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河南省林州,红旗渠,一条人工运河,已经比无数河流更出名了。
红旗运河始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10万林州人民艰苦奋斗了十个春秋,仅仅依靠一把锤子、一把铲子和两只手,就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这条1500公里长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年干旱缺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如今被世界称为“人造天河”,被国际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重要的是培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如今的红旗渠不再是简单的水利工程,而是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镌刻在太行山上的丰碑

景区入口处的廊桥就像一条红丝带在山间飞舞。航空摄影/星云地平线
游客在青年洞前拍照留念航拍/星云视界
如今,走进林州人用智慧和汗水打造的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走在干渠大坝上,看着流淌的渠水,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惊叹和赞叹着红旗渠的建设者。经过不断的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和障碍,翻越了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在山中挖洞,在沟中架桥。这种势不可挡的气魄、大无畏的精神和过人的勇气感动了无数参观者。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摄影/星云视界
航拍/壶口等漳河九霞十八断层落石滩星云视界
红旗渠纪念馆红色的课堂
走进红旗渠纪念馆,运用空间环境、雕塑、绘画、多媒体等艺术手段,营造再现历史、触摸历史、穿越历史、谈论历史的效果和氛围。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让游客从视觉听觉到心灵触动,都能感受到红旗渠精神,不忘昨天的苦难与荣耀,不负今天的使命。摄影/星云视觉
航空摄影/星云地平线
航空摄影/星云地平线
看航拍图上的红旗渠纪念馆,博物馆就像一条舞动的运河和流动的水,是红旗渠造型在设计上的抽象表达。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题写的名字,雄浑有力。
摄影/星云视觉
摄影/星云视觉
摄影/星云视觉
style="font-size:15px;">难忘岁月 千年旱魔
水是生命之源 ,水却给了林州最深最疼的记忆。在旧称为林县的县志上,从清朝后期到上世纪50年代的大致统计,光“旱”这个字,就有不同的描述: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附著的还有其他委婉的说法,如:冬春无雪、无雨、蝗虫等等,这些都是干旱的原因和衍生物。所以说,一部林县志,满卷荒旱泪。

摄影/星云视界

遍布井绳磨痕的石井台 摄影/星云视界

摄影/星云视界
永远屹立的精神丰碑
红旗渠工程上马的时候,自然灾害仍在持续,外国逼中国还债的压力正在增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林州人民不依赖国家,不向上伸手,不等不靠,流自己的汗,修自己的渠,没有工具自己制,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抬筐自己编,没有炸药自己造,粮食不够吃就采野菜、下漳河捞水草充饥,摄取最低的热量,释放出改天换地的最大能量。

摄影/星云视界

摄影/星云视界

摄影/星云视界
红旗渠的修建是一个需要英雄而且英雄辈出的悲壮历程。从当时简单的劳动工具,恶劣的劳动环境,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情景是何等的艰苦,81名献身者用自己的躯体砌成了人工天河的伟岸,百年不倒,千年不跨;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红旗渠精神的旗帜,永远在太行山上迎风飘扬。

摄影/星云视界

摄影/星云视界
山河巨变 开启新征程
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

参观红旗渠微缩沙盘模型 摄影/星云视界

主题邮局 摄影/星云视界

红旗渠风景区大门 摄影/星云视界
新时期的林州,风展红旗,精神引领。美丽乡村、绿色小镇呈现出多彩林州宜居宜家之美;太行山铮铮风骨,红旗渠云影波光,凝固的诗行与流动的诗韵开天然之图画;山光锦绣,城郭繁华。自然之美与生活之美相映,如今的红旗渠正流淌着幸福之源,流淌着和谐的歌。
【星云视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旅游摄影自媒体。搜狐旅游专家,乐途灵感旅行家,途牛大玩家,敬请到新浪、腾讯微博、今日头条、百家号、一点号、大鱼号等平台关注“星云视界”!
贴士
我采集了关于红旗渠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3-11月来玩最佳。
除此之外,我还提到了...
推荐景点:
太行大峡谷
2006年5月25日,红旗渠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红旗渠景区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三景区各有特点,风调不同,内涵盈连,相映成体。2016年10月,被评为国家5A级风景区。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星云视界 发布:201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