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河南永续在生铅有限公司 河南永续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图为敦煌莫高窟九层。吴健

图为敦煌莫高窟第55窟数字化采集现场。孙志军

核心阅读

文化遗产要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开放利用中要加强保护。只有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贯穿开发利用全过程,才能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确保文物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必须与时俱进,与科技发展相融合。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智能化逐步完善和升级的过程。要以智能化为发展方向,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不断开拓创新

敦煌是人类历史上不同文化的交汇之地。延续了1600多年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气度和胸怀。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截至目前,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六大标准的国际遗产地仅有三处,敦煌莫高窟就是其中之一。

面对这样的敦煌,保护、研究、开发、弘扬是我们的使命。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莫高窟,肯定了敦煌研究院75年来所做的工作,为敦煌研究院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立足未来,回望几代敦煌人走过的路,我们要继续做好敦煌的科学保护和敦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这一人类共有的文化瑰宝得以永久保存和利用。

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和利用应以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为前提

一千多年来,敦煌经历了辉煌,也经历了近500年无人维护的荒凉。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先生到达敦煌时,眼前一片废墟。70年来,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和莫高窟的几代人一直在用火焚烧,逐渐恢复和保护了保存至今的石窟、彩塑和壁画,敦煌昔日的面貌也逐渐清晰。

经过几十年的抢救性修复和保护,我们发现过去修复的部分壁画又重新出现了病害。壁画由土壤、矿物颜料、动植物胶制成。由于长期受到风沙侵蚀、地质灾害、洞穴环境温湿度波动的影响,容易发生酥碱、空鼓、起钉等壁画病害,默默地侵蚀着这座文化宝库。如果莫高窟被破坏,就不会被取代或再生。

我们开始对壁画制作材料、病害机理、保护修复材料和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环境对壁画破坏的规律和原因。我们也对壁画病害的机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针对不同的壁画病害采用不同的修复材料和技术,逐渐走向科学、系统的修复和保护。经过长期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套壁画保护的技术和规范,使洞穴壁画的修复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转变为形成科学的保护体系,使莫高窟众多洞穴中的患病壁画得到科学的修复和保护,延缓了病害的发生,同时促进了国内壁画保护科技的进步。

在大量壁画得到科学保护后,我们向预防性保护过渡,进一步建立预防性保护制度,防止环境对壁画的破坏。标准化预防性保护是当今世界文物保护的发展方向。

然而,各种自然因素的破坏又给

为此,敦煌研究院在国内文化界率先开展合作,采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石窟预警监测系统,采用各种监测设备对温湿度、降雨、岩石裂缝、沙尘、洪水、地震等进行监测。在石窟之外,从而实时获取危及岩体和洞内壁画安全的危险因素变化数据,采取必要措施预防文物灾害的发生。在所有开放洞穴安装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实时监测洞穴内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的变化。敦煌研究院监测中心成立,一整面墙,24个屏幕,显示每个开放洞穴的环境变化数据。一旦洞穴相对湿度或二氧化碳超标,监测系统会自动报警,通过管理措施,将开放的洞穴暂时关闭,得到“暂时”休息。遇到极端天气,也有相应的停止开放等管理措施。

ont-size:15px;">我始终坚持文化遗产需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开放利用中加强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保护方针,已明确规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


只有做好文物保护,将其贯穿于开发与利用的全过程,方能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保证文物的可持续利用。


“数字敦煌”,摸索出“互联网 中华文明”的创新之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给敦煌石窟建立科学记录档案的过程中,我深深意识到莫高窟洞窟及其壁画退化、病变的严重性。我们试图用胶片拍照和录像的方式,为后人“留下”莫高窟,但是这两种方式不仅精准度和精细度不够,而且胶片放久了会褪色,胶片所拍的照片和录像均无法永久保存。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到北京出差。一位专家知道我在关注科技保护,带我去看电脑。从那时起我知道了,只要壁画能变成数字图像,就可以永久保存。经过不断琢磨,一个大胆的构想渐渐清晰起来:我们要为敦煌石窟的每一个洞窟及其壁画和彩塑建立数字档案。


我认为,只有把敦煌石窟所有文物的信息数字化,才能切实地让敦煌石窟信息永久保存,才能真正地让后代永续利用。数字敦煌包含两个方向的探索:一是数字化的敦煌壁画信息库建设,真实反映壁画当前状态,真实保存壁画信息,同时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料汇集成电子档案;一是将洞窟、壁画、彩塑以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级智能数字图像。


上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开始了壁画数字化试验。最初效果并不理想。但我们坚信数字技术是唯一能完整记录并永久保存壁画信息的技术手段。因此,我们全力以赴,并且和多家高校展开合作,在探索和实践中攻克各种难题。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初步探索出了基于轨道平行拍摄的壁画数字化方法和VR虚拟漫游整窟采集方法。目前,我们已探索出彩塑、洞窟和大遗址的三维重建方法。


“文物保护一定要靠科技”。在各合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00余个洞窟的图像采集、100余个洞窟的图像处理,原本在自然光中看不清楚的细节、被建筑遮挡的壁画,都得以清晰地呈现出来。此外,我们完成200余个洞窟的VR节目制作,全景式360度拍摄;完成莫高窟、榆林窟两处大遗址外景三维重建;完成4.5万张底片数字化,等等。所有数据都按规范建立数据档案,不仅推动敦煌保护迈上一个历史性台阶,也推动敦煌学的国际交流,为中国人自己的敦煌学研究助一臂之力。


数字化技术不断成熟,不仅推动敦煌石窟数字化进程,还可以有效平衡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推动公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大量游客进入狭小的洞窟,会加剧洞窟微环境的劣化,不利于石窟保护。借助先进技术,我们创作了4K超高清宽银幕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全球第一部展现文化遗产的8K高分辨率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参观者可以通过观看这两部数字电影“洞外看窟”,了解石窟历史文化背景、欣赏精美的敦煌艺术。


“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敦煌的鼓励和期许。“数字敦煌”使文物“活起来”,从洞窟中走到无法来到敦煌的大众身边,走到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实现敦煌文化艺术的全球共享。“数字敦煌”展览中,观众可以戴VR眼镜展开洞窟虚拟漫游;1∶1实景洞窟三维模型的构建,将远在大漠中的千年瑰宝展现在世人面前;“数字敦煌”上线,全球网民只要轻叩鼠标,就可以进入“数字敦煌”资源库,欣赏敦煌动画,高速浏览超高清分辨率图像,并对30个洞窟展开720度全景漫游。


用多好的技术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都不为过。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事业,必须与时代同行、与科技发展相融合。数字技术的发展是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逐步完善和升级的过程。我们应以智慧化为发展方向,站在时代的高度,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不断开拓创新。


在倡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面对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如何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是时代交付给我们的使命。经过几代敦煌人的摸索与付出,敦煌研究院在这一方面初步积累了适合敦煌、适合我国国情的探索经验。


敦煌只有一个,和敦煌一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遗址,在中国大地还有许多;和敦煌一样,不可永生、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存,在中国大地还有更多——我们以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保护莫高窟,我们也要以同样的历史眼光来保护其他文物古迹;切不可只图眼前利益,而牺牲古老的文化遗存及其赋存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敦煌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或将对大家有所助益。


期待一代代中华儿女不仅可以将中国大地上宝贵的文化遗存完好地交付给后代子孙,还可以为文化遗存的合理适度发展做出自己这一代的创造性贡献。


(作者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11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