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月22日电:在义乌寻找“真理的味道”
新华社记者赵越、许
走沪昆高速义乌段“望道立交”出口,沿山脚下路向上行驶至分水塘村。村子里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1920年的一个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缮的木屋里,一个年轻人正忙着在煤油灯下写字。
妈妈在屋外喊:吃粽子要加红糖水。你吃过吗?儿子回答:“我吃了,很甜。”。谁知道,妈妈进来洗碗的时候,发现儿子嘴里全是墨水,红糖却一点都没动。原来我儿子居然用墨水吃粽子!
把墨水当红糖吃的人叫陈望道,他翻译的小册子叫《共产党宣言》。墨水为什么这么甜?原来真理也有味道,甚至比红糖还甜。
作为《共产党宣言》的第一部全中文译本,该书于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第一版1000册已售罄。从那以后,这本小册子在中国传播开来,影响了一群为中国的未来而奔走的中国共产党人。
分水塘村曾经鲜为人知,但它所属的义乌现在却以小商品之都而闻名。近年来,陈望道故居全面修缮,柴屋陈望道译书现场得以恢复。2018年以来,义乌依托红色资源,打造了13公里道路,——“望岛信仰线”,是义乌十大优秀美丽乡村线之一。
53岁的村民陈华贤从2011年开始在陈望道的故居做管理员。几年前,偶尔有访客,她承担起解释的义务。“我爷爷是和陈望道一起长大的合伙人。小时候,爷爷经常给我讲陈望道的故事。但直到成为解说员,我才真正理解了陈望道。他对真理的追求和救国救民的初心,令我敬佩。”陈华先说。
如今,陈华贤可以在讲解过程中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她打开角落里的留言簿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来陈望道故居捧场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单位都来这里上党课。”
以前水塘村只有一家代理店。随着前来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现在不仅有农家乐和小餐馆,还有望岛邮局、进口商品直销中心、芝麻手工作坊、无形木刻版画工作室等。2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分水塘村党支部书记陈世杰告诉记者,在这样一个小山村里,现在村里一半以上的村民都成了商人。他们有的在离分水塘村20多公里的义乌国际商贸城有自己的店铺,有的在当地创办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资源贫乏的义乌,从摇摇铃、走街串巷,到几代人摆摊,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小商品集散地。
一百年前,一个满怀救国理想的年轻人,在与世隔绝的义乌小山村,将马克思主义火种引入中国。如今,与“王道信仰线”并行的中欧班列(义乌),也让分水堂这个小山村再次与整个世界紧密相连。
2014年11月18日,中欧班列(义乌)——“宜信欧洲”从义乌西站出发,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国,历时21天,最终抵达西班牙马德里。这条长达1.3万公里的中欧班列,开启了义乌与欧洲经贸交流的新通道。
“过去的需求仅限于国内产品;现在需要国外的原材料。过去我只在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待过,现在也注重各国国民的沟通和互助。”百年之后,重读陈望道的译本,让我们意识到马克思是对的,真理的味道是甜的。
意大利饼干、捷克水晶杯、土耳其花生油、巴基斯坦毛巾.进口商品“一手游”直销中心位于分水塘村核心区的古街上,面积约100平方米,村民和游客可以在这里直接“海淘”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源。
“直销中心虽然有很多国外产品,但最畅销的还是与陈望道相关的原创设计产品。”店员陈丹动情地说。(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