汽车摆件为小牛,这是一对。这是我们的一个口罩帽,上面有一个口罩。

记者:为什么要这么快更新产品,想出这么多点子?

谭:我身后有一千多个姐妹。他们需要这份工作。我要让消费者喜欢我的东西,我要让消费者愿意为我们的东西买单。这样,我们1000多个姐妹就可以长期有事做了。

创业不易 阳光总在风雨后

在设计、生产和销售上,谭一个人扛了两个头。去年,她有很多白发。她过去从未失眠,但这一年有无数个不眠之夜。谭有一本《午夜笔记本》。她半夜睡不着,在上面写字画画。新设计的一些火花就是这样诞生的。她一个月最多能自己生产二三十个新面料的样品。

谭林炎在1000多个姐姐的支持下跌跌撞撞地走出了疫情,2020年的营业额甚至达到了5500多万。她的勇气和坚持在今年没有表现出来。其实,10年前她辞去广东高薪工作回国创业时,就有这样的勇气。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也不乏意外。谭笑回家的决定也来自于发生在她家人身上的一次事故。

谭的头号员工是她的姑姑谭金贵。2000年,舅妈带着15岁的谭到广东打工,与母女俩漂泊多年。2009年,阿姨不小心从高处摔下,高位截瘫,人都瘫了。


谭艳林:我就希望她能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我跟她讲,我说我想要一幅十字绣。本来我姑姑就会土家挑花,她说这个跟土家挑花一样的,她就来做挑花,做十字绣,帮我绣了一幅八骏图,实际上我把这幅八骏图拿去送给我的客户了,我骗她,我说我卖了800块钱。


谭艳林的姑姑 谭金桂:我一个动不了的人赚到800块钱,高兴得要死。做一点是觉得自己好像还是有用的。


看着好转的姑姑,自己也刚成家生子,谭艳林和丈夫商量后,带着打工攒下的10万块钱回了乡。


2009年,电商刚刚兴起。谭艳林在网上看到一张9万多元的织品求购单。和姑姑熬了几个通宵,打了样品寄给客户,惴惴不安地等回音。


谭艳林:客户看样品,正是她要的东西。然后她过来了,过到我们这边来,那个时候我没有工厂,也没有车间,也没有网络,什么都没有,来了怎么办。我接待这个客户肯定会黄,她不来还好一点。她要来看厂,看什么也没有,我家在我妈家,就一个民房。当时我找到我们乡政府的领导,我跟他讲可不可以借一下你们的场地,接待一下客户。他们也给这个客人一个定心丸,说这个孩子看着长大的,挺实在的,也能吃苦,所以你放心把订单给她。


在政府的帮助下,单接下了。可要在一个月内,织几万个玩偶,没人没场地,怎么开始?


谭艳林:我爸爸就用毛笔、大红纸,写“招聘会”。然后挂在村里的这棵树跟那棵树之间,用根很细的线挂在那里,然后用村里的大喇叭叫“现在我们招手工编织员,请都到我家来”,讲怎么招工什么的,一下子就来了50多个农村妇女。


谭艳林的妈妈 杨桂香:只要她们肯到我们家来,我就给她们供一餐中饭,才能留住她们。无论大小,我都给她们下面条,都在我们家吃,我说不要紧,你们别回去。只要她们别回去,我们就这么坚持下来的。


在房前,在屋内,第一单的生产终于颤颤巍巍上路了。可没想到的是,大家跃跃欲试的高昂斗志,却把谭艳林刚萌发的希望冲得七零八落。


谭艳林:这个都是当时那一批的,第一批货。像这种款式,其实是客户定做的款式,这是她们创新的,款式没变,她把你增加大了。这个变大了我还能理解,还有一些你没法想象的。她把你改成这个款了,她认为球要搞红色的,把红色的给你搞上去。这个你更加不能理解,人家要的是这个款,她说有谁把球吊在前面,做事不方便,吊在头顶上。


