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化妆品创业项目的理由 化妆品公司创业计划书模板

除了人群定位、流量加成、私域,美妆护肤品牌还有哪些成长奥秘?作者:陈文茜,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当美妆护肤这个品牌开始成为公认的大赛道时,大家纠结的不是是否进入游戏,而是如何更好地识别自己的积分,如何更高效地去做。

但从一个小切口到市场的真正爆发,并不仅仅是简单区分好与坏的路径。你的品牌理念的建立和表达,对当下受众的适应程度,与不同场景的融合,对线上投放的把握,以及最终的消费关系和心智沉淀.

这个系列看似与销量没有直接关系,却关系到生死节点和前后协调,但实际上却影响着一个品牌能否站在目标受众心中,能否产生真正的品牌价值。

显然,到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做品牌已经不是一个单独被切割和自由放置的事情,从前到后更加全面立体的规划落地,和紧跟着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去创新迭代,成为每位创业者必须面临的命题。

在不久前由Inspur新消费与陈海资本举办的化妆品闭门会议上,20余位优秀企业家和投资人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多元化的视角和碰撞,让我们在看似简单明了的品牌成长路径中,发现了很多具体场景中的细微细节和对策。

1.以护肤品概念教育为例,如何传达新的品牌理念?

A:每个人对护肤都有共识,那就是护肤要找有效的,,但很多产品并没有消费者想象的那么有效,它们的“有效性”只是一个概念。

包括护肤在内的很多年轻消费者,也喜欢尝试各种品牌,在脸上涂抹精华液和乳液,会造成脸不好。所以我们在做内容的时候,希望给大家一个概念,那就是在做选择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肤质,而不是只强调产品的功效。

但是很多时候年轻消费者可能会选择一些大牌,所以他们很难了解自己。所以我比较疑惑,如果我们要做这样的护肤品,还有空间吗?就是让大家先了解自己的肤质,再做选择,做到抗衰老抗衰老。

B:实际上包括理念的传递.如果这是一条独特的道路,你必须看到它与过去有多么不同。比如在护肤领域,消费者在选择产品之前普遍形成了了解自己肤质的想法。

如果我们从内容的角度来衡量这样一个想法的传播范围,其实是有办法的。你去中国的几个社交网络,在B站、知乎、微博这几个地方年轻人比较多、话语权比较重的地方去测。

对于你提出的想法,可以先衡量一下这些想法的现状,比如搜索,看关键词的流行度,讨论帖子的数量。同样,对于这个概念,如果国外的社交网络有一定的量,可以去脸书和Instagram看看它们的量级是多少。

如果这是一个从国外传过来的先进理念,应该在国外的声量会比较多一点,两边的社交声量当中有个差值,那个差值就是你可做的范围。

但是,如果直接在国外社交网络上搜索,发现在国外并不是特别流行的概念,可能很难验证。其实理念的推广不要硬推,相当于是从0到1,完全从0开始教育会特别累。,你最好从1开始,然后超重到2或3,这对你有好处。

C:,我认为是成分本身确实是一个大趋势,,但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这种成分概念在三四年前变得流行。

其实是因为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关注为什么这个东西真的能帮我。大家对科技概念的理解欲望和接受门槛越来越高。因此,未来几年可能会发生一件事,那就是人们会发现组件本身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单一的成分和功效不是划等号的,成分背后的技术才是真正支持它达到功效的核心原因,怎么去把科技本身讲清楚才是最关键的事情。另外彩妆和护肤在底层逻辑上有差异,护肤品讲究的理念就是你要去相信它。


一种讲相信的路径是从科技、从成分去表达,另外一种还是靠branding本身。比如海蓝之谜,有人知道海蓝之谜用什么成分吗?没有。它说自己是海洋精粹,这其实是一种感受。当未来大家的消费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消费者追求情绪和体验价值的时候,这种类型的定位也会成为非常大的爆发点。


只是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skincare这个品类非常难做。因为大家也知道奢侈品没有一个是国内品牌,国潮叫新锐,但没有人说国潮是和奢侈品有关的。我觉得这块跟消费者的教育还是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可能未来5~10年也会涌现出这样一些新品牌。


二、品牌建设三问:如何把握投放手感、如何实现效率平衡、如何看待直播


E:大家对于品牌建设都有共识,都知道需要去做哪些事情。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


其中一个就是怎么去平衡品牌建设和当前的业务组织?比如我要在什么阶段去强化品牌建设,怎么分配我们在渠道上的投入比例?怎么把握这种投放手感?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做护肤首要目的是解决消费者的问题,成分其实是我们切入市场的一个点。因为消费者对成分的接受和理解,比单纯讲专利科技来得更快。所以品牌在投放过程中,其实是希望得到一批精准用户。


在这个意义上,品牌和KOL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我可以找到最精确的人,全面获取他的反馈信息,但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会遇到瓶颈,规模化投放必然会消耗时间和人力。但如果和机构合作,或者外包出去,可能效果又会打折扣。所以怎么在投放的效果和效益上实现平衡?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直播,怎么看待直播或短视频对于美妆品牌长期成长的作用?


