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莫大师/文
1. 《平台战略》 读后感:
未来的企业只有一种存在形式?
入住这两天,陈和余卓璇发现了一本2013年全新的畅销书《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我猜这本书应该也是莫师傅2013年买的,因为我从2015年操作莫师傅的微信官方账号开始,就变得很功利了,这可以体现在看书上,和房产无关。
对此,一位纯粹爱读书的朋友建议莫老叶:“往往不会执着于读书的实用性,而是能遇到让你惊喜的书。”
所以,莫师傅带着久违的“不劳而获”的心态看完《平台战略》,真的得到了“惊喜”:虽然是一本启发互联网从业者的书,却启发莫师傅思考一个产业新城运营商的商业模式。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下《平台战略》的阅读体验。
“平台战略”是近年来的商业热词,能够让企业轻松获得杠杆红利,在规模上产生爆发式裂变效应,产生传统工业时代企业无法产生的经济效益。目前,超过60%的世界知名企业使用平台型商业模式,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中,也有70%使用平台型商业模式。甚至有人说,未来企业只有一种存在形式,那就是平台。
陈《平台战略》分析了国内外50多家龙头企业的平台商业模式。莫大师总结,所有案例的发展路径都是相似的,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只是一个小平台,可以快速建立两方或多方的联系,达成交易;第二阶段,我们将全力为平台上的各相关方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推动平台的参与者和衍生品越来越多;第三阶段,随着平台内容的不断拓展和优化,其承载的、能够满足多方需求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最终演变成稳定多样的庞大生态系统。
事实证明,“平台战略”下的企业一旦确立了行业领导者的地位,后继者很难通过类似的商业模式实现“超越”。阿里和腾讯从未停止过对彼此核心业务的探索,但阿里的社交平台业务和腾讯的电商平台业务都是持平的。
事实也证明,如果“平台战略”下的企业不能长期成为行业巨头,他们的命运也不会太好。《平台战略》中许多曾经被称为“成功”的案例现在都被关闭、出售和改造。时代瞬息万变,残酷又刺激。
2.“平台模式”是如何成就阿里的?
2017年8月,陈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她不再担任中国和欧洲的教授,转而成为阿里的首席战略官。陈说,是平台模式造就了阿里。
莫师傅查了一下,今年上半年,阿里销售额达到500亿元,同比增长56%,总市值突破3万亿元,创造就业岗位3681万个,占中国数字经济就业人数的1/5,电商就业人数的近90%。当年阿里的原始股只有1000万元,也就是说他投资阿里一元的时候,现在变成了30万元。如果他投资500元,他现在就是亿万富翁了。
德勤曾预测,2030年中国平台经济规模将超过100万亿元,莫大师认为一点都不夸张。传统企业的销售模式是上下游产业链的封闭关系,依赖渠道。前几年每年业绩增长10%以上,然后每年放缓到2%~3%,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公司了。而平台型公司的销售模式是低边际效益的网络化“多对多”交易,增长呈指数级。想想看,市值3万亿元的航母级公司阿里,每年还能保持50%以上的增速,是不是绝望了?但事实上,蚁王
服、Uber、Airbnb、腾讯等平台型企业也都能做到啦。阿里的明星产品是淘宝,下面,莫老爷再跟大家分析一下这款产品的精髓所在。看似只是左边连接卖家,右边连接买家的游戏,重构传统经济链条上中下游组织的简单游戏,但为什么出不了第二个淘宝?莫老爷认为有以下三大原因:
1.成为巨头平台,两端都需要海量的资源。淘宝目前拥有近5亿的注册用户数,每天有超过6000万的固定访客,同时每天的在线商品数已经超过了8亿件,平均每分钟售出4.8万件商品。
2.用户黏度非常重要。平台绝不是只干中介的活,平台思维最简单明了的商业原则叫做“用户至上”,好的平台会让处于上游的“卖家”失去优越感和主导权,淘宝设置了各种机制,把主导权和优越感交到买家手上,比如打分、售后等,倒逼卖家优化服务。人都是有惰性的,已经习惯了一个网站就懒得再尝试其他的同类了。
3.对于卖家,也就是B端,阿里至始至终有着“先人后己”的情怀、合作共赢的心态。在淘宝开店是免费的,阿里还有着行业内最丰富的大数据库,用户登录淘宝网之后做出的任何浏览行为都会被记录入库,并反馈给相关部门,最后又反馈到卖家,这一杀手锏能够大大提高成交量,对于卖家的吸引力来说是致命的。当然,大数据的应用同样也会使得用户快速寻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节约时间成本。总的来说就是,只有先令在平台上经营的合作伙伴们良性成长,让他们获得的利益符合他们的付出和期望,平台才能继续壮大。
毕竟莫老爷只是地产媒体人,今天是首次尝试跟大家聊不熟悉的互联网企业打法,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多多包涵、指正。