老乡们不知道什么是标准化,也没干过流水线,自己都认为的“超水平”发挥,出来的织品千奇百怪,根本达不到客户的标准,交货时间越来越近,谭艳林再次陷入煎熬。


谭艳林:如果收了我肯定要亏,不收我又觉得对不起这些人,因为都是一针一线做的。几个通宵都没睡,就是想怎么办,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我们想还是收了,因为不能打击她们信心。一旦不收,他们不光会永远的对手工活绝望,失去信心,而且会对我这个人失去信心,会觉得我干的都是骗人的事。我一个人打工的积蓄差不多全部贴在这里面,所以这不叫第一桶金,这是撒出去的第一桶金。


从那以后,谭艳林把每个产品尽可能多地分解成多道工序,教会师父再带徒弟,让每个人只做一道工序,既提高了效率多挣钱,又保证了产品的标准化能卖出去。再凭借打工时做外贸的经验,谭艳林的织品渐渐销往海外。2020年,每个织女平均年增收5000元。


共同的希望 让孩子不再留守


没有赚到第一桶金,还撒了一桶的谭艳琳没有收手,为什么?龙山县是湖南省的劳务输出大县,60万人口中每年外出务工就有17万,占劳动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中很多都是夫妻两个一起出去,而这些打工乡亲们的孩子就不得不被留在龙山。


让谭艳林回到家乡的是姑姑,但是让她扎下根来的,是这无数孩子被迫和父母分离只能留守的现状。谭艳林自己也曾是留守儿童,她说,自己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不再留守。


1997年,父母出去打工,11岁多的谭艳林带着弟弟妹妹在家留守。


谭艳林:弟弟还没有读书,我带一天去读书,妹妹就带一天去读书。我们背什么读什么,弟弟读什么,弟弟没有读(书),(但)我们的课文全部背得住。


留守中,最难的是思念。97年那会,父母回趟家要三天两夜,没有网络,没有电话,只能靠书信联络。


谭艳林:这张照片就是因为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很久没看到我们,想我们,周末我带着弟弟妹妹从家里走到县城照了这么张相,当时穿了一双皮鞋,生怕这双皮鞋照的时候有泥巴,就在路上洗了十几二十次,有点水又洗一下,结果洗到那里皮鞋开胶了,真的,这是事实。然后当时就是想把这张照片,就想让爸爸妈妈看到我们干干净净的,所以我们三姊妹都换了一件很干净的衣服,然后去拍照。


照片拍好后,谭艳林写了一封信,一并寄给了在广东的父母。


谭艳林的妈妈 杨桂香:她在屋里做家务事了,不让弟弟妹妹上街,喊我们安心在外头做,那是97年寄的,快快来到98年,她讲钱挣够了,妈妈爸爸就回来了。当时就是心痛了,哭了。三个小孩很可怜,我跟她爸爸讲,不出去打工了,在外面找金子我都不去了,在家里把小孩好好管一下。


结果98年春节,原本不准备回家过年的父母,某天凌晨真的回了家。


谭艳林:冬天很冷,半夜我妈就在外面叫我名字,艳林、艳林。我听到了,我以为是幻觉。然后一会我妹妹就说好像妈妈在家,我说别吵,我心里想我妹可能也是幻觉,我就说不要吵,等下把弟弟吵醒了。一会来敲门了,那个时候我爸妈把门开了,进来了,我们都以为是做梦。那种幸福真的是说不出来的幸福。所以担心小孩子又像我们那样,所以我从结婚之后我就不外出打工,我不想让我小孩当留守儿童。


谭艳林:希望在家门口能挣到钱,希望能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我是希望不再有留守儿童,我觉得这是大家共同的希望。


留下来 为孩子编织美丽的童年


没有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更多是面对生活的无奈。而要想减少留守儿童,要么就让孩子跟着父母进城,要么就让父母在家门口务工。两条路,一个需要城市给外来务工者留下希望和空间,一个需要在家门口创造就业的办法。


谭艳林贴钱做培训、拉订单、学创意、管物流、开网店……用自己的努力带着1000多名姐妹在家门口挣钱,帮着这1000多位姐妹走通了后面一条路。而每一位姐妹都是一个家庭。


把父母留在身边,是谭艳林小时候的心愿,长大以后,靠着自己的努力,她实现了不让自己孩子当留守儿童的诺言、更让1000多个家庭的孩子不再是留守儿童。 而这1000多双勤劳的手,编织的是工艺品、是家庭的幸福,编织的更是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童年。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