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2月13日电:郎应星更“倔”更“牛”
新华社记者王军伍肆
郎应星过年也没闲着。她一边忙着在养殖基地抓蚯蚓,一边计划未来扩大规模。
47岁的郎应星是贵州省德江县尖岔镇川岩村的一个“倔强的人”。但是大家都说她“固执”,现在肉牛和蚯蚓两大产业越做越好,也带动了每年很多没有技术的村民找工作。
“等过了年,我们还要找5亩地养蟑螂。目前要稳定近40头肉牛的规模,力争带动两三个人上班。牛年,我们又要去牛一了!”朗应星自信地笑了。
武陵山深处的德江县,曾经是一个贫困县。大山深处的川岩村,曾经条件艰苦。过去,几乎每家每户都养牛种田。
郎应星以前住在农村,外出时牛粪随处可见。有一次,她突然在牛粪中发现了蚯蚓,通过手机搜索网上信息,咨询了一些朋友,才发现牛粪是蚯蚓最喜欢的食物。
2013年,郎通过多方了解,瞄准蚯蚓养殖市场。为了掌握养殖技术,她花了几万元到湖南常德求学。她说,学完基础技术后,当场从湖南引进蚯蚓苗,回到家乡后,就开始在山里种地。
一开始,有人劝她不要“瞎整”。蚯蚓在农村随处可见。如果能赚钱,不是家家户户都有钱吗?
然而,郎应星是“顽固”的。在她看来,养殖蚯蚓不仅可以“消化”牛粪,还可以发展新的农业产业。怎么会“瞎”呢?
起初,郎应星用牛粪养殖蚯蚓,出门到处捡。2016年,她出去捡了一车牛粪,冲回家。结果她不小心出了事故,牛粪洒了一地。她被嘲笑,只好用铲子一点一点地捡起来。
翻车后,她下定决心养牛。然而,这家人还是不同意。没有牧场,就没有市场.反对的理由有很多。“我又尴尬了,养牛成功了。”她说。
如果你有肉牛,你就会有牛粪,蚯蚓的饲料将由当地材料制成。如今,郎有5亩蚯蚓,30天左右就能卖一次,年收入20-30万元。蚯蚓可以作为钓饵,目前市场供不应求。而且蚯蚓的排泄物也是一种肥料,可以卖给果园和茶园。2020年基地生产的有机肥已销售70-80吨,每吨可售至500元。
郎应星“肉牛-牛粪-蚯蚓-有机肥”的循环农业模式吸引了众多大型肉牛养殖户的加入。在她看来,关键是增加农村人的收入。目前,有7名村民在她的基地工作。
57岁的村民梁身体残疾。他家有两个人。他曾经因为生病而成为一个贫穷的家庭。近年来,他帮助郎应星割草,收集牛粪。他一天工资80元,收入比种玉米强多了。
箭岔镇畜牧站站长陆说,过去在农村看似不相关的肉牛、蚯蚓和化肥,现在被郎“绑”在了一条产业链上,农村粪污污染和工业增收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2019年大学毕业后,徐成了郎的徒弟。他的家人希望他在城市选择一份职业,但和他的主人一样,他有点固执,坚持不懈地想在循环农业方面做点什么。(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