3.“我们不是地产商,甚至不是做产业的。”
开篇莫老爷提到,《平台战略》引发了本人对一家产业新城运营商商业模式的思考。是的,在莫老爷熟悉的地产领域,深藏着一家平台型公司,堪称产业地产界的“阿里巴巴”。
其实说到产业新城运营商,地产人都能猜到是华夏幸福了,“产业新城”这个词就是华夏幸福首创的。但这里边又非常矛盾,因为华夏幸福并不是地产商,只不过很少人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莫老爷在过去的稿子里提及过几次这个观点,常常被杠精型读者怼回来:“那是因为莫老爷被华夏幸福洗脑了!”好吧,今天正好借这篇文章,一并做个回复了。

我们先来看看华夏幸福2017年财报:“2017年华夏幸福营业收入596.4亿元,其中,产业新城业务(主要为产业服务收入,不包括房地产)收入284.5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5%,占比从2016年的32%上升到48%;房地产开发业务收入289.31亿元,同比下降18.22%。”华夏幸福未来的发展趋势一目了然,即将继续提高产业新城业务收入占比,降低房地产开发业务收入占比,进一步拉大与传统开发商的差异性。可见,地产人对华夏幸福的误会真的太深了。
然而,为什么要把华夏幸福比喻成另一个“阿里巴巴”呢?
莫老爷给大家概括一下发展到如今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模式吧:以产业新城事业为共同发展平台,左边邀请有志于此的可以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在投融资、城市配套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产业新城的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右边则是连接海量的签约入驻企业。
就这么简单理解吧,产业新城等同于淘宝网这个大平台,能把与产业相关的各个要素串在一起,汇集各方优势和资源,形成闭环,令所有参与者共同成长。
此外,参照前述文章莫老爷总结的淘宝三大核心竞争力,它们同样能从华夏幸福找到反映。
一是淘宝具备同行没有的用户流量,华夏幸福最新的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年底,公司已成功打造100余个产业集群,累计引入签约企业近1600家,80余家龙头企业,招商引资额约42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都市消费、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等10大行业为华夏幸福重点发展对象,它们都是国家未来要着重发展的行业。试问,无论是地产商或者产业地产商,谁的企业签约数量现在能够超越华夏幸福?
并且,对标阿里的全球性布局,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在全国也完成了基本布局,还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际以及国内多个城市设置招商中心,相当于也搭好了全球性平台。
二是淘宝注重服务,用户黏性强,华夏幸福则表现为,对签约入驻的企业,提供从企业注册、选址、落地,甚至融资、厂房建设、招纳人才、后期运营、高效对接政府等数十项企业发展全阶段的一揽子服务。
三是淘宝拥有大数据杀手锏,而截至2017年上半年,华夏幸福已经组建了大约4600人的产业研究和发展团队,建立了一个有着30万条精准信息的企业大数据库,可以说华夏幸福是市面上最了解制造业冷暖的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它不但能够给集团各个区域的产业进行精准规划,快速招商,还能有助于为签约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当然,较之阿里三万亿的市值,华夏幸福目前的市值还存在一定差距。2018年上半年,华夏幸福市值一度突破1200亿,但随着近期股市下跌,截至7月6日收盘,已经下滑到711.55亿。但在第一章节莫老爷归纳平台型企业发展为行业巨头需要一个过程,路径却大同小异,参考前述“三个阶段”会发现,跟华夏幸福的发展路径是极其相似的。
比如这“三个阶段”都需要不断的扩充平台内容、资源、提升平台服务质量,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华夏幸福已经建立了超过70个孵化器,与国内外30多家科研院、100多家高新技术研发机构深度对接。这些行为都是华夏幸福在完善产业平台生态体系,目的是满足入驻企业越来越广的需求。所以结果也在预料之中,华夏幸福新增签约企业和新增签约投资额每年都大幅增加。

最后,莫老爷来做个猜测吧,华夏幸福未来3年的成长性也会呈指数式爆发,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行业巨头平台型企业的特征。顺带透露个消息,华夏幸福老板王文学在上一次股东大会上反复强调:“我们不是地产商,甚至不是做产业的。”这句话的含义,留给各位读者自行展开联想吧。