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原材料和加工是什么行业,生产加工销售属于什么行业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经历了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过程。我们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发达国家经历了“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从第一次迅速转变。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制造业比重持续下降,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发达国家汽车。钢铁。消费电子等过去有优势的制造业正在走弱。

在“去工业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相对较低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同时扩大产品市场,真正尝到了甜头。但与此同时,这一过程的延续也带来了“辛酸”,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缩小,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调整,“产业空心化”出现,失业率上升。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动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以振兴制造业为核心内容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不是制造业的简单回归,而是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是制造业的升级,是以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结构转型。例如,美国启动了清洁能源技术领域的“高端制造合作伙伴”计划。医疗保健。环境和气候变化。在信息通信、材料和先进制造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新的规划和政策;例如,欧洲联盟建立了欧洲创新和技术研究所,实施了联合技术举措,并开发了监测环境和地球安全的卫星。微电子燃料电池。药物创新等高端技术和流程。可以说,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实际上是在走一条经济转型之路,试图夺回和保持制造业的制高点,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推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创造新产业,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再工业化”不同于当年的工业化。如果说工业化是发达国家崛起和繁荣的基础,那么“再工业化”就是迈向新工业革命的一步。一个不变的规律是,工业革命决定一个国家的财富和竞争力,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前途。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必然会影响全球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活动的空间布局,以及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事实上,新一轮制造业竞争涉及到各国的政策取向。制度设计。科学研究和发展。生产经营环境。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竞争是全方位的。

当然,很难预测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进程是否会如预期的那样。鉴于资本的逐利性质和现代大规模生产过程可以在世界各地以同等效率实现的事实,发展中国家的成本。市场和增长方面的比较优势仍然对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投资者具有吸引力。)

(PS:关于一、二、三产业,近年来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就是农产品生产。加工业与销售服务业的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其说是一个政策命题,不如说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自发演进形式之一。这种演变主要是由于市场力量的作用。然而,g

产品原料进行加工,就可以大大增值;对农产品的销售服务过程,也能够实现增值。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农民就可以参与这种增值的分配,从而增加收入。


这种认识是对的,但还不够完整。在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大作用,是解决好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需求的对接,使得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者,能够较好地满足加工商(进而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这些要求,涉及到品种。数量。品质。规格。品牌。安全性等方面。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使得生产者。加工者和消费者,都能够获益。生产者能够种得好,卖得出,卖得好;加工者能够获得所需要的原料,从加工中获得更大收益;消费者能够更好地满足食品消费需求。


例如,在粮食生产方面,无论是稻谷,还是小麦,如果小农户都是单打独斗,那么,就不能够实现优质优价,因为,加工商面对分散的各个农户,无法做到单独收购,单独运输,单独储藏,单独加工。而通过一定方式的产业融合,就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我国最大的稻谷生产省份湖南的新型合作社,就是如此。涉农企业(农资公司或稻谷加工企业)牵头,与农民组成了合作社。合作社为农民提供整个生产过程的作业服务,从整地。灌水。育秧。插秧。施肥。植保。收获和稻米加工。合作社社员采用同样的优质品种,同样的田间作业,生产出标准化程度很高的优质稻谷,统一加工后,统一销售出去,取得很好的价格收益,再以适当的方式返利于农民。


在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省份河南的小麦生产合作社,具体特点又有所不同。这里,农民合作社并不自行进行小麦加工,而是与面粉加工商签订订单,生产专用优质强筋小麦。合作社自己并不进行面粉加工,可能是因为投入太大,销售面粉也不容易。合作社最大的作用,是与加工商签署订单,按照订单组织农民进行生产。订单中的主要内容,是对小麦品种和质量的要求,以及收购价格承诺——例如高于市场价格10%。如果没有合作社,订单就不可能,因为,加工商无法同千家万户的农民签署订单。一二三产业融合,很多情况下,是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例如,红枣加工企业,能带动大量的农民种植优质红枣;生猪的屠宰加工企业,可以带动大量农民饲养生猪。也有这样的情况:第一产业的发展,催生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例如,在油菜种植地区,美丽的油菜花盛开时,可以催化观光旅游业的发展;西南地区的水稻梯田,也有同样的旅游农业效果。而一些生态园区的建立,更是把直接采摘。品尝。农家乐等,与水果。蔬菜和花卉生产,密切联系到一起,直接融合了一产和三产。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和高效益发展,是现代农业的新发展。因此,政府才积极倡导。引导。扶持和推动。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是市场机制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结果;而政府的扶持政策,是重要外力。建议在第三产业(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的建设用地方面,鼓励使用荒坡荒滩,放宽这些土地的用地限制,这既能够利用荒地资源实现建设目标,同时也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并保护耕地资源;在第二产业的税收方面,保留地方税种,而在增值税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直接减税比给予企业补贴,更有效率,更加规范公平;允许和鼓励不同方式的新型合作社的发展,只要有利于农民,农民自愿,就可以,而不是把是否返利分红,作为唯一标准。)


(PS:再说一个关于第一产业农业的问题,粮食安全。“中国人的饭碗里必须装中国人的粮食”是一个长期的话题,但我们对它的认知是不是要改变一点了?我在这份学案里很多时候会有不同,甚至有些出格的观点,但请你冷静客观的去看待它们,莫要用爱国违背了你内心的公正客观之心。我们一直有一个耕地红线概念,始终在强调要严守这一红线。我们一直抱着中国人多地少这个大前提在谈问题。没错,这是事实,可事实是还有很多国家人口密度更大,用于耕种的土地更少。我来给你假设我们放开这一红线,结果如何?首先,会有大量的耕地被商业开发,可我们要相信市场规律,农业附加值低于商业只是从整体上看,这主要是农业自身周期长的特点造成的。若是彻底放开,商业开发与用于农业耕种,一定会逐步找到一个平衡点。那因为市场的滞后性,所以在找到这个平衡点时,已经因为滞后而出现粮食安全问题了呢?不会的,我们现在的耕地红线是以地区为单位的,可你要想,上海的耕地和贵州的耕地,同样用于商业开发,价值相同吗?所以第一耕地红线如果要保留,应当以全国为一个棋盘,且这个数额一定必须是动态化的,由市场去调节它。这是一定意义上的保留,再接着,就要放得再开一些。讨论粮食安全问题总是在假设会受制于人,可市场会告诉你,只有贵与便宜,没有无法买到。如果真的中国有一天被针对了,在整个国际市场上,一定可以买到粮食。即便退一万步说,真的被整个世界针对了,整个世界市场中,每一个国家地区都拒绝和中国进行粮食贸易,无论价格如何。可还真的如此了,那还只是粮食安全问题吗?所以,耕地红线,真的还有保留的必要吗?打破它,才能打破高房价的困局(我并非从百姓买不买得起房子的民生问题去谈及高房价问题,而是从经济学上说,高房价是一个经济学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