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5月1日电ST: I正在雪域高原抢修铁路
新华社记者曹健、张景品、格桑
作为川藏铁路的重要路段,拉林铁路将于今年6月通车。这条铁路全长435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是西藏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全线穿越雅鲁藏布江16次,地质条件复杂,桥隧比高达75%.青藏高原修建铁路的难度不言而喻。遇山开隧道,遇水建桥,13万建设者参与拉林铁路建设,用青春、奉献、承诺筑成“神奇之路”。
赵卫星:“上班的第一站是雪域高原”
“90后”男孩赵卫星,2016年大学毕业,报考了广铁。虽然他的专业是铁路建设,但他从未想过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站会是在雪域高原修铁路。
“刚来的时候晚上睡不着,白天头晕,早上还流鼻血。”尽管年轻,赵卫星第一次进入高中时明显身体不适。而且他很快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繁忙的工作中,他的不适感逐渐消退。
赞木大桥是拉林铁路的重要控制性工程。它横跨雅鲁藏布江,主拱跨度为430米,平均重量超过200吨的钢管拱。此外,当地天气多变,很难竖立拱门。
在山区和山谷中,风力可达12级。为了在大风间隙抓紧时间,建筑工人经常在早上5点起床,以确保在下午4点大风来临之前完成工作。
“我和同事每天都早起。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拱门才完工。”赵卫星说:“虽然那段时间很累,但每个人都为一个目标努力工作。没有人抱怨,不敢懈怠。看着桥一点点延伸,我发自内心的开心。”
在西藏工作四年多后,赵卫星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你一年可以回家一两次。施工是连续的。活着的时候休假不好。只有想家的时候才能和父母聊天。”他说。
中铁广电局藏木大桥项目部副经理王学东说,项目部员工平均年龄29岁,大部分是“90后”。这些年轻人经受了高原的磨炼,再次遇到了困难,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信心和信心。
“近期,我们将搬迁到川藏铁路雅林段或在西藏修建。那里的建设并不难。我们有信心、有决心继续为高原铁路建设贡献力量。”赵卫星说。
曾祥文:“这是我遇到过的最难的隧道。”
与铁路建设的新员工赵卫星相比,45岁的曾祥文已经是一名老兵了。2017年5月,赞嘎隧道突发涌水,一小时最多超过4000立方米,施工时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中铁五局一方面组织专家研讨新的施工方案,另一方面出动精锐部队组建攻坚队。曾祥文因20多年的现场经验和10年的隧道施工经验,被紧急调任为架子队一队队长。
“每个隧道遇到的情况都不一样。要科学推进,敬畏自然,胆大心细。”曾祥文表示,最终采用帷幕注浆方案,边注浆边掘进可以很好地解决涌水问题。
这种涌水在赞嘎隧道施工中发生过5次。“一旦发生像大涌水这样的突发情况,大家都要24小时待在施工现场。如果你真的困了,你可以去车里呆一会儿,或者只是靠在上面。回去就睡不着了。还不如盯着工地。”曾祥文说。
大涌水只是西藏隧道施工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之一。积冰、岩爆、地质活动断裂带等。再加上独特的气候,雪域高原给铁路建设者造成了许多困难。
style="font-size:15px;">“在西藏修铁路,付出很多,也学到很多,藏嘎隧道是我遇到的最难打的隧道,我们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尝试不同技术路径,积累下大量数据,这些都将是以后铁路施工的宝贵财富。”曾祥文说。(小标题)刘欣:“让站房充分体现藏地风格”
走近拉林铁路林芝站,浓郁的藏地风格扑面而来:整体色彩采用传统藏式的白、红、木色搭配,四坡屋面的屋顶与西藏经典建筑相呼应,桃花状纹饰寓意高原桃花。
“中铁建工共参与沿线4个站房建设,按照‘站城融合、一站一景’的理念,我们尽量将当地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融入,以让游客在站内就能领略极具特色的藏地文化。”中铁建工拉林铁路林芝站指挥长刘欣说。
将于5月安装的壁画是展现藏地风格的重要一环。记者查看样稿看到,一幅壁画展示茶马古道商贸的繁荣、春耕秋收的喜悦、民俗文化的多彩等;另一幅壁画展示巍耸的冰川高峰、牛羊成群的牧场、错落有致的桃花彩林等,勾勒出一幅山水长卷。
刘欣说,林芝市被誉为“雪域江南”,这里雪山环抱、树木葱绿,也曾是唐蕃古道重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如何将更多元素在壁画中充分展现,成为创作的关键和难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多次组织“头脑风暴”,并充分吸收当地意见,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壁画设计。
“能经历如此重要的工程,对我来说既是荣誉,也是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今年57岁的刘欣说。
“钢铁长龙”在雪域高原延伸,众多建设者将转战川藏铁路雅林段,继续穿山跨江,为国家铁路建设事业书写新的传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