直播在短期内确实会给品牌销售带来极大的提升,但从品牌本身长期建设价值来讲,直播会稀释我们在其它内容上做出的积累,直播推销的价格可能会打破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


F:直播确实是把双刃剑,但创始人本身也很聪明。


我看到一些创始人,他会选择一个比较细分的赛道,如果现在还没有打出别的爆品,他就会去找到一个非常大的直播平台,同步直播,然后去打品牌。


这一下就可以完成品牌从零到一的积累,在这之后他可能再去其它一些ROI比较高的渠道。这个时候它大概已经把这个品类打到了抖音的第一名,做到了两三个亿的阶段,然后它又碰到一个瓶颈。


在这个时候它要不就拓宽渠道,要不就丰富品类,但是对它来说,换品类可能就会换到竞争比较激烈的品类,换渠道就可能会换到ROI比较低的渠道。但因为它放了很大的量去打头部主播,可能对它的品牌是很有伤害的,所以它就卡住了。


还有一部分创始人,它的品牌和主播的内容绑定很深。主播在推它的时候也是从0到1,但主播会花非常多的精力讲它的品牌故事,以及它的成分和功效。现在也有一些品牌虽然有成分党,但是可以让消费者看到功效,这样的品牌还比较厉害。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品牌同时完成了它的领导力,以及它自己的品牌建设。虽然它的量可能不会说起爆量,但是一步一步走得比较稳。


B:我们看创业公司比较多一点,创业公司在每一个阶段持续增长的过程当中,碰到的重要问题都让人特别焦头烂额。


我觉得成熟的大公司和大品牌是有问题取舍的,但小公司没有。因为对小公司来说,终极判断就是我有没有在增长,能不能活下来,这可能是最重要的问题。


创业公司如果要解决投放手感问题的话,无非就是在最终ROI迭代层面,每天投放、每天改,看我的迭代速度够不够快。这依赖于整个团队的敏锐度,团队的能力配置、外部终端的信息搜集以及数据的明确性,然后做高速迭代。


你肯定不能两眼一摸黑、凭感觉投,那铁定是投不出来的。所以其实这要依赖内部组织,然后有一套数据工具,持续迭代。


如果我只会投一些渠道,在原来的一些渠道投得好,接下来一些渠道不会投,这个时候要不我去学,要不就赶快去问、赶快去找有经验的人。


当然一开始找到的人也不一定马上就会起效,老板要决策是不是等一等,还是马上换人。所以我觉得要解决所谓的手感问题,其实是依赖于数据、工具和组织这些东西。刚才还提到投放效率和时间人力成本的平衡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首先你要明确目标,就是我总要活下来,然后有明确的增长。


我认为在2020~2021年,资本还是会持续关注消费品市场,因为后端有非常明确的退出高倍数,所以这个市场应该不缺钱。要是不缺钱的话,其实最终就会归拢到我有没有完成增长。


当然这里面要衡量效率,但可能在资本相对充裕的环境中,有时候能够接受亏损。完美日记一个季度也是亏很多的,对它来说覆盖市场份额可能是更重要的事情。


第三个问题是直播。我看到最近很多品牌直接直播了,品牌直接直播不会降价的,同时品牌也不喜欢上红人直播的时候卖便宜,所以现在大量的品牌直接跳出来。而且MCN机构原来是通过集合竞价的方式做红人直播,相当于用聚划算的方式在做,但他们也逐步意识到品牌方不愿意这样。


所以他们开始输出一些没有名气、但技能特别好的主播,直接给你的店做店播。这样就避免了直播砍价、纯带量,不会造成巨大的退货,因为我也没降价。


你确实是一个明星销售员,就是卖这个品牌卖得好。其实这相当于把直播作为品牌输出内容的一个渠道,不管是在天猫、淘宝还是京东,你的店里始终站着一个面向全国的售货员。


G:我是比较注重打靶的,对直播这块也做一个分享。


我觉得直播不是一种形态,它更像是一个商业平台。很多创始人进到电商之后,都会面临直播促销让利和维持品牌形象的权衡问题,这里其实可以参考一些成熟品牌的解决办法。


其实这个办法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品牌值得参考了。比如欧莱雅下面的一些品牌,我们都会去看它们直播。它们都会去找大主播,因为大品牌找大主播有议价权,不会直接让利,这是大品牌自古以来的特权。


对于我们这种新锐品牌,得想清楚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做直播?


