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近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新一轮考试考核紧紧跟随上一轮考核的不足和新时代本科教育优化提升的要求,回应了政府、社会、高校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十四五”新发展阶段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工作作出统筹安排和制度安排,为本科教育评价改革迈出“硬棋”。
审计评价不同于资格评价和水平评价,审计评价是为了发现通过资格评价的本科院校的办学问题,促进形成自律机制,形成明确的办学定位,提高办学质量。上一轮本科院校审计评估是在2014年至2018年进行的。考试评价的核心是评价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效果的实现情况。重点关注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师资和教学资源的保障、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审核和评估程序包括学校自我评估、专家访问学校、审查和发布评估结论等。
新一轮本科考试评价更加注重突出问题导向,要求建立德育负面清单,加强评价整改,让新一轮考试评价“长牙”,体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评价思维。
要做好考试评价,就要处理好国家细化的评价标准与自主化、个性化、多样化办学的关系。因为审计评价不是水平评价,不是对本科院校办学水平的横向评价比较,优秀、良好、中等、差的评价等级不会划分。因此,审计评价更加关注学校自身的办学情况,要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强调学校的主体性。
此前,高校科研和人才评价存在一个顽疾。教师以论文数、专利数、基金数、项目数进行评价,突出师生发表论文数、师生申请专利数、师生取得成果数,不形成办学特色。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在上一轮的考核评价中,坚持“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国家尺子太粗,高校自行设计的尺子不清晰。新一轮的考核评价,采用了灵活的分类方法,尺子按类型做细,提供了两类四个“评价包”。但是,如果国家统治者太薄,可能会导致千校一面。审计评价要坚持落实学校自治,注重在学校建设中运用自治机制,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为学校减负,既要充分发挥专家发现问题的作用,又要减轻学校迎接考核的负担。专家入校评价是审计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这一环节一直受到质疑,包括增加学校迎接考核的压力、分散办学的精力、存在形式主义问题等。教育部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建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行线上线下考核“一体化”,精简考核专家入校人数、天数和环节,采用通过教育部认证(考核)且在有效期内的专业(课程),以“减轻”考核负担。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这也是上一轮审计评价的要求。来自现实的po
需要注意的是,资质评估是对学校办学资质和办学规范的评估。对不具备资质、不符合规范的要明确制止,而审核评估则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发现学校发展中的问题,为学校更好的发展提出专业建议。这种专业建议需要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结合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进行论证、采纳和实施。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引入真正的第三方评价,对大学进行客观、独立、专业的评价。(熊丙奇)
来源:光明网。实时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