如果我们公司是为了做销量,而不是做品牌,那其实可以把直播当成一种平台去做,当成天猫店、京东店去做,可以直接开一个直播店,在核心渠道直播。


然后一个问题是,新品牌又没流量,你怎么去做直播。我觉得你要去权衡一下,你到底想要做什么?如果是做品牌,可以把直播间当成品牌输出的地方,它只给我正常的进店流量,来了解我们的品牌文化、品牌内容、品牌产品,然后按照正常页面上成交。


进了直播间的这帮客户,我们不直接让利,而是可以变相搭配一些其它的产品。


欧莱雅最擅长的就是兰蔻小黑瓶,他们在店铺里面常规售卖是一瓶30ml,日常和大促基本就是搭配小样作为赠品。它在上李佳琦大促的时候,赠品基本不变,反过来搭配一些眼霜,还有其他的小样,把产品的价格拉高了。


所以就是通过一些其它产品,把这个产品的价格让利打下来,但品牌本身实际并没有让利。


三、品牌联名要选择一个边界线,拒绝自嗨


H:拿我们做的品牌来说,在沟通电动牙刷这个产品的时候,所有品牌前期都在讲我的科技有多厉害,背后的功效有多好。但最后我们发现,你想跟消费者沟通科技这些东西其实特别费劲。那你还能跟他快速沟通什么呢?可以是美学。


去刷牙这件事情有一个底层,就是更美的笑容、更自信的形象。但在美学这块需要去铺垫一些东西,主要是去做异业合作。比如我们和大都会合作出了一款联名漱口水。这是一种品位性的东西,并不是谁都能去国外看画展,看莫奈画的睡莲等等大师的作品。


所以我们在合作的时候,不只是把大师的画作印在包装盒上,而是找了法国调香师,做了一款睡莲香味的漱口水。这样就从你的品位认同,到你的口味,再回归到产品本身的清新定位,全面达成了一种契合。


这是我们以美学作为切入点,再去沟通到产品的一个路径。我们在异业合作中的一点经验,就是如果想用一些美学概念去佐证自己的时候,需要选择一个边界线,拒绝自嗨。


现在很多品牌共同面临的问题,就是它没办法把品牌理念去全链路、多触点地和消费者接触。


消费者可能是看到了一条抖音视频,然后去百度搜了一下,如果你比较贵,可能会看看你的ICU和PR建设部门。紧接着就链接到了天猫页面,大家会看你表达的信息由内而外是不是一致的。但其实走到这一步,就已经有很多品牌脱节了,因为它外面展示的和店铺说的不一样。


如果你能保证天猫页面的五张主图、视频以及详情页说的话依然一致,那你是否又能保证拿到的产品包装和产品是衡量沟通的?换句话说,你能不能确保这件事情真正触达了消费者,而不是触底,买过一次就结束了。


我们如此费劲抓到了消费者来购买商品,难道这一次你就想放过他?千万不要放过他,一定要让他再创造一个内容出来。


四、构建并经营好关系,你才有能形成一个品牌


F:我个人觉得彩妆行业有点像脱口秀。作为一个知名演员,你要讲段子,如果段子讲不好,观众肯定就不高兴。


首先彩妆是要一直做下去的,要在行业里持续输出,而且人设、风格这些东西要给自己定清楚。


第二,做品牌的本质是你如何创造价值,且用最少的社会资源传播它。你用的社会资源越少,利润就越高,但前提是你创造了价值。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当你自己做一个牌子能够创造的价值更多,能更好地利用社会合作关系帮你传播,同时减少社会的资源损耗,最后才能达到价值最大化。我觉得这是商业形态里面最关键的问题。


其实价值创造这个问题很难,因为它经常会变,一个风格能形成价值,但一个风格又不一定是价值。你到底在创造什么价值,这件事情背后是对一个社会阶段和人群的洞察,你要洞察到他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品牌通过创造价值这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识别社会和用户群体的问题。当你识别了几个以后,你会发现哪些东西可以做,你就可以开始创造这些价值。像花西子讲的是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方式,它找到了一条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路径。


品牌就是在整个阶段里不断寻找创造价值的方式,然后通过两个东西来形成。所谓品牌,一个来自“品”,一个来自“牌”。所有品牌是以品为核心传播途径来实现的。所以品牌的marketing部分是通过产品营销,在各个触点上让消费者形成对品牌的感觉。


同时要注意在所有面向消费者的触点上,是否传达了同样的价值。当同一个价值重复出现的时候,它会产生累积效应,会营造更深刻的记忆。


再往后走,在这个行业里做品牌要构建一种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大家会把用户和流量画等号,但越到后来越会发现,大家经营的实际是一种关系。


当你用流量思维卖货的时候,你的生意很容易赚钱。但只有你经营的是一段关系,这个生意成为了商业形态,它才能更加持续。不管这个关系是你和合作方之间,还是与用户之间,当你的关系产生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你就可以去沟通,从而传递你的价值。


过往大家也看到了一些快车道,不管是基于小红书,还是基于抖音,但这两个核心平台的产生逻辑,是基于兴趣的内容规范。但兴趣是出不了牌子的,因为兴趣代表的是一种类型,而牌子是建立在关系上。


所以在上一个阶段里,内容营销其实并没有涉及任何关系,而且做兴趣推荐的平台是无法做关系的,我们并没看到一个信息文化平台的社交组发展特别好。而在下一个阶段,无论是在B站、视频号还是微信,都在让更多的关系能够形成。


大家能在一个局部空间里形成共识,这部分才是你沉淀品牌形象的开始,而这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大家也会问中国会不会有很多品牌做出来,我觉得正是有了关系的沉淀,基于这样的语境和组织生产关系,才能最终形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